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婆信仰初探论文

石婆婆信仰初探

王明远

(枣庄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 石婆婆信仰,作为一种石人崇拜,至今仍在鲁南地区普遍存在。但其功能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目前表现得更加多样化:认石干娘、镇宅、求偶、求子、求事业、驱病等。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跨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探析石婆婆的信仰、功能和形制,以厘清石婆婆信仰经历的方位神——路神——保护神的变迁轨迹,并借以揭示民众眼中的通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二者的关系,以及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某种一致性观念:邪与镇邪。

[关键词] 石婆婆信仰;路神;保护神

石婆婆信仰,作为一种石人崇拜,有时以武士形象出现,有时以各种老太太形象出现,有时仅是一块一米多高的普通山石,犹如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穿越了久远的历史时空,零星飘落于鲁南大地的某个角落,至今仍承担着给身体娇弱的小孩当石干娘的重任。过去的保佑行路安全功能和祈雨功能已经随着时间的消失永远地湮没于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石婆婆的功能发生巨大变迁。

提到石婆婆信仰的著作共有三部,一部是马昌仪、刘锡诚的《石与石神》,另一部是叶涛的《泰山石敢当》,第三部是田传江的《红山峪村民俗志》。马昌仪、刘锡诚在《石与石神》一书中,认为其是灵石崇拜的遗绪,有时将其归为社神和村落保护神,有时又将其作为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变形。叶涛先生在《泰山石敢当》中,将石婆婆认作泰山石敢当,同样的,田传江在其著作《红山峪村民俗志》中也将其归为泰山石敢当。专门研究石婆婆的文章有三篇,鲍家虎的《石干娘追记》和赵家先的《石干娘与石锁子》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在民间小孩认石婆婆做干娘的风俗,另一篇是高潮和孙井泉的《沥油的石婆婆》,作者论述了石婆婆保佑出行安全的功能。关于石婆婆的祈雨功能则至今没有专门文章进行讨论。综合以上研究,对石婆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仅限于对石婆婆的民俗功能的描述:认石干娘和保佑行路安全;第二,认为石婆婆是一种灵石崇拜;第三,直接认为石婆婆就是泰山石敢当信仰。

本文将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对这一民间信仰的肇始发轫、历史演变和目前现状进行研究。借助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大量图像资料和口传资料,揭示石婆婆的真实面貌,并厘清其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脉络,然后通过这个脉络来总结中国民间信仰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性和共同性,以及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某种一致性观念:邪与镇邪。

一、石婆婆信仰和形制

通过对鲁南地区如枣庄、济宁和临沂的上百个村落,几百个石婆婆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以及文献资料查阅,归纳得知,石婆婆目前仍然比较广泛地分布在鲁南这块广袤的大地上,甚至在东南沿海地区或者西南地区也有流传,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一块通高在一米二三左右的石头的崇拜,且这种崇拜由来已久。

(一)石婆婆信仰

在当下,石婆婆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认石干娘,即身体不好的小孩,让神婆掐算认哪个方位的石婆婆当干娘即可保佑身体健康,然后由神婆或者父母带领,给石婆婆上供烧香,穿衣戴花,披挂头巾,并祭酒放鞭。之后,逢年过节或者结婚出嫁前来祭拜即可。关于仪式,因地区不同可能会略有差异。至今,在民间仍然流传着“碑干爹,石干娘,小孩活到九十九”“石干娘本姓崔,保的小孩活一百”这样几种说法,无论表述方式有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信息,即石婆婆能够保佑小孩健康。如今,对于“身体禳”的小孩,依然可以得到石婆婆的护佑,石婆婆并未因科技发展带来的医学进步而被尘封在信仰的祭坛。

据调查,在过去,石婆婆还有祈雨功能,如遇久旱不雨,村里人就组织人员用水塘烂泥糊石婆婆,石婆婆看到自己身上被弄脏,不几天就会下雨将自己淋干净,灵验的时候,刚糊完就会下雨。但是,现在这种做法已经基本被淘汰。现在,除了认石干娘,如若在姻缘、工作、求学等方面遇到问题也可以向之求助,所以,石婆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她依然在缭绕迷离的香火和凡间众生的告慰中延续着强大的生命力,且功能已经多样化。

关于石婆婆信仰是否灵验流传最多的就是石婆婆不能动的说法。如薛城有个石婆婆,过去有个鱼贩子,经常在那里休息,每回都少点鱼,这个人就觉得奇怪,有人说,你看看石婆婆那里,这个人一扒,果然看见石婆婆跟前有很多鱼。他很生气,抡起扁担就劈石婆婆,当时,他的胳膊(还是腿)就断了,回家就死了。或者某人碰了、踢了石婆婆,回家腿就不能走路。这样的说法几乎在调查到的每个村子都发生过,至今仍流传着石婆婆不能动,一动就出事的说法。

(二)石婆婆形制

根据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和村民的口传资料,石婆婆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普通原石。除了有自己的专属位置,这种类型的石婆婆再普通不过,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将其与周围普通石头混淆。第二类,象形石。这种类型没有任何雕刻,最大特点就是从整个外观轮廓看与人间老妪极为相像,尤其是披挂上红布、戴上头巾之后,远处眺望,俨然一老婆婆。第三类,刻有一大人形象的石头。这样的石婆婆往往是在石头上镌刻出一个成年人的形象,似婆婆样也像公公样,性别难辨,甚至是武士模样。第四类,刻有一大人怀抱小孩形象的石头。这种类型往往在石头中央刻划一个大人模样的形象,然后再于其旁或怀中镌刻一小孩形象,大概是代表母子或母女之意。第五类,刻有字符的石头。这样的石婆婆没有肖像,只有难以识别的神秘字符,字符形同于巫师所画的符箓。

个别地方,因为原来的石婆婆丢失,变用出土的墓门画像甚至佛造像代替,以至于周围村民一致认为这就是古老的石婆婆。在田野调查中,被调查到的很多人甚至将石敢当误当作石婆婆。

至于石婆婆如何变成了今天真正的婆婆模样,其间必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绎过程,而且跟民间演绎有关。中国百姓历来想象力很丰富,喜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所信奉的神灵进行演绎,性别也不排除在外,就像民间对观音的演绎。石婆婆,原来很可能是男性,在其偶像被赋予保护小孩的功能以后,因为女性与生育的先验关系,久而久之,被民间理所当然地认成女性神,有了这种观念,村民就按照女性的相貌特点和装扮去附会雕刻石像,这样,石婆婆变得越来越柔性,年代一久,这种观念更是得到强化,之前的武士形象愈加销蚀,后来,石婆婆就正式以女性神的形象在民间代代讹传:发髻越发明显,耳坠愈加精致,打扮也趋向飘逸。甚至,有的石婆婆形象就是一个女性怀抱一个孩童,这样,石婆婆女性神的特点就更被强化了。调查过程中,当你问及石婆婆的性别时,村民会毫不犹豫地说“婆婆不是女的,能是男的吗”。在对邹城市石墙镇草寺村那尊石婆婆的调查时,该村村民回忆说“石婆婆裸露着身子,两个乳房被小孩子吃的很光滑”。而且,民间还按照世俗社会给女神配了个神仙伴侣,即石头公公,如遇并列的两块石头,村民就认为其中一块是石头公公,一块是石头婆婆。这跟日本人对道祖神的演变非常相似,道祖神被演变成咳嗽婆婆时,就有公公伴其左右。

二、从方位神到路神再到人(或村落)的保护神

但是,石婆婆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因其多置于村边路口,它原本可能就是表示村落或者居处分界的标志性物块,仅是地域标志物,作表明地理位置或方位之用,所以,初始时就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石婆婆发挥的重要实际作用,再加上地理方位、方向又是出行的关键因素,人们慢慢赋予其神性,让它成为能够驱除路上鬼魅,保佑出行平安的神,即路神。追溯历史,在古代中国,凡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事,都设有专门神灵保佑,这通过在专门记载中国传统礼制的经典之作《礼记·祭法》中规定的祭祀对象可以窥见,如“日月星辰”“山林、川谷、丘陵”等要进行祭祀,因为他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正常生活与之不能割裂,遵循同样的文化心理,出行也有专门的神灵护佑,因为出行历来是生活之大事,况且古代交通条件非常有限,路途充满艰辛危险,所以,出行总是伴随一定仪式或信仰,这一点也有章可循,在《礼记·祭法》这一篇章中就记载帝王专门将“国行”规定为“七祀”中的一祀,这里的“国行”指的就是管理交通道路的行神,在同一史籍中,又记载了天子、诸侯、大夫“祭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五神,显然,“行”神赫然在列。通过记载,不难发现路神是为保佑出行平安而专设的神,这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不但会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容易相沿成习。石婆婆,可能就是路神的化身,此后在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中,它听任社会发展、历史变化的召唤,不断变换其角色,直到如今出现“一身兼数职”的现象:保佑出行、保佑小孩、祈雨、镇宅、求偶、事业顺利等,功能纷繁,看似“貌离”,实则“神合”,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无论是村中离奇出事,家宅不宁,还是事业不顺,可能都是冲了哪路鬼神即中邪的结果,既然石婆婆能驱路上的邪,就能驱村庄的邪,也能驱一个家庭的邪,所以,石婆婆作为路神,顺理成章地也可以镇宅、镇村。而且,中国的传统认为,小孩生病往往也是邪祟缠身,所以治病就等于驱邪,因此,小孩认这样一个专门驱邪的干娘,自然可以保其真身。总之,石婆婆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保护神。

石婆婆成了保护神,自然可以保护一个村落,所以,它作为村落保护神的观念顺理成章形成,它的状况会跟整个村落或地域的福祉联系在一起。这可通过调查得来的一则石婆婆传说得到生动展示,据大坞镇袁前村的村民说他们村过去经常发生留不住媳妇的事情,可能就是石婆婆引起的,只要把她掩埋地下就可扶风正俗,果然,将石婆婆埋了之后,这个村子的风气就好了。文革时期石婆婆被砸,垫了桥,后来就顺势掩埋于地下,2016年4月3日,为一睹该石婆婆之圣容,从村民处借来铁锹,亲自把将之雪藏了至少上百年时间的尘土铲除,让石婆婆从尘封中披帷重出,但村民觉得石婆婆出现会影响到他们的整个村子,招来祸患,很不情愿将之扶立起来,所以只能半途而废,仅一瞥其半个尊容,又匆匆掩埋。足见人们对石婆婆的情愫。这种情况在中国其它地区或民族中也很容易找到佐证,如侗族。在侗族,寨门就被视为寨神。大概,出行与门关系特殊,出了门,就是出行,所以门被赋予丰富的神圣的象征意义,出门之前会祭奠门或者在门的位置祭奠,以祈求行路安全,久而久之,门被视为神性所在,后来又被赋予多种神格,所以,现在的寨门既可以保佑小孩,还可以保护村寨、牲畜,并防止瘟疫邪气等,是一个被村寨共同拥有的保护神

无独有偶,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都能发现功能如此相似的神灵。比如,日本的道祖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柳田国男在《日本怪谈录》中所说,道祖神非常讨小孩子的喜欢,村里的孩子都受到道祖神的保护,道祖神会骑着马去拜访有新生儿的家庭,并决定孩子一生的运势。日本的道祖神又叫行路神,即路神,所以日本的道祖神也是与小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既可以充当路神,又可以给小孩做保护神,俨然中国的石婆婆。更为相像的是现在日本的道祖神已经演变成了村庄保护神,它可以防止妖邪恶魔进入村庄,这与石婆婆的功能如出一辙。在印度教中,也有一个类似于道祖神的神灵叫布咸神,此神能够保佑路途平安,可能与其能够驱除鬼魅大有关联,因为布咸神还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驱除阻碍灵魂顺利进入天国的妖邪,导引人类亡魂升天,所以又叫引道神,据此基本可以推断,此神最大功能也是驱邪,经常与妖魔鬼怪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赶走任何破坏生物顺利发展、繁荣昌盛的魑魅魍魉,以确保生物生息繁荣,所以,布咸又意谓营养者、养育者、繁荣者。总之,布咸神堪称印度的保护神,也由路神承担。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地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他们的神话中也都有诸如此类的神灵。古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就是掌管交通旅行之神、畜牧神,除此之外,就是给亡灵引路,在这里也是路神兼具了辟邪神。在古罗马神话中,与赫尔墨斯扮演同样角色的是墨丘利,墨丘利司管畜牧、交通旅游,同赫尔墨斯一样,既保护交通安全,又保护人类、牲畜的安全,典型的人类保护神。古埃及的敏,意为生产、收获之神,也管道路旅行,是旅行者的保护神,敏还是雨神,这与石婆婆就更为相似,与石婆婆更为相像的是埃及法老有了子嗣,要感谢此神的帮助,可以说,敏就是西方文化中的石婆婆。虽然神话是虚构性叙事,但本质是一种文化,作为远古生活的共同精神文化形态,能够反映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所以,通过上述神话能够发现人类文化存在极大相似性,凡是在生活中能够辟邪、驱邪的神都会被人类所景仰,充当人类的保护神。

总之,石婆婆最后演变成保护神是非常符合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文化和信仰演变规律的,无论何种用途,其核心都是阻挡鬼魅。它的功能历经千年演变,随着社会变化千回百转,既为个人焦虑提供了缓解途径,又构建了一个群体内部共享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特定人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甚至,石婆婆还成了村落自我认同的象征,在寻找石婆婆的过程中,有石婆婆的村子通过“我们村的石婆婆…”诸如此类的表述来凸显自己的村庄历史,以区别于周围其他村落,然后会通过对石婆婆的回忆回想该村的过往历史,尤其是该村石婆婆很灵验的时候,这让他们倍加自豪,为了显示他们的这种优越感,会自发修葺石婆婆神龛。这时候,石婆婆成为凝聚一个村子的标志,围绕石婆婆形成的信仰和传说则成了村落所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这将成为增加村民对村落认同的工具和手段。

实践证明,培训也是一种竞争力。独立学院经过10年多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已不能停留在岗前培训层次。独立学院可以大胆对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在专业带头人遴选、教学团队建设、教研开展等方面多压担子,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如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选派访问学者、参与教学创新团队、申报科研课题、探索产学研合作等,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增强对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三、石婆婆神像之探源

通过对古籍的查阅,可以得知,作为路神,原本应该只有神主,并无神像,但是目前保留下来的石婆婆大都具有人格化的且丰富多样的具体神像,这些神像何去何从?具体起源确实无法考证,但根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出现了丰盛的为神作像的风气,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推动了偶像的崇拜。隋唐以降,图像更是与祭祀结合成为一种社会习俗,而且,此俗一旦形成,便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在民国三十三年的《滕县志》中记载的一尊“山阴石像”可以知道此俗在民间的普遍性:石像上刻“明昌五年居民孙某祸福灾祥造斯神像”字样,根据镌刻文字得知,此石像显然是孙氏为了祈福禳灾而造,造像用意十分明显。明昌五年即公元1194年,是金的统治年代,所以,根据这段文字还可以推知,在金代的鲁南民间已普遍存在偶像崇拜,且用于驱邪求福。在以上的时代背景下,路神崇拜自然不会独善其身,应该也深受此俗影响,慢慢有了自己的神像,也就是说,如今的石婆婆图像并非毫无根据的凭空而来,而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而且其中佛教的影响不容忽视。

佛教大大影响了中国传统信仰,有时候,中国传统信仰也愿意主动接受其影响。关于佛教对中国传统的路神崇拜的影响,不得不提的是余欣对敦煌文献出行信仰的研究,其研究指出佛教中的伐折罗大将、毗沙门天王和文殊菩萨对于路途、行人皆有护佑功能,出行前,信众会通过发愿文的形式祈求它们保佑,唐以后,人们对于它们的信仰甚炽。所以,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出行观念,甚至还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出行信仰。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尊神灵的外在形象,他们大同小异,都身披甲胄、头部着冠或留夸张似冠发髻、手握利器(金刚杵、宝棒或者宝剑),而且气势威猛,形态逼人,面露狰狞杀气,俨然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武士大将形象,这与目前能看到的有些石婆婆形象颇为相像,而且,调查中,据有些村民回忆他们村的石婆婆就是一个武士,后来遗失,很可能石婆婆的神象演变与对佛陀形象的借用不无关系,佛陀宝冠、夸张发髻或圆形光头演变成了石婆婆的头盔,张扬的甲胄演绎成石婆婆的铠甲,手中利剑也是源于对佛陀手中武器的借鉴。后来,随着岁月泯灭,头盔讹传成山字冠,再后来,越来越简化,山字冠也不复存在,直接变成了发髻,目前此形象最多见。伴随发型的改变,冰冷刚硬的盔甲变成服帖的帛帔,刻画出来就是清晰的衣服纹络,与此同时,面部表情也不再那么刚猛威武,而是略显通俗平和。但是,这时石婆婆的身份究竟是婆婆还是公公还难以断定,因为从目前尚存的很多石像来看,村民说是女性,却又明显带有男性特点,故不能贸然断定其为女性。

2.寻求原因。在对错误造成影响进行控制和处理后,反思错误的原因和根源,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确定,进行一个顺位责任原因排序,为之后的容错纠错和依法追责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和信息。

还有很多石婆婆的神像并不是具体的人格化形象,而是古老神秘的符号。关于石婆婆身上的这些颇让人费解的神秘符号,应该是受到道教影响的结果,因为道教的一个显著传统就是用符箓巫术进行驱邪,石婆婆本来就是作驱邪之用,再在上边刻画符箓符号,可以双重地加强其驱邪神力,这在其它灵石信仰如石敢当信仰中可以大量看到。

水库安装橡胶坝后,蓄水能力增强,可增加库容447万m3,年弃水量相应减小,径流利用率为60%,利用率仍然不高。水库下游原设有一座高6 m、长86 m的溢流坝。将此溢流坝改建加高,仍采用开敞溢流型式,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如此既可增加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库库容减小的问题,还可以起到缓洪、滞洪作用,减轻河道负担。

⑤赵家先:《石干娘与石锁子》,《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四、石婆婆传说分析

围绕着石婆婆的信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尤其是在鲁南大地。通过查阅三套集成资料在内的各类鲁南地区故事书,再通过田野调查,并囊括网络查询到的传说,共计搜集到石婆婆的传说将近上百则。这些关于石婆婆的传说,内容极为丰富。根据其主题和情节进行类型化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石婆婆起源的传说和石婆婆正义的传说。下面将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内容和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一)有关石婆婆起源的传说

鲍家虎在《石干娘追记》中说到这类雕像有的是利用石头新雕,有的利用出土古代石刻雕像,不管是文是武,取其偶像之义。这说明,在鲍家虎看来有的石婆婆形象也是武士。另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的判断,拍摄于峄城区曹庄乡韩洼村的石婆婆就是利用出土的明代墓门武士雕像.

第一,芮娘说。石婆婆真实的名字是“芮娘”,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同时也是乳娘)。她本来是南京定淮门外一个渔家的女儿,从小善良聪慧,识大体,明大义,精通诗词歌赋,陈迪视她为亲生女儿。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忠于建文皇帝的陈迪全家遇难。陈迪家仅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芮娘留下了陈家唯一的骨血,她与陈珠母子相称,到处躲藏,立志将陈珠抚养成人。芮娘想到,山东邹县是孟子故里,遂果断选择礼仪之乡作为理想庇护地。她与陈珠在南京定淮门外的村庄短暂地躲避后,一路辗转,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后来,芮娘的行为被朱棣发现,但朱棣怜而赦之,仅仅将他们发配到登州(蓬莱)。芮娘深明大义,救孤抚孤,勤于持家,严于教子,乐善好施,名重天下。成化年间,芮娘去世,但她的美德留传千古。百姓们把她视为弱小儿童的恩祖和守护神,称她为天下“乳娘之神”,将其奉为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陈珠长大成人后,其后代也很有出息。明代以来,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石岛村等地,对芮娘的崇拜很盛行。人们立起了她的雕像,建起了供奉她的庙宇,因雕像是一尊石质的老婆婆,人们亲切地称芮娘为“石婆婆”。这则传说折射了标准的儒家伦理观念。

第二,伏羲女娲说。伏羲女娲是对很善良的兄妹,小时候经常从这里路过,每次遇到石婆婆就给她送上一块烧饼,时间一久,石婆婆就习惯了。有一次,伏羲女娲刚走到石婆婆跟前,石婆婆说话了,让两兄妹到她嘴里来,随即石婆婆张开了大嘴,将二人吞入肚中。顷刻间,大雨、洪水来袭,淹没了房屋、树木,世间一片汪洋。过了很长时间,二人在石婆婆肚里都没有饿死,原来他俩吃的就是之前送给石婆婆的烧饼。待雨停之后,只有石婆婆还竖立在那里,石婆婆张开了嘴把两兄妹放了出来。可是世上只剩下了两个人,石婆婆便让两兄妹结婚。因为是兄妹无法成婚,于是让两人一个上东山一个去西山,从山顶往下滚石磨,若是从石磨山顶滚下来像磨盘那样结合在一起便可以结为夫妻,反之则不行。后来两兄妹结为了夫妻,可是生育能力有限,两兄妹便开始用泥捏小人。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妇孺皆知。这里,是石婆婆救了伏羲女娲。这则传说,糅合了陆沉型故事主题和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主题,将石婆婆信仰与人类始祖神话联系一起,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信仰之渊源

③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第四,漂来说。这种说法得自于微山岛镇的田野调查,据说微山湖发大水,从远处冲来了个石婆婆,后来石婆婆就在谢楼安家落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葆有强大生命力,石婆婆信仰不只是对传统的复兴,而是对传统的延续。从石婆婆信仰来看,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灌溉的机械化和人工降雨),或者某种政治因素将很多民间信仰贴上迷信的标贴,它的某些功能已经消失,但它活力依在,还在很多方面可以满足民众需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科学唱主角的今天,信仰自有其魅力和存在的巨大力量,它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而从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反而会在社会的变化中借助民众新的诉求以新的方式呈现,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去对待它,而应该尊重它的出现。

以上几种类型的传说,虽然故事情节各异,但都试图解释石婆婆的来历,这些传说固然不能作为断定石婆婆真实起源的历史根据,只能说它们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产物,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观念和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风俗状况,只能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去帮助审视石婆婆信仰的变迁。

(二)有关石婆婆正义的传说

通过对这些石婆婆传说的意义与审美研究,还有些传说刻画了石婆婆主持正义、施恩报德或其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性。

“石婆婆张嘴”的传说,惩治了贪财刻薄的王大,并留下了笑柄。“贼不打自招”和“石婆婆显灵”通过让盗贼传播石婆婆张口说话的方式,让盗贼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算是石婆婆用智慧惩治邪恶的典范。有的时候,满怀正义的石婆婆会被当成审案的道具帮助查明真凶,如峄县县官张玉树就曾经通过审问石婆婆的方式让手下一个已露马脚的差人认罪受罚。石婆婆还会化成“仙女”,施恩报德,偿情还债。在“韩信娶妻”中,石婆婆借助自身神力,驱妖逐邪,撮合韩信英雄救美,最终成就英雄大业。有的时候,石婆婆还有诙谐搞笑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有些传说中,石婆婆只是作为故事的陪衬,点到而已,并不是故事的主角,对故事情节发展也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虽然如此,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披露了石婆婆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刘老黑的传说和三儿媳妇挨打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石婆婆只是起到一个比喻暗示作用。

总之,这些传说,虽然也不能完全作为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制度和民众观念的根据,但向世人展示了游走于世俗与灵界的石婆婆既有神通广大的一面,又有诙谐、正义的一面,既能斩除神界的妖魔,又能铲除人间的歪斜,既圣灵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塑造了这位与生活关系极其密切的石婆婆神灵的丰满形象。石婆婆与人类密切相连,与生活息息相关。

五、结语

石婆婆信仰虽然手段简单明了,信仰本身也并不多么讳莫如深,却能够在民众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并在某一方面严格控制着他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选择。究其原因,大概如下:

首先,在民众眼中,并没有所谓通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二者也没有什么鸿沟显壑不可逾越。当处于传统知识范围内的问题,便依靠常识去解决,当遇到超出常识的问题时,便借助超自然力去解决。科学与信仰二者并行不悖,民众也可以游刃有余地游走其中,这也是为何不可将生活与信仰割裂开来的原因。

其次,中国人传统的“邪”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孩子生病,尤其是无缘无故哭闹不休的情况,他们也认为是被邪祟所缠,即中邪。中了邪就不能单是按照现代医学解释,首要的就是辟邪,所以,在选择去医院治病的同时,也不排斥认石干娘来进行辟邪保护。不仅小孩生病,即使家宅不宁,人畜不安或者婚姻事业不顺等,也会被中国人认为是中邪,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辟邪是司空见惯的。这也是石婆婆这一神信仰会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形式的原因,因为它能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邪。且辟邪神灵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比如把墓门、佛造像或者石敢当用作石婆婆进行祭拜。很可能是该地区的石婆婆丢失以后,随着时间的冲刷,后来人对其印象逐渐漫漶,便将这种信仰附会到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信仰上,将二者混为一谈,发生这样的文化误解也是情理之中,因为二者功能本来就极为相似,且都来自于古代人类对灵石的崇拜。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通常是一神多用,并无清晰的界限区分,石婆婆信仰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这一特点。同时这也证明,对于民间广大信众来说,石婆婆的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永远存有这样一个可以保佑他们平安的辟邪神灵。石婆婆的传说更是用生动的方式将这种观念鲜活地口耳相传下去。

此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师资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传授跨学科知识的需要,在工匠精神养成方面难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关注和支持不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第五,鲁班说。鲁班自从在灵山造磨出名以后,远远近近的庄户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学手艺,鲁班就领着一帮徒弟,上山打石头去了。但是这帮徒弟想念自己的亲娘,鲁班让他们各人按心中的“娘”,找一块灵石,恭恭敬敬地供奉在自己床前。起初,心里还都不太认可,可日子一长,就越看越像自己的娘。在这石娘的陪伴下,徒弟们学成出师了。下山时各人悄悄地背走了各人的“娘”。因为班门弟子个个心眼好,手艺巧,所以人们破解天下的难事,都让他们担当。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终于知道了这些年来是婆婆石保佑着班门弟子个个成才的。于是,乡亲们在灵山满山遍野地寻觅婆婆石,用大花轿抬来了婆婆石,安放在自己村口的大路旁,并三拜九叩,尊称“石婆婆”。天长日久,“石婆婆”成了百姓公认的“干娘”。一代一代,先人传留下来了“认干娘”的民间习俗。

注释

①马昌仪,刘锡诚:《石与石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②叶涛:《泰山石敢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实验教学实践表明,电子信息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能将图像处理的相关直方图理论作为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沿着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算法和编程实现的思路完成实验题目,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香蕉打卡”刚上线时,因为创新、多元化,大受好评。“但产品设计越创新,越精致,也就意味着标准化程度会越低,想要大批量生产着实不易。”韩琳介绍餐厅里出售的一些生菜卷、三明治、帕尼尼之类便携西餐轻食和一些酱汁配料需要提前准备,才能在客人落座后不久就端上来。但是,这些制作好之后在冷藏柜里存几个小时的产品,有很大的风险污染嗜冷菌。这种情况下,考验食品制作者良心的就是如何备餐,超时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会不会丢弃掉。“据我们了解,很多同行是不舍得这样做的,只要没有变质,口味上尝不出来异样,食材还是会继续利用的。”

第三,善良女子变石头说。二百年以前,在一个山村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没爹没娘,整天靠给人家打柴为生。她没有钱上学,当老师给别人讲课的时候,她打柴回来就在门口听几句,这样她就认识了好些字,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喜欢她。有一天早上,她又去上山打柴了,她正砍着砍着,突然听到一声嗥叫,一只大老虎从远处跑了过来,把这个小姑娘吓倒在地。那只大老虎走到她面前,从口里吐出了一封信,正巧掉在小女孩的身上,就走了。她醒的时候,发现身上有一封信,信上写着:某年某月,这个地方会让水淹没。信封里有一个宝石,如果把它放在口里,即使不会水也淹不着,可是不能朝别人说,要是说了自己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她一看淹这个地方的日子快要到了,就让人们赶快搬家,人们不知为什么,都不相信是真的,当她把理由说明白时,她已经变成了石头。人们刚离开这个地方,只见乌云密布,一天的功夫,就把那个村庄淹没了。人们避难回来时,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块石头刻了一个像,让她始终站在村子里,从此以后,这个村子里再也没发生过灾难。因此,现在有些人们有了灾难,就刻着一个石像放在家门口,人们都叫她石婆婆。这个故事融合了两个主题,一个是洪水主题,一个是善良女子变成石头主题,这跟很多民间传说的主题极为类似。

④鲍家虎:《石干娘追记》,《民俗研究》,1990年第1期.

综上所述,石婆婆的形象应该是佛道共同影响,中西合璧的结果。

⑥高潮、孙井泉:《沥油的石婆婆》,《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

⑦在连云港海州湾一带的渔民和福建漳州也存在,见马昌仪、刘锡诚《石与石神》,学苑出版社,1996年,第68页。毛泽东小时候曾认韶山冲的一块石头做干娘,并取名“石三”,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石三伢子.

⑧鲍家虎在《石干娘追记》中说是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这种说法具体不可考,因为时间比较随意,调查时,民间还有六月初一半年的说法.

⑨赵家先在《石干娘与石锁子》中曾经这样回忆家乡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认干娘的习俗:谁家的孩子不好养,到石老婆这里取了石锁子给孩子戴上。他自己还亲身经历过:在家备好一个红线穗子、小铜钱、煮上几个鸡蛋,一般二至四个,买几块糖,带一男孩。去时不回头,回来时也不许回头,遇见行人也不许说话。早饭后,婶子带着我直奔石老婆堰,找到石老婆。婶子双膝跪下,将线从石老婆的脖子上绕过来,用一手指勾着,来回几圈,成一线绳,似香那么粗。而后在线的下端系一小铜钱,以示石锁子的坠头。取下来戴在我的脖子上,就直往家走,到了家将石锁子取下来戴在自家孩子脖子上.

从民族自强到民族自信,还差一个富强的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生命力的民族,在落后于人的情况下,从未停止抗争和追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腰杆挺起来了。但是,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无法让国人真正自信起来。从民族自强到民族自信,还差一个富强的中国、一个兴盛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的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西方理论、西方生活方式的现象,暴露了国人当中民族自卑心理依然存在,重振民族自信仍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⑩调查时间:2012年7月30号;调查地点:山亭区凫城乡白庄;调查对象:村主任孙主任;调查人:王明远.

据统计互联网时代线上订购旅游产品,65%的人表示不确定其真实性,24%表示旅游产品太多,眼花缭乱,11%表示不确定哪款软件比较好。由此可知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带来信任危机,出现生态旅游内容过度泛化和功能的淡化。通过对校园用户的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少大学生们因为经济原因而不报旅游团,“互联网+旅游”的出现不只解决了大学生市场难以拓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大学生理智旅游的需求。因此我们注重开发有个性的,价格优惠的特色旅游路线,满足大学生旅游的体验、优质低价性等需求。

大部分的石婆婆传说,都是关于石婆婆的起源。芮娘说主要流传于网络,其它几种说法主要流传于民众的口头,所以,主要来自于田野调查。

在服务容器中可能会触发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将以消息的方式写入消息中心,以便其他服务对消息中心进行监听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消息。该方案可解决服务之间的耦合问题,同时能将同步调用转为异步调用,提高整个应用系统的吞吐率。

如峄城区曹庄乡韩洼村的石婆婆。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从军教授判断,手拿的应该是剑,不是三叉戟.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5页.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3页.

王文锦译解:《礼记曲礼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2页.

在当今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就会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以及能力,对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实现进一步的满足。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对相应的内容在学生的面前进行展示,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实现有效的加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年,第98页.

当用户通过在线社交应用发布消息时,应用会调用标注模块。消息的内容经过标注模块的处理,标注过的内容将用于评估隐私敏感度。

立足自身特色,保证客流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要有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特色;了解游客的心理,游客来到农村就是想要品味乡村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应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日]柳田国男著,印祖玲译:《日本怪谈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续滕县志·卷五金石》,民国三十三年,第64页.

众多研究成果的概括,不再具体指论学人著述.

余欣:《禁忌、仪式与法术——敦煌文献所见中古时代出行信仰之研究》,《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在何芳与石劲松著的《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中也说到类似故事情节,只是在这里,作者引用此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伏里村(伏羲的故里)的来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为检验该清洁机器人能否满足实际光伏电站的使用需要,利用学校和合作单位提供的现场试验条件,对样机进行了运动功能和清洗作业实验。

参考文献

[1]续滕县志·卷五金石[M].民国三十三年.

[2]何芳,石劲松.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elief of SHI Po-po

WANG Ming-yuan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 The belief of SHI Po-po,as a kind of stone worship,is still prevalent in southern Shandong.However,its function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are now more diversified:SHI Gan-niang,town house,courtship,son-seeking,career-seeking,disease-fighting,etc.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field investigation,interview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to analyse SHI Po-po' s belief,function and form,to clarify SHI Po-po' s belief change track,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 world and the sacred world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and some common concepts in Chinese folk beliefs:evil and anti-evil.

Key words: SHI Po-po' s belief;A God of the road;A God of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077(2019)04-0117-08

①[收稿日期] 2019-04-05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鲁南地区石婆婆信仰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63501021602)。

[作者简介] 王明远(1980-),女,青岛莱西人,枣庄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责任编辑:郭 勇]

标签:;  ;  ;  ;  

石婆婆信仰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