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德育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意义论文,校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指的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在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从而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通过2003年至2004年在清华大学进行的两次实证研究,证实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具体而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即校园网络建设覆盖包括学生宿舍在内的全部校园区域,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并进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二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标志。“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得以形成的主要标志。网络行为所指的内容比较宽泛,本研究把“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界定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传递和获取信息的行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使用网络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行为。(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1月所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用户的网上行为中,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学习和交友是最主要的上网目的。2002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市15所高校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中,收集信息、日常联系、休闲娱乐、网上学习和交友是最主要的上网目的。本研究根据以上实证调查的数据结果,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界定为传递和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 那么,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则主要指的是:(1)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对校园网络的依赖要超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甚至校外网站。也就是说,他们不但通过校园网络传递和获取各类校内信息,而且通过校园网络来获取校外信息;(2)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以校园网络作为主要场所;(3)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络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三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本要素。作为信息传播系统,信息、途径、传播者和受传者是其主要的结构要素。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校园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途径;而作为校园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既通过校园网络发布信息,又使用校园网络获取信息,他们是校园网络信息的传受主体。因此,信息、校园网络和大学生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作为大学生日常所接触信息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来源上的广泛性、种类上的多样性、建构上的多主体性、影响上的多重性以及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网络媒介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行为上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
四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成因。系统是由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正是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第一,校园网络比较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社会网站等信息媒介而言,在满足大学生的媒介使用需求上具有相对优越性,吸引了大学生用户群体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对其形成依赖。第二,校园网络承载并强化了大学生群体内的人际交往网络,而大学生交往关系的紧密化和群体归属感的增强则进一步提高了对校园网络的认同度和依赖性。第三,校园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保持和发展赋予校园网络独特的地位。校园网络媒介为校园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保持和发展提供了基本载体,大学生正是通过校园网络在互联网上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
五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殊性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殊性质正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区别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其他部分的根据所在。凝聚性、现实性、综合性、可控性、变异性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本特性。其中,凝聚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于处在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吸引和凝聚作用;现实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交往群体与学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群体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综合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网络媒介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信息内容上的丰富性;可控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信息传播活动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引导;变异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变化性。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日益完善和成熟的产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本特性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要求具有相符性,它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在互联网上实现有效互动提供了可能,说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规律要求的相符性
首先,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现实性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揭示了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一个必然性的根据,即分析、研究各种思想意识、思想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去寻找根源;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思维活动也必须以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为基础。[1] (P77)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为使用者构成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拟空间,该空间的无中心感和非现实化,使得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在其中不能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易于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而且互联网会让使用者逃避直接交往,大量采用匿名的、间接的交流方式,甚至造成心理畸形。[2] (P28-29)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也会有一种看不见、抓不着的感觉,面对网上虚拟社区中的各种言论和行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则具有现实性的特征,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圈和人际交往圈,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既是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和文化生活的网络平台,又是他们网络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信息空间中,交往主体的身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交往群体与现实中的交往群体有较强的一致性,这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仍然会受到他们在现实中的交往关系的影响,受到现实世界中道德规范的制约。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开展教育工作能够直接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并能够通过现实中的教育活动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可控性符合大学生正确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这就是科学思想、正确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1] (P79)灌输理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强调了教育者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大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更加多样化,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这要求教育者在网络空间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发展和提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可控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他们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引导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传播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教育功能。利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动建设校园网络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可依赖的工作平台;根据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凝聚大学生的归属感;通过参与校园网络的内容建设实现内容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形式多样的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络信息服务,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通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可控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他们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网络建设和教育管理,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正确引导,避免大学生在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自身经验,这符合大学生正确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在互联网上构建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中介的可能性
互联网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上的活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其行为方式的隐蔽性、不确定性大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介体,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具有凝聚性、现实性、综合性、可控性等特点,因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构建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中介的可能性。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现实性、综合性等特点反映了校园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有效互动关系提供了条件。首先,在人际交往方面,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上交往场所,是现实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发展。一方面,现实中的各类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学生网站和校园BBS主动建设自己的网上社区,加强日常的信息交流和交往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网上交往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情感支持,形成了伙伴关系并产生归属感,而且这种网上的人际交往网络常常能够发展成为现实交往群体。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网络承载着大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交往关系网络,网上的人际交往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网络有着较为密切的对应和互动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教育者既可以把自己在现实中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发展到网上,也可以主动在网上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并积极把网上形成的虚拟群体引导到网下,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在信息传播方面,作为大学生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主要场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一个基于校园网络的信息传播圈。这个信息传播圈在内容上集中反映了大学校园社区内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因此,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与外界的网络信息环境在内容上具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在整个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信息内容上的特殊性。基于这种特殊性,教育者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基本状况,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在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之中,建立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凝聚性和可控性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利用校园网络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同时,通过主动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动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把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络上来。具体而言,一是在校园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校园网络的技术条件和功能,吸引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使用;二是根据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和群体交往关系的发展特点,加强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人际交往等活动中的服务平台和联系纽带的作用;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以校园网络的集体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归属感需求。通过这些主动的工作,教育者可以把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络平台上来,从而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可控性实现对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调控和优化。学校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网上各类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对校园网上信息环境引导。在校园网站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校在管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建设各类校园网站,不但利用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并且积极引导网络文化活动的发展,使其具有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实现对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加强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行为的规范建设,发挥学校对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的调整和控制能力。这些工作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运作;针对校园BBS的信息传播加强监控,强化管理;积极引导和发挥网络管理员、BBS站务、版主以及骨干网民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加大网络法律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等。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说明了现实中的社会力量能够以自发或自觉的方式作用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因此,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殊性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实中的能动力量,积极推动网上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信息对称与统一,主动营造一个可控性较强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为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工作平台。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现实性特征凸显出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性与互动性,说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网络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因而,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虚拟社会对于现实社会的超越和突破,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极大关注。[3] (P14-17)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也较多关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差异性,认为网络中主体的活动是虚拟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虚拟的。[4] (P28)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即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却被忽视。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虚拟空间,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建立在同一主体的实践之上。笔者认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正是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联系性与互动性的明证,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与现实进行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作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础层面,校园网络的物理结构和技术功能首先满足大学生传递信息的需要,因而首先作为信息传播工具而被应用。而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正是网络与现实互动性增强的体现。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高校社区的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所,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新鲜事物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广为传播,现实生活中局部的甚至是个人的问题和矛盾也会在校园网络上变成热门话题而引发大量讨论,甚至引起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可以说,校园网络对于现实生活具有一种信息放大机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微小变化或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网络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校园网络上的焦点内容,并可以反作用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把这种放大效应更多地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上,通过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作用充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其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技术网络与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网络互动的产物。在网络空间中,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而消解,而且可以在网络上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多数校园BBS上,不但存在许多由共同爱好兴趣形成的网络群体,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版面,如各个院系班级、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学生群体。在一些高校的宣传教育网站上,还建立了与现实集体相对应的网上党团组织、班集体等学生组织。这些网上群体由于在现实中存在稳定的组织结构和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因而能够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良好作用。网上群体的建设及其教育作用的发挥与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建设做得好,就能够在网上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群体,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而网上群体的发展反过来能够促进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的提高和完善,网上网下的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团结和凝聚作用,有利于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再次,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圈”,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新的实践空间。它不但承载了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还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校园舆论圈”,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现象,又能够集中展现出各种网络新问题、新现象,并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着相互作用。校园网络舆论现象不但是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与矛盾的具体反映,又是网络与现实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作用中探索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从网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疏导言论化解矛盾,更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交往活动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在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实践发展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 (P375)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应用是一种推动教育实践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力量,只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增强科学性,掌握规律性,就一定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在互联网时代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标签:人际关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人际交往能力论文; 政治论文; 网络行为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