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66-01
为配合“新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能做点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脱出来。教师则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现在流行 的一句话“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人,生来就有好奇心,而学生时代的好奇心又特别强,若能合理引导,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物理实验是转化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自主性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对某一现象产生疑问时,学生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另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究知识的方法,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做多少讲解,而是让他们充分的探究,当他们探究完教初中规定的内容之后,在交流总结时,各小组积极发言:“实像是倒立的成在光屏上;虚像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承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光屏上的实像与物体一样大,它们到透镜的距离相等;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的像是缩小的……”(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超出了我的预期,这还需我讲什么呢!
我让学生充分发言后,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归纳: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一倍焦距虚实分;二倍焦距物像等,放大缩小分水岭;近焦变大远变小,像大像距大,像小像距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堂实验课眼看就要这样比较圆满的结束了,正当我要布置作业准备下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到:老师,我们在实验中,都是让实像成在光屏上的,如果不用光屏还能看到实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本身毫无准备,一时无法回答)于是,我随机应变的说到:“这就是我今天要留给你们的探究性的作业。而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物理实验室为你们开放。”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在铃声和欢呼声中我自感内愧地走出了教室。
课后,我立即去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可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我又去请教其他老师,可还是没有结果,怎么办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干脆自己动手做实。
首先,我按图一那样点燃蜡烛,放在较远处,手持凸透镜在眼前前后移动,结果看到了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这个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呢?这个像好像是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侧(那可能就是虚像了),为了证明我看到的“像”是不是实像,我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拿了一张半透明的白纸做光屏,在眼睛与透镜之间移动,同时用眼睛观察,结果在纸上看到了与刚才一样的像,然后我又把白纸慢慢的下移,让想的一部分呈在白纸上,另一部分不在白纸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天衣无缝,证实了眼睛看到的这个像与物体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确实是实像。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性,我又做了(如图二)所示的光路图进行了分析。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成像后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没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播,射入人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处发出的,这样就和实物一样了(有光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因此说,不用光屏也能看到实像。
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同学们汇报探究结果时,他们不但何我的结论一样,竟然来证明的方法也基本相同。于是我发自内心的表扬了同学们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要继续发扬,然后话题一转准备上新课时,又有几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发现”我被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感动了,干脆改变计划说:“今天不上新课了,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就畅所欲言吧!”
“老师,我前几天又才学习了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是经过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我们在生物课上用显微镜时,我曾取下目镜去观察过,在镜筒中能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这不的也就证明了不用光屏也能看到实像吗?”(教室里又响起了一片掌声)
“老师,我发现了光屏上的实像,在很多方向上都能看到,而不用光屏时,眼睛只能在某一个方向上才能看到实像。
“老师,我发现.....”
论文作者:何显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实像论文; 学生论文; 凸透镜论文; 虚像论文; 用光论文; 老师论文; 物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