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学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前景论文,妇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妇女学是以女性为专门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如妇女历史学、妇女文学、妇女社会学、妇女心理学、妇女人才学、妇女美学、妇女法学等等都统称为妇女学。妇女学与妇女研究还不完全等同,妇女学是妇女研究里的主要内容,但妇女研究比妇女学的内涵更丰富,因为妇女研究的内容还包括一些边缘学科,如性学、婚姻家庭研究等以及妇女方法论研究。随着妇女研究朝纵深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又相互联系与渗透,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妇女研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世界范围的勃兴和发展,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美国,是美国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直接结果。在美国和欧洲各国,从60年代以来,都相继成立了各种女性学研究组织和机构,在许多国家的大学也开设了妇女学课程。尤其是在美国,妇女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进入90年代,全美国已有600 多所高校设立妇女学中心,每年开设三万多门与妇女有关的课程,在德国所有大学均有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80年代后亚洲各国也掀起了妇女研究热潮。妇女研究的进程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也是20世纪以来妇女角色变迁的一面镜子。
在我国,妇女学的诞生是与中国的社会改革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的。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改革,妇女问题的突出,是诱发妇女研究的最直接的原因。它激起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普遍关注,也激发了知识女性的良知,促使当代女性意识普遍觉醒,从而诱使女性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方向上,开始了对中国妇女问题的理论探索。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改革的展开,从新、旧两个方向上又诱发了诸多妇女问题,进一步突出了妇女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妇女研究破土而出,从两个方向上并行发展,逐步形成了两种基本力量。这就是全国及各级妇联和学界,高等院校又成为学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的知识女性出于科学的责任和女性的义务,首先是自发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学科范围内从事妇女理论探索和妇女学学科建设。但在这里要肯定的是,在我国高校中,第一个走上讲台讲妇女学的是一位男性知识分子,他就是河南大学历史系史铁生教授。他开的课程名叫“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也是河南大学在全国第一次招收“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生)。1985年,郑州大学的李小江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1987年5月郑州大学成立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妇女学研究中心。紧接着有1988 年北京外国语学院、1989年北京大学、天津师大、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都相继开设了妇女学专题讲座或妇女学选修课。在高校纷纷开设妇女学课程的同时,也相继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和相关学术机构。广大知识女性以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撰写有关论文、出版妇女学专著,组织召开妇女研究学术会议,把妇女研究推向深入。截止1997年7月底,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高等院校内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就有20来家,开设妇女学课程的高等院校目前已达30多所。妇女学课程从无到有,从个别高校到多个高校的迅速发展过程,说明了高等院校已成为我国研究和传播妇女理论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妇女学在大学的开设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有适合妇女学生长的条件和土壤。在高校中从事妇女研究和开设妇女学课程的人主要是知识女性。她们不仅有自己各自的学科优势,还有着对妇女问题天然的热心与执着。从高等院校来看,不仅学科齐全,而且学校信息吞吐量大,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较广泛,对学术信息反应也较敏感。这些都为跨学科的妇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土壤。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的逐年递增,为妇女学学科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和需求。例如在师范院校,有的大学女大学生人数已超过人数的一半。还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专业,女生人数也比较多。女大学生作为中国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在有1.8亿文盲,其中70%是女性的中国, 社会对她们寄予的厚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中的女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们大多勤奋好学,独立性较强,对事业和生活大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且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和脱俗气质。但同时也存在多种问题,如毕业后较男生更难适应社会生活,事业上进取心的减弱,对女性角色(妻子—母亲)意识模糊,对女性人生道路认识不足,还有女性意识过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女大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障碍说明她们急需相关的理论的指导。而妇女学正好能帮助她们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廓清模糊认识,引导她们正确对待人生与事业,实现她们的自我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妇女学在高校受到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的原因所在。
高等院校开设妇女学的课程,一般是从自己学科优势出发开设多种与妇女相关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还各有侧重。妇女学虽然是一门包含社会、人文甚至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然而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它有着自己自成体系的内容,有妇女研究的专门方法。妇女学发展到今天,除了要面对新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外,还在方法论的应用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近几年来,妇女学界开始自觉地运用社会性别(gender)理论和女性视角方法探讨中国妇女与发展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为妇女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解决纷纭的妇女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为协调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有了这种新的视角,我们一方面会看到中国妇女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演绎出跨世纪的妇女研究和妇女学的新功能和作用。
第一,运用新视角的妇女理论帮助女性发现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人类以往的历史大多是建立在男性的历史之上。由于男子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时常将男性中心文化作为人类的准则。妇女的历史主体性被湮埋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性失落造成理性科学对女性的疏漏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缺失。例如以国内通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为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被记载的妇女人物只有12名,而男性人物490名,历史对女性是漠视的。 研究妇女首先要确定女性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从有性人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人的全部存在,把妇女作为这种审视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从妇女入手去写性别史和两性关系史。这就需要研究主体的视角转换——由男性中心观点到女性主义性别关系视角的转移。我们不但需要对妇女的存在聚焦透视,还需要用一种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观点和女性的体验对过去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观、价值观、性别观进行重新评价。如对多娶与“妇妒”、贞操与嫖妓、女色祸国、妇女的依附性、对妇女的生育价值等过去似乎已有定论的或被忽视的问题,都应重新反思和评价。
第二,新视角的妇女理论帮助女性认识妇女健康对女性人生的重要意义。健康问题从来都是妇女学学科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这里所指的健康问题已不限于医学上的狭窄的含义。妇女健康指妇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良好状态。将妇女健康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和采取运动方式进行变革的行动,在70年代的美国就开始兴起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妇女健康运动的实质就是一场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化变革与女性自觉意识提高运动在医学和文化心理上的反映。重视并研究妇女健康问题必然联系到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作用,帮助我们从女性的角度来关注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生育节育、甚至婚恋家庭等一系列与女性身心健康有关的问题。比如怎样看待妇女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的权利,怎样看待妇女的性生活和性权利,怎样看待妇女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健康,怎样看待妇女的婚变和家庭暴力以及妇女的更年期和老年生活等。
第三,新视角的妇女理论向人们昭示妇女发展的现状,唤醒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维护妇女的利益,充分发挥妇女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征是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所谓妇女地位是指与男人相比,妇女在何种程度上对各种资源享有支配权,在家庭和社会事务的决策中享有独立自主权,以及在社会其他方面受到优待和尊重。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层次的妇女社会地位又参差不一。贫困地区的妇女,仍面临一穷二愚的状况,落后的传统文化在严重束缚着她们;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地区的妇女和市民妇女,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位得到改善,但传统习俗、教育水平与自身素质仍直接妨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女性和城市职业妇女是最受社会尊重的群体,而且家庭中夫妻关系相对平等。对于她们,主要问题不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是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标的选择,女性自主意识与男性价值尺度之间关系的困惑。如果用社会性别的眼光分析妇女的参与与发展,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存在并期待人们去解决。例如为什么法律上所规定的男女平等的权利在实现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妇女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又强化了她们在劳动性别分工中的不利地位?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人的平等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吗?妇女生育劳动和家务劳动应不应该算在国民收入的价值统计中?
第四,新视角的妇女理论帮助女性协调自己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选择有利于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生活方式。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正面临社会转型的阵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在婚姻中由于传统的角色和特殊的身心条件,在承受家庭重负方面比男性要多,因此家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反映到妇女的命运上来,所以在转型时期,在婚姻家庭的脆弱、不稳定、动荡中最不适应的是女性,困惑和问题最多的还是女性。例如:对于未婚女性而言有“傍大款”问题、青春期性教育问题、试婚同居问题,大城市中高层次女性的独身问题;对于已婚女性存在婚姻教育问题、婚外情问题、婚外性关系增多问题,“女强人”的婚姻家庭问题,近几年来离婚率上升,破裂家庭子女犯罪率升高的问题;离异中年妇女再婚难的问题,离异后的子女抚养费问题,贫困地区的“光棍”现象和妇女被拐卖的问题,还有怎样看待人际关系中经济活动和金钱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问题。对于以上众多问题,妇女学应从全方位、多视野的角度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男女协调的婚姻模式,怎样摆脱女性在婚姻变化中的劣势和困境。
在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如果说开始时还只是个别高等院校少数教师的自发行为的话,那么随着妇女理论的发展,随着它的功能和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到今天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推动更多高校加入到开设妇女学课程的行列中来。同时,妇女学课程开设的增多,又有力地推动妇女理论的传播和发展。然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妇女学课程的开设毕竟时间不长,很多方面还有待我们去摸索和完善。
首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科学公正地对待妇女研究和妇女学课程。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妇女问题,妇女理论长期被相关学科涉足和瓜分,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门类和体系。高校中妇女学普遍作为选修课的命运说明它还没有纳入主流课程之中,在我国的一、二级学科中没有妇女学的位置,在高校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研究编制。从某种意义来说,妇女学在学术界的脆弱地位正是妇女实际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映。直到现在,不理解、不接受、甚至蔑视和忽视妇女学存在的还大有人在。从事妇女理论和开设妇女学课程的学者也常常得不到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妇女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要么是陌生的,要么不被认可为“正宗的学科”。有些高校曾在80年代后期成立了一些妇女学术组织或开设了妇女学课程,但都因重重困难和阻力而夭折。即便是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大多数还只是一个“四无”机构——无编制、无经费、无场所、无设施。她们开设的妇女学课被正统的学科视为可有可无,她们撰写的论文得不到学术界的应有重视,常常发表困难;她们缺乏必要的教学和科研经费,只能向一些国际性的基金会申请到一些赞助;由于缺乏传统学科的认可和必要的经费,还有妇女研究者主体意识的游移,必然会妨碍妇女学学科发展。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待妇女研究和妇女学课程。
其次,高校怎样使妇女学课程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从全国高校的范围来看,还缺乏统一的妇女学教材和教学大纲,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只能搞专题式讲座。由于妇女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授课方式上既要注重研究性和学科化,又要实行多样化,如结合课堂研讨、放映教学录像片、参观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方式。由于妇女学的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师资队伍不仅要掌握较系统的妇女理论,还需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了让妇女学在高校更加普及、更加规范化,校际之间有必要定期举办妇女研究的学术信息交流和妇女学科的师资培训,要组织高水平的学者编著一套高水平的、汲取西方妇女学之精华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妇女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学校图书馆有必要拨专款设立专栏,增添妇女学的图书资料。
再次,如何推动妇女研究和学科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有几个思路可以考虑。一是加强跨文化的中西方妇女研究的交流和探讨,加速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本土化、国际化的进程。1995年第四次世妇会在北京的召开就为外国了解中国妇女状况,扩大妇女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的妇女学一开始就呈现出恢宏的宏观视野和构建人类科学的高度责任感,它的不成熟之处在于各学科中相关理论的匮乏和方法上的缺憾,多学科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中西方交流所提供的中西比较视角,有助于人们在既了解世界妇女的共同经历和相似处境,又了解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国妇女经历与寻求解放进步道路差异性的基础上,消除长期隔离而产生的误解与偏见,有利于双方相互沟通和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妇女理论研究必须与妇女学教学相结合。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妇女研究机构,妇女理论研究工作者大部分在高等院校。妇女研究本身就是妇女运动,是妇女的现实状况在理论上的反映,在大学讲台上如果没有妇女研究的反映,就很难说妇女研究有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高校中的妇女研究机构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很好担当起讲好妇女学课程的重任,起到沟通本校与校外学术机构的桥梁作用。三是借鉴采用性别比较的方法研究妇女问题,将男女置于共存相关生存背景,加以比较对照进行研究,不能孤立地就女性问题而谈女性。妇女不能只顾闭门造车、孤军奋战,要重视两性主体的对话,聆听男性学者的声音,更何况中国历来就有男性学者和思想家重视和呼吁妇女解放的传统,这样将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两性的协调发展。
妇女研究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已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尽管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继80年代妇联系统的妇女研究机构大发展和’95世妇会前后全国高教系统和社会科学系统纷纷建立妇女研究中心之后,现在又蕴酿着新一轮的妇女研究高潮。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妇女研究在我国必将从单一走向多元,由边缘走向主流。我们期盼妇女学学科牢固地立足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时候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