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美发展”(aesthetic development )研究是本世纪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它主要研究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这项研究目前有两个层面:一是研究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之间的转变关系,探讨个体审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二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审美发展的共同特征。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分化和深化。
关于审美发展的内部结构,国内外学者尚无一致意见。我们认为,审美发展是个体参与审美活动所需的各种主体要素的综合发展,可概括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本文主要论述青少年审美发展的一般特征,并根据对当代青少年审美生活的调查,分析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育方面的建议。
一、审美需要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审美需要正体现了人,作为人的某种本质特征,审美需要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其种潜能的实现。青少年审美需要的提高,不仅是他们审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他们人格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审美需要的实质是他们情感生命活动的要求,是他们精神发展的要求,它以某种情感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投入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质的内部动力。因此,激发、满足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就意味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培养真诚地热爱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自发要求和自觉意识。
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从自发到自觉。一般来说,儿童对他们自己的审美需要缺乏自我意识,他们主要是以活泼天真、纯洁向善的天性,自发地投入审美活动的。青少年一方面仍保持着儿童的那种自发性;另一方面,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独特需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个题目:“你参加文艺活动(指文艺创作、表演或欣赏)主要是为了什么?”青少年的选择集中在“提高修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消遣娱乐”三项(详见表一),表明他们已经比较自觉地意识到审美是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表一〕
问:你参加文艺活动(指文艺创作、 表演或欣赏)主要是为了
这项调查又表明,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审美需要也有发展变化。高二学生选择上表中第4、9、5项的占被试人数的73.5%, 而初二学生选择此三项的比例是61.8%。显然,高中阶段青少年对自己审美需要的认识更趋于明确和深入,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动机十分有利。我们还发现,青少年审美需要的发展与他们人生观的发展直接相关。例如,问卷中有一题是问:“你认为人活着最幸福的是什么”,初二学生选得最多的是“事业成功”、“受人尊重”和“一生平安”,而高二学生则集中在“精神富有”、“事业成功”这两项(详见表二)。我们认为,对“精神富有”和“事业成功”的追求与期待,与高中生的审美需要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能把审美与自己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事业联系起来,他们对审美需要的意识也就趋于深入和稳定。
[表二]问:你认为人活着最幸福的是___________。
我们还注意到,中学生在通过文艺活动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上,呈现出逆向发展的趋向(〔见表一〕)。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往往把“受教育”看作是接受“抽象说教”、“硬性灌输”,这同他们对文艺活动特点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当中多数人都表示,在参加文艺活动时无此动机。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应作具体分析:一方面,由于一些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对提高自己思想品德水平的需要认识不足。社会上某些对文艺功能的认识,一度忽视、抹杀文艺内含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文艺的娱乐性和审美性,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中学生对文艺的独特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事实上,文艺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寓教于乐”,其教育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利用文艺作品作抽象说教或硬性灌输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违背了文艺活动的规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中学生在看了影片《焦裕禄》之后,有47%的人“为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好干部而感动”,有18.3%的人“为表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奉献精神而感动”,有18.3%的人认为,影片表现了“对人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总计占全部被试的83.6%。这至少表明以下两点:(1)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水平较高的文艺作品, 是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照样能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2)当代青少年对文艺作品思想内容的接受,主要侧重在作品所表现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人生意义方面,这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内部要求也是一致的。
二、审美能力的发展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方式,它又可分为审美意指方式、审美结构方式、审美投射方式和审美理解方式。审美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审美发展结构中的中心要素。
1)审美意指能力
审美意指(又称审美态度)是一种独特的意识指向作用,它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审美直观的方式,指向一定事物,与之结成特定的意识关系。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以“我们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为例,说明了不同的意识指向或态度,会使主体与同一事物(古松)结成不同的意识关系。尽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含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但是,倘若人们不以一种审美方式来对待它们,它们就不可能自动地进入人们的感受世界。因此,审美意指能力是人们发现美,进而欣赏和创造美的必要条件。审美意指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审美能力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儿童的审美态度与他们心理发展相一致,几乎是自发形式的。到了青少年阶段,审美态度的发展就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一方面,他们的好奇心、幻想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有所发展,内心生活日益丰富,从而形成要求心灵开放和情感交流的渴望。这些都为审美意指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另一方面,青少年面对的世界更加开阔,实用功利感迅速发展,对分数、荣誉和物质利益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趋于成熟,致使他们打破儿童时直观地对待世界的方式,更习惯于采用分析、抽象概括和推理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世界。这种发展虽也对审美理解力的发展有所帮助,但往往成为审美意指能力发展的阻碍。
应该指出,目前在青少年教育中,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忽视美育,忽视审美态度的培养,导致许多青少年审美能力和兴趣的衰退。例如,有些教师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用讲解一般文章的方式来讲解音乐、美术或文学作品,一味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作品之外的、抽象的“思想内容”;忽视了让学生面对生动活泼的形象,对作品进行直观玩味和体验的重要意义。这种做法,严重地妨碍了青少年审美意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青少年美育工作者应注意保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态度,引导他们自觉意识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在反复的审美实践中发展审美意指能力。
2)审美构造能力
审美构造能力是指在艺术创作或审美欣赏中,将各种感性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心理能力。由于审美对象的内容往往直接蕴含在形式结构的整性之中,所以审美构造能力对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均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构造能力,比儿童有明显提高。一些高中生的优秀作品,在对外部事物、事件的安排裁剪和对内部经验的组织上,已接近或达到文科大学生作文的一般水平。他们已开始具备欣赏结构复杂的大型文艺作品的能力,注意把握作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与他们逻辑思想发展、审美经验积累丰富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主要是通过模仿成人艺术品构成常规促成审美构造能力发展的,因而容易造成模仿与个人独创性之间的矛盾,中学生的绘画作品常常出现一般化或僵化的情况,这在儿童绘画中却较少见。这是由于中学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互纠缠的状态,容易因模仿成人作品而阻碍了独创性的发展。例如,在他们的作文中,写内心活动常常是从低落到高涨,从灰暗到光明;写游记往往是先写所见所闻,结尾加上点感想。这些结构并非不可取。但倘若千篇一律地写,就不能真正地表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影响独创性的发展,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掌握一般艺术构造法则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才能,培养与内心感受相适应的审美构造能力,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审美构造能力的高低,最充分地体现在自然景观的欣赏方面。一般来说,审美构造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附带意义的形象构造到相对独立的审美形式构造的过程,在较低的水平上自然景物被构造成一种类比联想的喻体,如“天狗望月”(黄山)“夫妻岩”(张家界)。这种审美构造方式为自然物注入语义性的人文因素,巧妙的联想也增添了观赏的新奇和情趣。但是,在这种知觉样式中,自然景观本身丰富而细微的色、形、态势等审美要素被忽视了,或被降为一种喻体的意义。事实上,自然景观偏于形式美,在各种形式结构中蕴含着不可言说的审美情趣和意味。我国大量的山水诗、画所呈现出的审美意象,正是某种心境与景物的直接契合,而意境的创造首先得益于对自然物外观的审美形式化构造,因此,培养审美形式的构造能力,是青少年美育的主要内容。
3)审美投射能力
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具有主观化的“浪漫主义”特征,其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观赏对象时容易发生情感投射,即把自己的内心生活想象地移置到对象上。善于情感投射的青少年享有一个富于生命情调的对象世界。这种主观化倾向对科学思维或许不利,却是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正道出了情感投射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审美投射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音乐是一种偏子表现的艺术,内容朦胧而宽泛,形式鲜明而多样,运动着的音响织体象征性地表现着各种情感运动形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代青少年最喜爱的艺术样式是音乐,在闲暇时间里首先想要做的也是听音乐。他们把音乐当作自己的情感表现,投入于其中,与音乐融为一体。对小说、电影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他们容易进入角色,把自己化为其中某一个人物,甚至达到“迷恋”“忘我”的地步。
审美投射能力的发展也使自然成为青少年的审美对象,这是他们审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儿童是纯朴的,他们尚未远离自然。青少年开始确立人与自然的二分观念,他们逐渐远离自然,却又能把自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来看待。于是,自然,作为一个充满灵性和情调的审美对象,展现在青少年的眼前。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日出日落的景色转换,都令在他们心中唤起情感体验。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景物被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情思,这在儿童的作文中是少见的。例如,写秋色:“四周树林静悄悄的,夜凉如水,空气变得有点潮湿,景物好象被一层飘渺的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写阳光:“对面山上的保塔后露出一张红灿灿的圆脸,把一脸的光芒撒在了美丽的湖内,粼粼的水面闪出片片银光,直向我的眼帘扑来……。”这是抒写对景物本身的直接感受,情寓于景。相对于儿童把自然看作一个童话世界的特点,青少年对自然的审美方式有了较大改变,这正得力于审美投射能力的发展。
4)审美理解能力
当代青少年审美理解能力也有较大发展。他们不再象儿童那样停留于审美对象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地领悟其社会、历史、人生的内涵。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也超越了直感式的“好看”、“好听”水平,开始运用伦理的、认识的和历史的批评尺度。因此,古今中外的文艺名著开始进入他们的审美生活,杜甫、鲁迅、莎士比亚、贝多芬等伟大艺术家成了他们喜爱、甚至崇拜的人物。我们在同部分高中生座谈时发现,对鲁迅的作品,他们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隔膜,反而对作品揭示现实与国民性的深刻性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赞不绝口。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们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也不平衡。这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直觉力之间的不协调。审美理解有特殊性,它既是一种深入的形象思维,又是一种直觉、体验。由于中学生教育中,逻辑思维的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审美直觉、体验的途径很少,造成了青少年普遍缺乏在形象直觉中领悟艺术品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感知形象和内心体验,抽象地谈论艺术品内容;或者干脆沉溺于对作品的“自恋式”感受之中,缺乏对作品深刻意蕴的把握。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在审美欣赏中出现的感知与思维、情与理的分离,既有他们身心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又有教育上失误的原因。因此,我们建议对青少年的美育,应坚持从他们真诚而切身的感受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辨别、把握和评价作品的内容。既要把他们的理解力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儿童时代特有的形象直觉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审美趣味的发展
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个体性偏爱,它又直接体现为审美选择与评价。虽然青少年尚未建立起明确而系统的审美观,但正是在他们的审美趣味中,萌发和发展着某种审美的自觉意识和评价准则。美育和社会上各种审美思潮和艺术风尚也正是通过直接影响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发展和转变,而直接作用于他们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认识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发展的特点,是把握他们审美意识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向健康高尚的审美境界发展的重要前提。
1)扩展与聚集
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整体上审美选择范围的扩展和个休审美偏爱的相对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生活阅历丰富,知识面扩大,接受水平提高,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日益显著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艺创作和审美生活空前丰富,各种类型、形式和风格的审美对象展示在青少年面前,为他们的审美选择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儿童情趣向成人趣味的过渡。青少年正处在告别童年, 走向成熟的时期,所以在审美趣味上,既保留着某些儿童的特征,如童话式地想象和评价世界等等;又开始形成某些与成人相近的审美偏爱。近一、二年在中学生当中,特别是在高中生中出现的“名著热”,就是青少年审美趣味趋于成人化的表现之一。由于他们处于过渡阶段,他们的审美生活就容易在对象选择、活动方式等方面上出现游移、易变的不稳定现象。
(2)生活艺术和自然景观进入青少年的审美选择范围。 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往往与游戏相结合,他们比较多地集中于人工的审美产品。而当代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除了较为纯粹的艺术门类之外,特别对生活艺术等泛审美对象发生兴趣,并且开始以自然景观作为自己喜爱的欣赏对象。
(3)从优美向各种审美形态的扩展。 儿童的审美选择集中于和谐的优美形态。青少年却由于自我意识等精神能力的发展,对现实矛盾有所意识,内心矛盾加剧,心理活动日趋复杂动荡,因此,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而是对反映现实矛盾、表现复杂情感、包含着痛苦、忧郁、伤感、愤怒、孤独、死亡的艺术作品发生浓厚兴趣。这种趣味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于他们的日记、作文等写作材料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于他们对艺术品的选择和评价之中。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测试中学生最喜爱的歌唱家(或歌星),结果在11个供选择项中,初二学生和高二学生选得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
[表3]
初二学生有29%选了小虎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们对快乐、清纯风格的喜爱。高二学生选小虎队的只有10.4%,选童安格的有19.5%,选姜育恒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分别是17.5%和14.9%(初二学生选迈克尔·杰克逊和童安格的分别为17.2%和11.1%),这表明高二学生比初二学生更喜爱情感深沉复杂、内容和形式较为凝重的作品,这种从优美向多种形态扩展的发展趋势,是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的最突出特征。
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发展是相对于儿童而言的,在他们内部照样存在着群体趋同性。由于流行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会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形成某种相同或近似的审美偏爱。另一方面,随着他们个性的形成,他们的审美选择趣味也开始出现个性化倾向。儿童在审美选择方面还处于朦胧状态,而且他们的审美趣味尚有较大可塑性,而青少年却日益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其与审美选择、评价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与个人气质、性格相一致的、较为稳定的审美倾向。他们往往会对某一种艺术形式或风格喜爱得如痴如醉,同时又有明显的排它性。
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在遗传与教育、个体与社会的交相作用中形成,个人审美趣味之间有差异完全正常。而且,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形成个性趣向,已是其与个体人格相整合并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鼓励他们审美趣味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目前青少年普遍受“趣味无争辩”的相对主义观念影响,对审美趣味水平的提高、范围的扩大重视不够,导致一部分审美趣味狭隘,甚至流入低级庸俗,这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2)趣味二重化
如果说儿童审美趣味的形成较多地受家长和学校影响的话,那么,青少年审美趣味则同时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一般地讲,学校提供的文艺作品以传统的为主,而社会上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作品则以当代为主;前者侧重思想性,格调严肃,后者侧重娱乐性,形式活泼。学校的教师多为长辈,而社会上对青少年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年。再说,青少年处于迅速成长期,对当代的、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他们要求自己选择,却缺少可靠的辨别力;他们试图自我设计,又缺乏周全的考虑。于是,在学校教育与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当代青少年中有不少人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二重化发展的趋势。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中学生可以头头是道地说出某些传统艺术名作的“内容”,并认为它们很伟大。但他们并非真正理解和喜爱这些作品。另一方面,对流行文艺,他们或许在理智上并不以为然,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强烈认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学不提倡、甚至不允许学生读武侠、言情小说,唱流行歌曲,但这些小说仍在学生中隐蔽而广泛地流传,而把流行歌曲作为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样式的学生更是多数,占全部被试人数的58.1%。我们发现,当代青少年对流行歌曲之所以普遍喜爱,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活泼易懂,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生活和娱乐要求。二是作品切近当代生活,人情味较浓。当问及青少年为何喜欢流行歌曲时,他们的回答多为“有时代感”、“可发泄内心情感”、“易接受”。
当代青少年审美趣味的二重化发展应当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其中有正常的一面:学校教育总是正规的。以正面引导、规范学生审美趣味发展为主。流行文艺带有非正统性,以迎合人们的审美趣味为主。在规范与迎合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矛盾。另一方面,倘若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审美趣味完全脱节,那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产生有效而深入的影响。因此,学校美育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注意传统性与当代性,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在基本适合学生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培养既高尚又真诚的审美趣味。同时,要根据当代青少年易受流行文化影响的特点,主动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通俗文艺作品。一味地禁止他们接触通俗文艺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加剧他们审美趣味的二重化发展,使他们对必要的引导产生逆反心理,这就有可能把审美趣味教育的任务从学校推出去,交给流行文化。
3)性别差异
青少年性心理和性心理的发育成熟导致了他们审美发展的性别差异。一般地说,女性青少年内心情感丰富而细腻,比较喜欢描写内心生活的言情式作品。由于她们逐步自觉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对日常生活和人情纠葛也愈来愈感兴趣。据我们在杭州、上海、厦门等城市几所中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女生对文艺作品中的生活描写、心理描写和爱情描写的兴趣比男生强(见表4)。
[表4]
问:在小说或影视片中,你最感兴趣的是_________。
在各类影视片中,女生对“生活言情片”的兴趣明显超过了男生。在“你最喜欢哪三类影视片”的问题中,选“生活言情片”的总共有74人,其中女生59人,男生仅15人。在这59位女生中,初二女生仅为21人,高二女生多达38人。这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审美社会意识方面关注家庭的人情纠葛等世俗风情。
从总体上说,女性青少年对审美生活的兴趣比男性浓厚,她们的审美发展水平也略高一些。这是与她们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发展)比男性略早相一致的。不过,她们的审美选择范围一般较窄,集中于优美形态和抒情性作品,应该注意提高她们的审美趣味层次,扩大审美选择范围,促进她们进一步地发展。
男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不平衡较女性突出,从总体上看,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迅速,更关心国家大事,现实性较强。他们渴望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想做一番大事业,因而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重一些。这种心理状况表现在审美方面,他们更现实化,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上,动作性突出,他们对重大题材的作品,对强劲有力、雄状悲怆的审美对象更为喜爱。如〔表4〕所示, 他们对作品中动作描写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女生。在选择最喜欢的歌星一题中,初二女生选得最多的是小虎队,高二女生选得最多的是童安格,而初二和高二男生选得最多的却是迈克尔·杰克逊。这些歌星均为男性,但相比之下,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风格较强劲、粗犷。在回答“你最喜欢哪三类影视片”一题中,选“恐怖片”的共有65人,其中女生仅为15人,男生多达50人,表现出明星的男性特征。
从总体上说,男性青少年对文艺的兴趣比女性略弱,特别是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现实功利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审美态度、想象力和体验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引导他们发展审美兴趣,促进他们情与理的平衡发展。但是,他们的审美视野开阔,审美理解较深入,这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要注意他们容易模仿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如“大侠”等),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不良行为。应该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正确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及其行为,从而使文艺作品对他们的成长发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1 〕《当代青少年美育问题研究》课题得到国家教委的专项资助。我们于1991年4~6月间,在浙江省金华市、杭州市、上海市、福建省厦门市、陕西省宝鸡市,对七所中学十六个班级(其高二8个班, 初二8个班)的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别与部分学生、 老师进行了座谈。参加调查工作的有杜卫、方卫平、阮向阳和周国权同志。本文的调查材料,除专门注明外,均为上述调查所得。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6页、第514页。
〔3〕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第448—449页。
〔4〕分别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王国维《人间词话》。
〔5〕选自浙江遂昌中学学生作文选集《新绿》(1991年10~11 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