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某高速公路隧道地下水丰富大孤石塌方情况及处理方法,得出隧道施工中地下水丰富段易发生塌方的岩层地貌、塌方时处理时机与支护方法。可为今后公路隧道施工处理类似工程情况提供参考。
关键字:公路隧道;塌方处理;锚喷支护;地下水
一、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全长1751米,属于中长分离式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1.00米,净高为5.00米,隧道最大埋深为277.3米。隧道围岩主要为粉砂质页岩区,以薄~中厚层状构造为主,裂隙以风化裂隙为主,发育密度大,呈破碎状结构,年平均降水量1470mm,属聚水导水破碎带。
二、塌方概况
该高速路隧道进口段左线开挖到ZK30+492时(开挖进尺657米),在出渣过程中,出现掉块现象,局部裂隙渗水丰富,掌子面正中间呈涌状水渗出,瞬间拱顶掉块加剧出现塌方,两榀已经做好初支的拱架瞬间被压垮。塌方段桩号为ZK30+490~ZK30+498,塌方段纵向长度为8米,环向弧形宽度为9米,最高处约7.5米。塌方现场见图1。
图1 隧道塌方现场
三、塌方原因分析
该塌方段埋深为195.2米,掌子面岩层主要为中风化粉砂质页岩,夹砂岩,呈大孤石状,内由泥土填充,裂隙发育密集,地下水丰富。设计围岩为Ⅳ级,围岩与围岩之间无张力,自稳能力极差,拱顶及左侧围岩都是由断层及大孤石夹泥填充。开挖时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进尺为2.0米左右,且未预留核心土。隧道开挖后受爆破振动影响,突遇涌状水冲刷孤石与泥土从而造成掌子面瞬间塌方。
四、塌方处理
塌方处理总体思路为先加固后处理,先护后挖、确保施工安全。为了确保安全,防止掌子面二次塌方,现场立刻安排回填洞渣与初喷相结合封闭掌子面,由于掌子面水量大,回填时必须预埋导水管将地下水排出至洞外。具体步骤为:(排水)回填洞渣预埋导水管
初喷封闭掌子面
上台阶注浆
施作超前环形逐榀开挖
施作仰拱封闭成环
C20砼回填拱顶塌腔
施作二衬。
1.塌方处理概况
该塌方发生后,塌腔内陆续有掉块现象,为确保安全,立即组织人员与设备运送洞渣至掌子面进行洞渣反压,反压后立即初喷封闭掌子面,随即进行全断面注浆加固围岩,同时加强洞内排水。初期支护加强并采用小导管超前注浆,处理历时9天,初期支护施工顺利通过塌方段。
1.1塌方段排水措施
掌子面塌方后立即组织人员加工Φ114镀锌消防专用管,采用潜水泵(上台阶4台,下台阶5台)直接一次性抽至已经加工好的集水箱中,集水箱采用1cm厚钢板加工焊接而成(长2.5m×高1.6米×宽2.0米),采用高压水泵与Φ114镀锌钢管相接抽运至洞外,同时采用砼罐车配合抽水运送至洞外排水沟,上台阶开挖导水坑加强排水能力至下台阶,以防掌子面被水浸泡。
图2 断面注浆示意图
图3 监控点布置图
1.2塌方堆积体洞渣反压及注浆处理措施
塌方发生后立即组织机械设备运送洞渣至掌子面,反压洞渣封闭整个掌子面,以防止掌子面突涌(反压至掌子面涌水口时预埋Φ100mm的导水钢管,将掌子面水流引出反压的洞渣外)。洞渣反压回填完毕后立即使用C25砼速喷封闭整个断面,待喷射砼终凝后及时进行整个上台阶注浆。注浆采用Φ42无缝钢管间距为1.0×1.0米,梅花型布置,长度为6.0米、4.0米、2.0米交叉布置,外插角宜取5~25°,注浆材料为水泥浆,取0.6:1~3:1(重量比),注浆压力为0.5~1.0Mpa。注浆顺序先施作短孔,再施作长孔,最后施作检查孔,见图2。按“由外到里,从上往下”原则进行施工,按“有水孔到无水孔”顺序施作,如图2所示。压浆完后待水泥浆有一定的强度后,配合锚喷支护遵循暗挖隧道施工“十八字”方针,即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采用环形开挖法逐榀开挖支护。
1.3塌方初支加强措施
从桩号ZK30+490起,初期支护按照S5-A衬砌类型式施工初支,拱顶135°范围内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无缝钢管,长4.5m,环向间距30cm,纵向间距2.0m,外插角10~15°。每榀拱架安装I20b型钢拱架,间距为50cm,锁脚锚杆上台阶每榀为8根,长度为4.0米的Φ42无缝钢管,拱架之间采用Φ25螺纹钢按间距50cm连接。挂设双层间距为15cm×15cm的Φ8钢筋网,喷射厚度为24cm厚C25砼,预留变形量增加至20cm。在施工洞内初支过程中预埋泵送砼管3m与6m各一根,同时预埋深度为1m、1.5m、2.5m、4.0m、6.0米检查管各一根。
1.4塌方段二次衬砌加强及塌腔回填措施
塌方段及过塌方段10m的仰拱底部均布设初支与钢筋,采用I20b拱架与初支拱架连接成环,钢筋采用Φ22mm螺纹钢纵向间距20cm。仰拱内预埋Φ100mm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纵向间距为5m/道。仰拱封闭成环后根据检查管的深度逐次泵送回填C20砼填满塌腔。二衬防排水采用复合式衬砌,土工布及防水板搭接长度增加至15cm,环向排水采用Φ50单壁打孔波纹管5m/道,每道预埋2根与横向排水管相接。二衬钢筋采用Φ22mm螺纹钢,搭接长度为1.0m,纵向20cm,混凝土标号为C30防水。
2.塌方处理过程中施工监测
塌方处理过程中必须加密加强对隧道围岩的监控,塌方段监控点为纵向3m布设一处,环向每处5个点如图3。处理过程中现场随时都安排两个安全员轮流进行安全观测,及地下水变化,重点对塌腔内是否还有塌方及施作完成的初支进行连续观察,观察是否开裂。同时现场配有全站仪在二衬未施作完成前均应进行每天3次观测监控,以监测初期支护的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动态变化。
3.处理效果
该塌方段处理完成后,掌子面继续掘进,由于地下水仍然较丰富,因此后续开挖排水仍是重点。经过后续施工监测观测,塌方段拱顶下沉最大仅仅22mm,周边收敛最大为12.42mm,初期支护均无开裂,二衬也无渗水出现,安全的通过塌方段完成了施工,为后续隧道正常施工做出有力的保障。这充分说明塌方段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的方法是安全切实可行的。
五、结论
①隧道有塌方征兆应优先安排人员撤离,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并尽快封闭塌方掌子面,做好塌方后方隧道加固措施,防止塌方向后延伸造成更大的损失。
②塌方时应遵循“先封闭,再加固,后处理”的原则,采用小导管注浆配合锚喷加强支护是能安全成功顺利的通过塌方段。
③塌方段通过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塌腔回填砼时应在仰拱封闭后进行,这样对拱顶沉降有很好的控制。处理过程中及二衬施工前均应对塌方段加强监控量测。塌腔回填完后应尽早进行二衬施工。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论文作者:王四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隧道论文; 围岩论文; 拱顶论文; 间距论文; 地下水论文; 注浆论文; 纵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