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点追求高效益研究--从1998年高考试题看历史_高考论文

新特点追求高效益研究--从1998年高考试题看历史_高考论文

研究新特点 追求高效益——从1998年高考试题看历史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高效益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在“大稳小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意图的指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研究这些新特点,有利于提高1999届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高考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今年的高考试题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继续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充分依托教材,注重对知识的考查,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方面,命题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高考命题的首要原则是试题要符合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教学大纲,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适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照顾中学智育的整体要求”。(注:刘芃《简议考试与素质教育》,《中国考试》1998年第2期,第2~3页。)命题的指导思想在考查方向上,由“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调整为“考核知识和能力并重”。(注:刘芃《简议考试与素质教育》,《中国考试》1998年第2期,第2~3页。)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样重要,不能偏废。已故的史学泰斗范文澜先生说过,时间、空间和主角是形成历史现象的三大基本因素,时间是纵线,空间是横线,主角为中心,事件是画面。今年的高考题,直接考时间的题有第3、第7、第16、第31、第33、第38题共6题,考空间的有第5、第8、第19、第31、第36题共5题,其余各题无不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来考查考生高层次能力的。因此,加强和改善基础知识的复习尤为重要,基础知识不牢固,提高能力也就成为空中楼阁,考生在高考中必定吃亏。

二、题型的新变化

今年高考历史的题型由原来的选择、填空、材料解析和问答四种题型调整为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三种题型。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的三道材料解析题各有特色,45题为“小论文”题,46题、47题一改以往定向发问的方式,而是要求“通盘阅读,整体理解”,发问“不定向性”,即发问不是限定在较窄的范围内,发问均是两问,趋于简约。这是今年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第47题又是类似于1996年大“生产运动”题的文字加表格的材料题。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在向所有题型渗透,同时又有新发展。问答题的考查,加强了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考查。第48题考查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实际上是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49题是属世界史内容,一改过去国别史的考查方法,选择了地理位置同在西半球美洲的北南两部分,同是具有民族解放运动性质的两件事,要求从出现的不同结果去分析其原因。这种要求从整体上、从全球的某个特定地区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说明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符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在当今世界趋于一体化,世界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形下,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世界竞争意识的要求,同时突出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坚持实践标准

第22题、第43题、第46题都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表明高考命题无禁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一系列反封建法令的实行就是完全成熟了的革命果实,纠正了旧教材中过时的提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任意变革生产关系只能事与愿违。此题与1997年第46题“美国的西进运动”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命题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面对今年高考试题出现的新特点,在1999届高三复习备考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立足教材,用足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是高考命题的依托,离开了教材另搞一套只能是舍本逐末。“在高中历史教学中,80%以上的教学时间是用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的,在高考中,80%以上的测试要点是直接测试对知识要点的记忆程度及其理解和应用的能力”。(注:《高考试题分析》(文科199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13页。)立足教材,还要用足教材,这里有一个关于教材目录、大小字及图表的处理问题。教材中的“大字”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但对于高考命题来说,还必须兼顾“小字”及图表。今年高考,与“小字”关系比较明显的典型题是第46题,即“人民公社化”题,有关材料姑且不说,第二问的发问就是小字部分的课内思考题。考图表也已突破了加“★”的内容,如第19题、第38题等,都与未加“★”的图有关。那么对“小字”及“图表”的处理原则究竟是什么呢?“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小字’,但是:①属于大字的注释性的重要小字,不能完全回避;②已成为常识性的小字,不可能完全回避;③某些小字可以转化为材料在题目引用。谨慎而适当地在试题中使用小字,有利于考查和区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对“图表”的处理原则,我认为基本同于对“小字”的处理。超越教材,就是要不断发掘隐性知识,对考点知识进行活化、深化,提高理论思维的含量。当然,这里有一个“度”,不能“跳起来也够不着”。深化和活化,即更多的是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从学科的整体意义、思想含义上考虑问题。

其次,以大纲为指导,以考纲为依据。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考试说明》则是命题的依据。而教学大纲又是考试命题的首要原则,所以必须把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结合起来,客观上要以大纲来把握,微观上借助考纲进行操作。特别是世界史新教材将于明年首次作为命题人员使用的教材,重视对大纲的研究,复习教学中坚决贯彻大纲,凸显意义重大。由于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尚未正式出版,教师的学习可以参阅《历史教学》1996年第2、3、4、5期上的有关内容。

再次,优化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分三轮复习,似乎已约定俗成。其实,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扎扎实实教好第一遍是最重要的。选择题中除极少数的几个题外,仍是考查对单个知识点或由几个知识点组合而成的再认再现及理解能力,材料题的“题眼”也只是某一章、某一节或几节,问答题的时间跨度也不大,追求的是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片面追求轮次,炒“夹生饭”是得不偿失的下策。平时的每堂课,教师应精心备好“学案”,在教师的“导演”下,由学生去表演,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搞题海战术,试题精选、试卷精评、信息反馈快速、错误及时矫正。后期复习,应以学生自己复习、整理为主,教师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并注意查漏补缺,以及答题指导、应试指导等。

最后,进行前瞻性研究。

对高考信息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当年的《考试说明》,而其中的“题型示例”部分,所有题均是命题者的得意之作,是得到肯定的,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方向。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对指导高考复习,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有着重大意义。由于高考命题延续“稳中有变、大稳小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意图,突出“大稳小变,变中求新”,所以,对“题型示例”还得有一个辩证的态度,不能把它看成静止的、僵化的模式,任何事物一旦僵化,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没有了前途,高考命题何尝不是。事实上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我们只有进行前瞻性研究,注意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早作准备,掌握主动,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中取胜。

标签:;  ;  ;  

新特点追求高效益研究--从1998年高考试题看历史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