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模式构建
毛海燕,蔡中,王资演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对武术教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武术课程教学也成为当前各类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武术训练内容较为枯燥、疲累,训练强度较大,且非常艰苦,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武术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致使武术课程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明显提升。对此,该文以甘肃高校为切入点,就武术教学中攻防技术的含义和应用意义进行简单概述,从而就攻防技术模式下,构建现代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模式建设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武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继承发展传统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武术动作等都具有关键作用。因为武术教学套路和内容相对较多,动作也比较复杂,当代高校中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基础,而武术作为体育课的内容,其课时数量也比较少,且教学期间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法,无法将武术的特点凸显出来,导致无法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因此,为有效提升武术教学质量,完成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目的,可以将攻防的本质属性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将武术的魅力全面展现出来。
1 武术攻防套路的内涵
在众多的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都包含了进攻和防守两个含义。从当前高校日常武术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动作的美观度和表演性质,使动作中包含的攻防含义被忽略。以初级长拳中的第三路——弓步冲拳为例,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想象自己左侧头部被立于身体左侧敌人的直拳攻击,此时学生会用马步架对敌人的拳头进行格挡同时发出攻击,这样就可以将“弓步冲拳”与“马步架打”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同时熟悉和掌握两个动作[1]。这种攻防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原本无规律的武术动作有序可循,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作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推手,“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等在带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转型后的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等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面对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传统产业在转型期间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消费者难以把控、价值链盈利危机、经销商和客户等传统资源价值弱化、转型力不从心等问题,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融合“互联网+”优势创造新业态和新服务模式,以及如何确保自身转型与升级的有序、有效性等。
2 武术教学中攻防技术模式的构建
2.1 保证动作示范的正确性
对武术教学来讲,其正确的套路动作都是通过众多的实践产生的,攻防在武术教学学习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一个武术套路动作中都有攻防的含义,并就攻防动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武术攻防来讲,其主要是要求每个武术动作都需要包含特殊性的攻防含义,具有进攻与防守的目的性。受武术技击性与优秀历史传承的影响,武术攻防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和自己独特的理论。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利用攻防技术时,教师不能够单纯地采用理论教学或者是实践教学,避免出现教学方法的片面性,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每个武术动作的规范来进行,不可以出现少做、多做动作、动作示范错误,或者是原则性动作变异的情况,使整个动作的示范更加的规范,方便学生领会不同动作的含义[2]。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通过武术教学掌握相关的技能是需要分阶段的,具体可以分为粗略掌握、改进、提升、巩固和自如运用五个阶段[3]。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教师都需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在粗略掌握阶段,学生对攻防位置了解度较弱,攻防教学过于混乱,教师需要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对动作的路子有粗略的了解。在改进提升阶段,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攻防的位置,改善其动作路子。而后后续的巩固和自如运用阶段,教师则需要对动作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明确工作要领域学习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让学生做出的武术动作更加的规范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武术攻防技术套路[4]。
2.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文化不仅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武术套路也基本固定,对于各类拳种都有基础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套路的编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武术攻防技术中基本的套路和特点,对学生连续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兴趣进行激发,使教学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教学目的更加的准确可靠[5]。因此,在利用攻防技术展开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武术本身的技术性,借助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方法,将武术技能和武术中包含的内外兼修文化规范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其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武术,没有武术学习和训练的基础,属于内行人口中的 “武盲”。由于“武盲”对武术的认知度较低,在上课前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大部分都输处于好玩或者是锻炼身体才学习武术,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内容全面、动作示范正确,在动作讲解时也要保证创新性,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更好的学习武术动作和知识[6]。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先从讲解武术含义入手,加大对武术套路中攻防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体会到武术“攻防相交”的特点和学习武术的乐趣,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武术动作教学活动中。
2.3 保证动作搭配的合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正确引导,还需要适当的借助一些攻防格斗对打动作的练习,通过增加实践训练比例的方式,让学生正确的掌握各类武术套路的攻防技术,更加透彻的理解攻防的意义,对于武术攻防动作的理解更加的准确,使高校武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搭配效果最好的动作或者是同正在学习的武术套路内容相类似的动作进行搭配,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武术套路动作编排成对练的动作形式,在一攻一防的过程中进行练习[7]。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的过程中过过瘾,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对攻防的含义有充分的理解,从而通过频繁的联系使攻防动作的搭配更加的合理,使用的方法也更加正确与协调。
2.4 提升攻防动作的美感
膜分离法的关键是膜材料的选择,目前主要的膜包括无机膜、有机膜和混合膜,其中无机膜一般具有纳米孔道结构或无孔结构,具有热稳定性高、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可塑性差,价格昂贵,易破损;有机膜一般为有机聚合物膜,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积,因此具有较好的气体选择性和机械性能,且投资少,但无法在高温和腐蚀环境下工作;混合膜具有易加工、低成本、高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高选择渗透性等优点,但由于相界面存在缺陷,兼容性不好,使得无机纳米颗粒在有机聚合物膜上的分散度较差。
与其他类型的体育运动一样,武术套路动作也具有其各自的艺术表现力与美学特征,且不同的武术套路之间也存在共同的特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武术套路中具有的攻防技术特点,使呈现出的武术动作更具美感、形神兼备。对于武术来讲,其美感在于将精气神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武术一招一式都有严谨的要求,正确使用攻防技术中的要求,可以将武术运动的美学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攻防技术和武术动作的节奏、劲力严密结合,提升学生的攻防意识,使其做出的武术动作更具美感,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在学生初步学习武术套路时,教师只需要向学生进行简单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可以对武术套路中基本动作有所掌握即可。在完成基本动作教学和意识培养后,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对攻防技术进行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在做出正确攻防动作的同时,能够将劲力和节奏打出来,从而达到一种以形传神,凸显武术套路内在美学含义的根本性目的。
2.5 对武术动作内容进行归纳
对武术教学来讲,攻防技术可以说是教学中的关键技术。在学习武术套路的过程中,如果构成该套路的武术动作相对来讲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忘记动作的情况。因此,在利用攻防技术展开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牢记攻防位置,通过击打相应的部位来提升学生理解力与记忆力,或者是借助启发式题目的模式,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遭受袭击时需要采用的防御和攻击动作,加深对武术套路的理解。
金属结构在变动应力和应变长期作用下,由于累积损伤引起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该支承辊的剥落失效情况吻合该现象。关于支承辊表面剥落的原因,由以上各项理化检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中武术科目的教学来讲,针对不同的武术动作提出利用攻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武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可以对针对部分武术动作,对于其中的攻防技术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可以对武术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武术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更加广泛和规范的展开,从而为高校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学生的身体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毛海燕.24式太极拳攻防技术在甘肃省高校武术选项课中的应用[J].运动,2017(13):106.
[2]李信厚,马学志.武术“拳势”之技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2):66-70.
[3]黄倩.2015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蒋全的攻防技术分析[J].体育科技,2016(4):37-38.
[4]陈理标,许振刚.武术段位制改革及在高校推广的意义[J].武术研究,2018,3(7):49-51,59.
[5]路正荣.基于移动互联网翻转课堂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9):83,85.
[6]曾秀霞,许剑,吴焱军.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9):169-170.
[7]郭丽丽,付明萍.高校武术教学中两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模式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0):141-143.
中图分类号: G852.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a)-0093-02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天水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YJY201713);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 (项目编号:GS[2018]GHBBK045)。
作者简介: 毛海燕(1982-),女,甘肃定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高校武术论文; 攻防技术论文; 教学模式建设论文;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