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凤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工程,成为了市政建设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就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入手来探讨其最适用的方案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是倡导自然、绿色、和谐理念下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强调市政基础设施有“弹性”的规划。本文以市政工程道路为例,探讨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应用价值,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策略。
1.海绵城市与市政规划的要点
1.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体现出市政工程调节作用。当环境变化时能够起到很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效果。在需要时可以将水资源释放。海绵城市遵循的是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将自然途径与人工途径结合,强调确保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注重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保护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方面的作用,保证水资源利用有效性,达到提高生态环境管控能力目标。
1.2 规划要点
首先,海绵城市市政建设的规划讲求弹性,注重通过弹性的设计有效的应对城市空间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天气环境变化,从而发挥市政工程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其次,注重在保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更好的控制地表水、自然雨降,达到合理运用的目标。第三,强调应用新型科学技术,注重在节约城市环境治理成本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市政工程的应用性和使用年限。
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理念
2.1 从国家设计规划出发
海绵城市是我国建设节约性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生态为本,注重自然循环,充分的发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首先,根据国家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城市道路设计应当充分的发挥地方植被、土壤等对雨水的涵养作用,注重运用湿地、水体等对水实现净化目标。其次,城市道路在前期设计时应当服从城市道路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强调在不破坏原有道路系统的基础上绕过天然湖泊等,科学的规划道路建设路线,合理的布局城市道路建设空间,通过营造天然绿化带,人行道等完成雨水滞留、净化利用和建设对环境影响。第三,强调城市道路设计纳入城市水循环与生态圈的建设总结规划当中,发挥市政道路对城市交通环境改善和满足生态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科学的能量交换目标,从而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强化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要求合理的对行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等方面进行设计。首先,行车道设计主要控制行车道的坡度,倡导雨水自由的进入排水口,发挥道路绿地的雨水滞留功能,有效的解决地表水排水不畅的问题。能够根据地形、环境合理规设计,从而达到雨污分流和有效回收利用雨水目标。其次,人行道的设计主要围绕着雨水快速下渗,减少路面积水的设计方式,注重解决路基下土壤透水性不足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表现径流、透水铺装和达到逐步排除雨水的目标。在设计时还要采用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与植草沟等设计,从而提高路面路基稳定性,更好的减少城市道路被破坏问题。第三,绿化带的设计主要满足土壤水源供给要求,强调合理的规划排水管,发挥道路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作用,满足雨水渗透补给需求。
2.3 倡导应用新技术工艺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在市政工程技术快速发展下而形成的新兴技术理念。首先,海绵城市道路渗透铺装设计强调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注重采用透水铺装技术,强调形成一系列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形结构骨架。目前主要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砖、级配碎石渗水层等。其次,注重通过路边石、雨水口和路肩边沟设计达到有效渗水目标。例如,路边石设计要控制标高,使径流有效的流入路面的绿化带。雨水漫流要流向雨水口,具体可以采用隔式立缘石等形式设计。路肩边沟的设计主要减少堵塞问题,发挥路肩边沟的净化雨水的功能,从而起到收集、输送、净化的径流雨水目标,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维护。
3.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3.1 偏坡支护设计
偏坡支护是海绵城市理念下有效的保护路基,更好的发挥城市道路应用价值的重要设计,偏坡支护主要用于城市周边地区,有效的防止雨水对城市道路的威胁,而且道路偏坡还可以转化为防洪堤,在城市道路偏坡设计时主要选择使用护面墙和植草防护,从而且达到提高偏坡保护性能的目标。首先,随着市政道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道路工程的不断优化,护面墙的涵养水土能力虽然比植草较弱,但是护坡的稳定性更好,而且表现出良好的导流性特征。在一些海拔落差较大的城市首选护面墙。一般入城主干道主要采用护面墙设计,从而提高市政道路的防汛抗旱能力。其次,植草防护是当前偏坡支护的主要防护方式,植草防护可以达到全面防护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城市道路的美观度,在一般情况下达到良好的涵养水土效果。植草防护的主要问题在于不能有效应对降雨量过大的问题,当防护面长期面临雨水冲刷时有一定的垮塌风险,因此植草防护通常与挡土墙结合使用,并且施工时保证挡土墙不高于路基35CM,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路面垮塌的风险。
3.2 绿化带智能管理
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主要以粗放管理方式进行,强调一次性的设计规划,不注重发挥绿化带的调节功能,绿化带的功能单一,没能与城市综合环境发展融为一体。例如,“一刀切”的传统绿化带设计主要采用限高、限宽、统一植被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一般采用物理导流的方式来消除路面积水,极大的增加了道路行车时的积水压力,给行人出行带来了较大阻碍。尤其是当绿化带控水饱和后,反而形成了路面倒流的局面。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方案,一方面要使得雨水收集变得更简单,可以按照雨水自然流向的方式进行雨水收集,从而实现了城市生活用水与排水管网的有效剥离,减轻了城市生活用水的实际压力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管网应当使用智能化的感应监控设备,实现对排水设施的远程管控,更好的根据雨量进行道路雨水收集的控制与调节,并且可以根据周期性的降雨规律对雨水总量进行管理。这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复杂度,而且可以根据水量检测数据掌握雨水收集量,在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撑下,更好的对排水系统进行精准研判,达到全面科学合理进行雨水收集与有效管理目标。
3.3 人行道路渗水控制
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设计要主要考虑低荷载的特点,注重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采用透水人行道板,具体可以利用透水混凝土进行道路铺砌,并且利用碎石层作为垫层,还可以将隔离层设置在靠近道路的一侧,这样才能减少对路人行道基工作区的影响。在设计时还要设置一定宽度的碎石沟,从而对路基工作区的深度进行确定,达到将路基石碎面渗水层设置在人行道范围内。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的透水性能,还可以采用行道砖设计,由于行道砖的载荷较低,因此除了极端天气情况以外,不会对市政道路规划中的施工效果带来影响。为了提高市政道路的施工效果,更好的达到水处理的基本要求,在靠近行车道一端的人行道还要设置30CM 左右的碎石沟,这样才能深度发挥路基底面碎石的作用,更好的将底面碎石层与雨水连接,从而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与保持路面稳定性。人行道接的绿化带可以采用绿化雨水收集的方式,注重运用渗沟和底层渗水层,实现雨水渗滞目标,并且符合土壤渗透系数要求。
结论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在总体考虑城市环境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节水、调节、补给方面的作用,在应用城市道路新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城市道路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满足城市道路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继坤.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J].智能城市,2016,2(05):256.
[2]李德春.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建筑知识,2016,36(01):16.
论文作者:陈建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绿化带论文; 注重论文; 透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