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浅析论文_朱苏明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浅析论文_朱苏明

朱苏明

武昌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关于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合高职学生的能力需求,更好的贴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从事制造工作的就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高职;汽车制造;实践教学;岗位需求;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武汉市支柱产业,目前武汉市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整车及汽车后市场已成为双双过千亿产值的第一大产业。预计2020年超过350万辆、产值突8000亿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车都”。不久前,第一财经网对武汉汽车行业人才供需的调查发现,武汉市汽车行业人才缺口高达18万人,是近些年来人才需求最大的行业之一。而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的高级装配技工岗位和汽车销售的中高级管理岗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汽车产品对组成零件的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汽车制造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装备被引进和使用。而汽车装配技术的数字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汽车企业制造装配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高职院校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当担负起培养掌握高等装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目前我们汽车工程学院开设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实际岗位所需的技能还有差距,如:实训课程体系陈旧、实训课程所需实训设备不完备、岗位所需技能目标不明确、教学实习效果不理想等等。因此,要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实际岗位所需技能,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让学生清楚专业定位(解决顶岗实习学生流失率大的问题)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立足武汉面向全国汽车制造行业和“汽车市场”,培养掌握现代汽车制造、装配、调试、品质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现代生产管理知识,能从事汽车零部件总成及整车装配、产品检测及调试、生产及质量管理、装配工艺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希望将来从事装配、检测和生产加工、现场工艺以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岗位。但是实际上学生毕业后大多还是去了装配一线,从而导致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就是去汽车制造厂里干体力劳动,从事的是没有技术的熟练工种等。其实汽车整车装配车间有很多岗位,生产,工艺,设备,质量等等,每个岗位还有职位的不同,有现场操作工人,有班长,调度员、工段长,生产主管,经理等。改革举措:更新观念,增加制造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增加企业现场实习或参观的次数,要让学生真实感知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岗位绝对不是没有什么技术的熟练工,而是必须掌握高等装配技术的高技能岗位。

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采用“以企业为平台,以项目为导向,学练做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这样的模式好吗?当然好,否则不会那么受欢迎,毕业即就业,零距离上岗,当然是很好的保证就业的方式。但是问题是毕业生没有达到我们的希望,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与企业真正的融合。

改革举措:与企业深度融合,不仅仅要与企业共定确定招生规模、共定人才需求、共定就业岗位,还需要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共定考核评价,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五共”,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前校后厂,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与校企合作企业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前校后厂,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提供了“品牌化、可控化、实战化、规范化与规模化”的教学设施与场所。学校将派2名教师负责与企业协调,安排实训实习的教学任务,还将长期合作企业有经验的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广泛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等。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长期开展“微课”、“翻转课堂”形式,采用工学交替方式教学,学生分阶段进入基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为目标,面对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工作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

为了能真正培养满足汽车生产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可以通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情境设计,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东风乘用车公司、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基本能力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增加)、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核心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总装技术(增加)、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拓展能力模块包括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增加)、汽车检测技术、驾驶实习等 。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1)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装配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

简易车门装配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⑧指导教师总结。

(2)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3)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4)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为了全面综合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借助平衡积分卡的四维度评价思想,创新性的提出了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一部分指标来自于公众的一般判断标准,而更多来自于企业和学生调查分析中较为显著和突出的方面进行多维评价。社会评价是评价体系里面最终考量标准,也是衡量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胜任社会责任、职业岗位能力最直观的结果。学校则以每门专业课程“三基一通”作为评价体系,让学生具备专业必须的素养、能力和知识。

结束语

基于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为了更好的满足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目前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现状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逐步完善,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汽车制造业。

参考文献:

[1]黄华、余秋兰.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析.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朱苏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浅析论文_朱苏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