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比较分析论文_韦建林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西院放射科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CT和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研究对象,99例患者均做CT、MRI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独应用CT检查诊断,和联合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意义。结果:经CT检查,3例为疑似病例,16例为Ⅰ至Ⅱ期,27例为Ⅲ期,53例为Ⅳ期,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检出率为51.61%;未检出率为3.03%,误诊率12.12%。MRI检查结果显示:31例为I至Ⅱ期,68例为Ⅲ至Ⅳ期,早期检出率为100%,CT的早期检出率低于MRI,二者之间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MRI诊断比较

【中图分类号】R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202-02

引言

在临床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关节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股骨头塌陷、继发关节炎,髋关节脱位、畸形愈合等,进而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髋关节合并周围组织疼痛、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等。而对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不仅有效降低了致残率,也缓解了病情的发展。在该疾病的诊断中,流行的检查方法是行X线片与CT检查,但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率不够理想,而联合应用CT、MRI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率。为了进一步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联合应用CT与MRI检查的价值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选择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医院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99例患者作为受试者。在99名患者中,均进行了CT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如下详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9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37例,收治的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87岁,中位年龄47岁,4个月至5年的病程,平均(2.6±1.4)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轻度跛行,髋关节疼痛,刺痛或疼痛,在夜间更痛,走路,疲劳,疼痛明显。收治的患者均通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住院期间,均行CT和MRI检查。

1.2 方法

(1)CT检查方法:应用双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为仰卧位,上举双臂,连续扫描患者髋臼上缘至股骨颈处,并把扫描层厚与间隔设置为5mm。(2)MRI检查方法:GE1.5T磁共振成像仪,使用仰卧位置相控阵列线圈,常规轴向和冠状扫描进行MRI扫描。扫描参数为4mm的层间厚度,1毫米层间距;扫描范围为在股骨转子下方5cm处至髋臼上方5cm。

1.3 诊断标准

以国际骨循环学会推荐的ARCO分期标准对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期:0期:CT、MRI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I期:CT显示部分梁小骨出现增粗、变形等现象,关节缘出现轻微骨质增生。MRIT1加权股骨头负重区(根据关节软骨的结构、功能特点,股骨头软骨表面可分为三部分,与髋臼软骨面相差压力的外上方负重区、压力负重区外侧的非压力负重区和内侧周围的非压力负重区)显示长T1线样信号。T2加权呈长T2信号,其病理特征是骨髓坏死,无骨的修复,主要改变为骨髓水肿,骨髓细胞坏死,骨的缺损。Ⅱ期:CT显示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内部出现局限性的硬化或者囊变,大小不一。MRI显示,T1加权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信号的新月征。T2加权显示为外围稍低信号环绕着内部中等稍高信号,呈典型的双线征,与CT上表现的条状骨硬化位置基本一致。病理学上表现为以许多不规则坏死的细胞碎片为病灶的中心,外周为纤维化组织、新生的骨组织和增生的肉芽组织。Ⅲ期:CT显示股骨头形状改变,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或增生,关节间隙有所改变,有更多的新月体出现。MRI显示股骨头外形的改变,软骨下骨质中断、软骨及骨质塌陷、更多的新月体形成。T1加权呈带状长T1信号,T2加权呈稍长或长T2信号,为渗入软骨下骨折线裂隙的关节积液。发生应力性骨折、塌陷,且与关节软骨分离形成了新月形的死骨。而引起坏死骨组织修复受限的原因是由于长入的致密纤维组织形似无血管的墙,进而修复受限。Ⅳ期:CT显示股骨头出现明显塌陷,关节形态出现明显改变,中心大范围密度明显降低。MRI显示破坏殆尽的关节软骨,变窄的关节间隙,塌陷畸形的股骨头,并发生非特异继发性骨关节炎,表现为硬化、囊性变的髋臼、以及边缘出现的骨赘等。在临床治疗中,由于股骨头发生塌陷变形后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因此临床上常用影像学是观察到此变化作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在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中,一般将Ⅰ期、Ⅱ期作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1]。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 行分析和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例数(n)表示的是计数资料,组间率表示为(%);采用t进行检验,P<0.05。

2.结果

99例股骨缺血性坏死患者中,CT结果示:疑似病例数为3例,误诊Ⅱ期为Ⅲ期的病例数为12例,80例为Ⅲ至Ⅳ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检出率为51.61%。MRI检查结果示,I至Ⅱ期为31例,80例为Ⅲ至Ⅳ期,早期阳性检出率为100.00%,MRI的早期阳性检出率与CT早期阳性检出率比较,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股骨头坏死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股骨头受损、内部供血不足或中断而引起骨细胞死亡,最终发展成股骨头塌陷、关节障碍等情况[2]。主要为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病理过程主要是微血管损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一般情况下,该疾病的病理变化有以下两个阶段:开始,早期阶段骨死亡,然后,后期修复阶段。由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骨质改变、骨小梁塌陷不明显而仅出现软组织病理改变时,CT检查就会不敏感,有机会出现漏诊、误诊情况,耽误了诊断治疗或过度治疗。因此常规的CT检查方法联合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具有较好临床意义。当前,在该疾病的诊断中,CT的应用范围已比较广泛,但对于检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膜增厚等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CT对于股骨头矿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早期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大体结构还没有被破坏,密度与结构与正常组织差异不大,而软组织病理已发生改变,相较于CT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MRI检查除了可清晰直观地显示患者解剖形态变化情况外,较能准确预测股骨头周围软组织病理生理变化,对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CT的早期检出率虽然较明显,但发现在Ⅰ~Ⅱ期的患者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无一例漏诊或误诊病例,准确性高达100.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王瑞,唐杰,王文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3,(05):586-588.

[2]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102-103.

论文作者:韦建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CT、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比较分析论文_韦建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