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麻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麻醉方式是绝对优于其他麻醉形式的,根据手术形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才十分重要。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半身麻醉,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半身或者手术的位置没有感觉,但是人体的意识依然存在,人体是保持清醒的。简单来说,麻醉分成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以及局部麻醉。半麻也就是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又分为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其实硬膜外麻醉对除了头部的手术位置均可适用,但是从安全性能分析,对腹部以下的位置手术麻醉更为安全。
但是从硬膜外阻滞的安全性分析,因硬膜外阻滞需要大剂量注射局麻药物,它通常是5-8倍的脊麻剂量,因此会造成全身中毒的发生,特别是局麻药物误入到血管内。局麻药物通过稳定注药部位附近神经纤维的兴奋性膜电位,以此对神经传导产生影响,出现麻醉作用。如果大剂量局麻药物,特别是注射药物或者误入到血管内,则血浆浓度达到毒性水平,其余位置的兴奋性膜电位也会产生影响,也就会引发局麻药物的毒性反应。可以说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物用量高于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应用药量,如果局麻药物误入到蛛网膜下腔,会造成阻滞平面发生异常上升或者全脊麻。根据数据证实,全脊麻的发生率在0.20%左右,因硬膜外穿刺针孔较大,误入到蛛网膜下腔存在脑脊液流出,但是穿刺针斜面位置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者应用多孔硬膜外导管,则远端孔会进入到蛛网膜下腔,只有在这些情况下,脑脊液才不会轻易流出,但是注射进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物,可能发生全脊麻。同时硬膜外麻醉因为流程的繁琐目前在逐渐被弃用。
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可能会出现如低血压,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的情况。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如何改善呢?作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因交感神经阻滞,静脉回流减低,导致心排血量下降造成。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和交感神经阻滞范围以及体位有关,所以麻醉前可以进行血管内扩容,麻醉后对患者体位调整,以此改善静脉回流。头痛的发生是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丢失,导致脑脊液压力下降造成,所以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头痛的处理应进行镇痛以及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仅仅适合腹部以下手术。
所以选取半身麻醉时,医师应客观评定综合因素,来决定是否采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神经阻滞麻醉适合四肢,颈部和会阴位置的中小型手术,局部麻醉适合全身浅表位置的小手术。全身麻醉适合一切手术。
二、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主要是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达成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暂时性抑制,临床主要反应为神情状态消失,全身痛感消失,遗忘,反射抑制以及骨骼肌松弛。
如骨折患者来说,全身麻醉比较适用。如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时,髋部骨折患者给药1.5mg/kg到2.5mg/kg丙泊酚进行诱导处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诱导起效后可以予以喉罩的形式,气管插管的形式或者面罩的形式采取机械通气。
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全身麻醉也十分受用。多数颅内血管病变现在已经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颅内支架植入手术,血管瘤和动静脉急性栓塞术以及脑动脉瘤弹簧圈治疗等。神经介入选择全身麻醉的依据是,制动良好,气道保护,便利血压和颅内压控制,有利于脑部保护和并发症的处理。尤其是神经介入需要在路图导引下放置微导管,导丝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最为多见的麻醉形式为全身麻醉。需要关注的是全身麻醉可能造成脑灌注量下降,特别是缺血半暗带,加重脑梗死。近期阶段研究人员认为急性缺血脑卒中介入手术能够在清醒镇痛下处理,同时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全身麻醉有所减少。
在外科麻醉手术中,七氟醚以及异丙酚均为多见的神经外科麻醉药物,异丙酚的应用可以降低闹氧代谢,降低颅内压,给药完成后患者的苏醒时间比较快。而七氟醚的分配系数较低,容易麻醉调控,对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小的影响,能够保持脑部血流的自动调节以及对二氧化碳的反应,不会引发脑血管扩张和颅内压变化。另外全身麻醉时,雷米芬太尼清除速率更快,作用时间较短,对麻醉的苏醒影响较小。
在中、短时间手术麻醉中,异丙酚或者七氟醚麻醉苏醒都十分迅速,但是全身麻醉如果较长时间的维持,异丙酚会因个体的差异性出现预测靶浓度以及出现实际靶向浓度偏离,造成麻醉过深或者过浅。因此只有通过麻醉深度测定才能避免调节靶浓度。
3 结语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讲解了全麻的定义,全麻适用于何种手术,半麻的定义,半麻适用于何种手术中。所以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半身麻醉都是对患者本身的病情和手术形式的考虑来决定。
论文作者:张辉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蛛网膜论文; 手术论文; 局麻论文; 全身论文; 药物论文; 全麻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