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开拓非洲市场方面不可能很快取得成就_非洲联盟论文

我们在开拓非洲市场方面不可能很快取得成就_非洲联盟论文

开拓非洲市场不能急功近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急功近利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新千年之际,面对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和非洲都面临着加速发展各自经济的历史重任。双方全面加强经贸合作关系,对彼此实现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是双方最佳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应该站在跨世纪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认会和贯彻江泽民主席“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使对非经贸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对非贸易宜统筹规划

自50年代初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以来,中非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从1950年到1991年的40多年间,中非贸易总额翻了近7番,从1214万美元增长到14.4021亿美元。自从1991年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非洲已成为我国重点开拓的市场之一,中非贸易关系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从1991年到1999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非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5倍,从14.4021亿美元提高到64.8362亿美元。单从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来看,我国对非洲贸易工作的成绩的确十分显著。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些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在我国的对非贸易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前我国对非贸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中非双边贸易额仍较小。

在过去的50年中,尽管中国同非洲的贸易总额不断翻番,但与各自的贸易总量相比,比重仍较小。以1998年和1999年为例,这两年的中非贸易额仅分别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和1.8%,而非中贸易额在非洲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也只占2%左右。这样的贸易规模与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极不相称。

2.贸易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

自从我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始终处于顺差地位,而且数额相当大。进入90年代后,我国对非洲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额也随之逐年增大,从1991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7.3亿美元。其中,1998年顺差额甚至达25.8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总额的近一半。对此,不少非洲国家已颇有微词。

3.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国出口非洲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小五金、轻工日用品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较低。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虽已从36.2%提高到39.5%,但从总体上看仍偏低。

4.贸易覆盖面尚不够宽泛。

我国与南非等仅14个非洲国家的贸易额就占我国对非贸易总额的80%。

5.产品质量尚不能绝对保证。

在一些非洲国家的市场上,中国货虽琳琅满目,但其中混杂着不少水货,“价廉但物不美”。这对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上的整体信誉带来极坏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对非贸易工作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重点应是:客观分析和认识非洲市场的特点,统筹规划我国的对非贸易工作。

1994年以来,非洲总体政局逐步走向稳定,经济出现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看,非洲的确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市场规模无疑将不断扩大。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非洲现实的商品市场仍相对狭小,而且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它们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65%以上。近年来,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及南非、埃及等非洲经济较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大对非洲出口。由此看来,市场潜力巨大、现实市场相对狭小、市场竞争激烈是当前非洲市场的基本特征。

针对非洲市场的上述特点,我们在开展对非贸易工作中应注意:

(一)开拓非洲市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避免急功近利。

非洲经济属于资源开发型经济,即主要依赖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和进口工业制成品。目前,非洲有14个国家出口收入的50%以上来自一种初级产品;有20多个国家主要靠出口两三种初级产品。近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收入;出口收入的减少,又严重制约着非洲国家进口能力的增长。当前,非洲的进口市场容量基本保持在1000多亿美元的水平上。近年来非洲经济虽出现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但这种增长仍属于恢复性增长,且增长的速度并不很快,因此其进口市场在短期内不会迅速膨大,估计将稳定在1000亿到1500亿美元之间。

面对当前非洲市场的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在筹划对非贸易工作时应重点考虑:

1.不要有在短期内就能使我国对非出口额迅速增长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应在重质量、守信誉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努力扩大我国在非洲市场上的份额。

2.激发企业赴非洲发展的积极性,争取使一批产品对路、信誉好、品牌响、知名度高、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推向非洲进行跨国经营,努力打入非洲经济的主流,并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3.积极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尽量增加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售后服务、维修、保养、零配件供应等后续工作也应跟上。

4.各级政府应严把企业的素质关,杜绝低素质企业或个体经济户赴非经营,决不能再让假冒伪劣商品流入非洲市场。

5.产品的质量是打开和占领国外市场的关键要素,今后我国须在物美价廉、实用、优质、多样等方面狠下功夫,把真正能够代表我国科技、工艺水平的产品打入非洲市场。

6.适当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尽量减少对方的贸易逆差。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而且也有助于中非贸易总量的增长。

(二)着眼于区域市场的开发,努力拓展对非贸易的覆盖面。

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非洲国家为了克服自身经济规模有限、市场普遍狭小等不利因素,通过联合自强、扩大经济规模以确保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更加强烈。自从1997年6月召开第33届非统首脑会议以来,历届非统首脑会议都把加快“非洲经济共同体”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加以讨论。今年7月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的非统组织第36届首脑会议上,与会代表又签署了建立《非洲联盟章程草案》,把非洲经济一体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目前,非洲10个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正在加紧区域内的一体化建设,在“非洲经济共同体”建成之前,这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将是非洲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为了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我国政府自1995年起在11个非洲国家设立了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这些国家是:埃及、马里、几内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喀麦隆、加蓬、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和莫桑比克。目前,这些中心已相继开业,为中国和非洲的企业提供咨询、牵线搭桥、仓储分拨、联系合资合作伙伴等服务,对推动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心”在地域分布以及功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充实:

1.“中心”的设置宜与当前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

设立“中心”这种高层次的经贸机构时,我们既要考虑其地区分布的均衡,又要考虑到设点国家的综合条件、尤其是向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心”的布局不甚理想,有的地区设点过于密集,而且有些设点国家的综合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像南非这样综合条件及辐射能力俱佳的国家至今还没有设点。当前,我国宜根据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特点,对“中心”的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真正发挥出“以点带面”的作用,让中国商品深入到非洲的各个角落。

2.“中心”的职能亟待充实。

在贸易方面,非洲国家的商人定货零散且批量小、看货成交、习惯于货到付款或售后付款等特点较为突出,这给我国企业扩大对非贸易增加了一定难度。“中心”提供仓储分拨服务后,大大方便了国内企业对非出口。如果“中心”今后能在结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我国的对非贸易工作肯定会做到更好。

二、对非投资宜从强项入手

非洲不仅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商品市场,而且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投资市场。与贸易相比,对非洲投资和直接参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其积极作用更为突出,也最受非洲国家欢迎。近年来,随着总体政局逐渐走向稳定,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实行开放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和争取技术转让,其中有不少国家希望同我国在农业、加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冶金业、服务业等领域加强合作。这正是我国企业去非洲投资办实业的有利时机。

目前,我国企业前往非洲进行投资的活动虽已起步,但大集团和大企业对非洲投资的规模还不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企业界不能不正视的重大课题。但是,投资非洲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统筹规划、细致筹谋,还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总之,投资非洲要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拿出我们的强项来。

(一)农业合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非洲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很高,而且许多国家地广人稀,已开垦的土地占可耕地的比率很低,有些国家仅为10%~20%,尚有大片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发和利用。非洲虽然拥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非洲食品短缺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绝大多数国家不能确保粮食安全。目前,在全世界86个缺粮国中,仅非洲国家就占一半;在33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国家中,非洲国家占13个。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当前非洲大陆有2000多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救助。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的统计,非洲目前有45%的人口(3.4亿)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51%。针对脱贫问题,非洲国家已经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在2015年将非洲的贫困人口减少50%。要想摆脱贫困,首先就要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所有非洲国家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虽仅占世界的7%,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精耕细作、农田水利、良种选育、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中小型农机具开发及应用等领域,我国有很强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缓解非洲国家在吃饭问题上的压力,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非洲农业的全面发展。

现在,非洲国家正在普遍进行深入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一些国家在私有化过程中已开始出租或出售国有土地。我国政府和企业可考虑选择一些基本条件较好的国家,通过租赁、承包或购买当地土地的方式,在那里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由我方派人经营管理,所生产的粮食可在当地市场上销售,当非洲出现自然灾害时还可作为援助提供给受灾国家。

但是,在开展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鉴于农业投资合作是一种回报周期长的经营活动,在确定合作项目的一定要选择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较好的国家,而且土地和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

2.认真总结我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援助项目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合作方式,必要时政府可出面加以扶植,但一定要由企业来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

3.通过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带动我农业生产技术及农机具,尤其是打井技术和设备以及灌溉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和传播。

4.坚持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除粮食生产外,还可考虑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争取形成“农、工、贸,产、供、销”的产业经营链条,不断拓宽我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范围。

(二)积极参与非洲加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非洲国家普遍强调农矿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增值,鼓励发展国内有原料、有市场的制造业,有些国家还兴建了出口加工区,大力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并为此提供较为优惠的政策环境。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搞经济建设,因此很难拿出大量的资金投资非洲。鉴此,我国企业现阶段对非投资宜采取以技术和设备投资为主、货币投资为辅的形式。也就是说,将我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物投资,与非洲的合作伙伴共同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当地市场,有些产品还可通过非洲国家打入欧美市场。这样做既有利于非洲经济的发展,又可拉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及工业半成品的输出,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互惠合作形式。

当前,我国企业在投资非洲加工业和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考虑以下三种形式:

1.将我国一些成型的生产线或组装线转移到非洲进行生产,产品在当地市场消化。我国输出非洲的电视机、摩托车、日用家电、小型机电、农机具等生产线效果就不错,很受非洲国家欢迎。

2.将我国一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输往非洲,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当地资源。例如,我国在纺织、造纸、建材、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及保鲜等方面的技术就很成熟,这方面的设备也很适合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产品在非洲当地也很有市场。

3.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到非洲综合条件比较好的出口加工区设点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既可扩大我国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参与力度,还为我国企业大批走出去开辟道路。

标签:;  ;  ;  ;  ;  

我们在开拓非洲市场方面不可能很快取得成就_非洲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