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_世界语言论文

诗性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_世界语言论文

诗化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德论文,内涵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诗化德育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以使德育焕发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从而自健其德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诗化德育在发扬学生德性、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诗化德育的基本内涵

诗化德育,符合“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下功夫”的精神。① 诗化德育作为一种弥补理性德育不足的模式,根据诗化的本质特征与作用机理,其基本内涵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诗化德育的“诗化”不是学生地位的“淡化”,而是“主体化”。德育的主体化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自然天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对自然、社会、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诗意般的生活态度,从而优化其人文品质,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辽阔、清醒、充实。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德育实施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和践行道德活动,亲历体验道德成长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所谓能动性,指的是学生始终处在德育的轴心地位,并在德育过程中能动地认同德育观念、能动地接受德育内容、能动地认同德育方法等自我塑造的特性。所谓创造性,是指学生在看待世界时能够将现实与非现实、理性与情感、时间与空间都凝缩于自己的身心之中,将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分赠给世界万物,凭着生命的本能自主选择生活、改善生活、创造生活。在以往的理性德育模式实践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性,把受教育者单方面看成是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容器,将德育视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导致潜藏在他们心中的诗情、诗意、诗心、诗性得不到挖掘、勃发、壮大,不能对现实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从而内在地推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感受、觉解以及建构的过程。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德育自身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诗化德育,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自主地审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最终达到了发展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诗化德育的“诗化”不是德育的“虚空化”,而是“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师生双主体以立足于现实与可能生活的行为经验与规则作基础,通过诗意文化这一导体的多元互动过程,共同蕴蓄人生激情,积淀人生哲理,构建诗意人生。它直接面向实然的“生活世界”,也指向应然的“理想世界”,既注重编码化明示性信息的言语表达,也注重非编码化隐含经验类缄默信息的内在体悟,是“诗情、诗思、诗理、诗语”与“德知、德情、德意、德行”的高度融合。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人的生长世界可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学生的德育便是由生活世界的德育和科学世界的德育构成的。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素材的主要来源,是促使学生融会道德知识、建构道德意志、涵养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受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过分关注人的科学世界,相对忽视生活世界对学生德性养成的意义与价值,致使德育目标脱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而变得过于理想化、成人化。由于德育是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缺乏生活的情境性,致使灌输式、说教性的德育手段和方法大行其道;德育内容虚空成抽象的规则与条例,致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众所周知,生活是学生德性发展的主要途径。诗化德育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在生活中遭遇的、体验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诗化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世事哲理,顿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独思卓立,以及习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融合与超越。学生在获得精神归宿的同时,投射给世界、自然、人类以诗美的光辉,使之在自然的人化与人的对象化过程中永葆童真、童趣。这意味着德育由祛魅的所谓科学世界返回到灵动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学生合情合理合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及客观规律的和谐;意味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融通互摄中得以和谐生成。

诗化德育的“诗化”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通过学校德育“诗歌化”,实现学校德育“审美化”。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指德育主体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与手段,对德育客体、德育导体、德育过程进行艺术性的改造。同时,把德育内容美、德育活动美、德育形式美的欣赏和创造和谐统一起来,引领学生浸润在诗意般的道德情境与氛围之中,深刻体验道德情境所包含的道德意蕴,从而在德育过程中进一步确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精神力量,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谐发展。由笛卡尔时代建立起的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宗教分离的“二元对立”的科学理性分析思维模式,在推动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科学、技术高度的发达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飞跃发展,人们始终有挥之不去的精神焦虑,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价值追求取代了精神的、审美的和超功利的价值追求。作为开启和传递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德育,也因生存竞争的严酷而异化,人们正成为注重实利而相对忽视意义的单向度发展的平面人。诗化德育以培育完整人格或全面发展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为目的。在这里,德育不再是道德的生硬灌输,而是用诗般的情感唤醒人们沉睡的诗性,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他们的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它所追求的是超越了传统德育活动中片面的实际功利,摆脱了现实功利主义价值追求的羁绊,使得德育能够更深刻地介入和把握人生,因而它总是同一所学校的总体审美意识与精神、教师与学生群体的理念和审美理想紧密相连,同多数人的志向、崇高的思想境界、文明善良的精神风貌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诗化的德育,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诗意情境里的理性升华和崇高精神的凝聚。

二、诗化德育的现代价值

传统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德育总是借助生硬的、抽象的理性语言进行灌输与禁戒,很少考虑或者根本不顾及教育对象作为诗意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生活性、审美性的道德需求,忽视诗意语言在德育活动中的启迪、熏陶、浸润价值,追求教育结果的标准化、统一化,致使“智”、“德”相隔,“知”、“行”脱离,造成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学校德育变得苍白而乏味,学校德育陷入困境。语言是任何教育不可缺少的媒介,民族精神、道德信念、政治思想的传达,只有依托语言且借助语言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语言不仅储藏了历史、文化和传统,而且昭示了民族的智慧。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义关系的方式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去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海德格尔认为:“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的创造使我们居住”。② 这实质上是指, 诗意与非诗意构成了人的存在和非存在,真理和非真理的绝对界限。推而广之,当德育具有诗意魅力,就会发挥育人的功能。汉语与西方语言强调句法、重视“知”积累的系统完全不同,它属于表意语言系统,注重意会,讲究神韵,强调以神统形,观物取象,侧重感受和体验。这就决定了汉民族习惯于用整体、具象等诗性思维的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自我生态的圆融与互摄,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致力于语言的品味、意蕴的咀嚼和内在规则的体认,决定了思想道德品质的习得离不开诗性的体验。教育正是通过语言的渗透与引导,而使个体在语言中并且凭借语言来配置人生,构建人生的精神历程。③ 诗化德育回归汉语诗性语言的本质,用诗性语言给世界命名, 显现了事物的本质意义,让人在诗意的世界中得以存在。同时,采取“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的方式,达致以意境动人、辞情感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个性与普遍性、知性分析与体验感受的最大可能的融合与统一。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临时效应,而得到的是“神爽飞功,手舞足蹈而不自觉”④ 的长远效果。它能够使学校德育工作在肯定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同时,建构人的非对象性存在的整体关怀,从而实现德育实然境界的超越。这种境界所到达的内心和谐与充实,能帮助学生用审美、直觉的眼光看待一切;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习惯用诗语表达自己的道德需求,从本质上捍卫了汉语的纯洁性。

哲学家罗素认为:“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的心灵更趋向于仇恨而不是友谊。它之趋向于仇恨是因为它感到不满,因为它深深地、或许甚至是无意识中感到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感到或者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得到了大自然给予人的愉快欢乐。”⑤ 工业文明把人束缚在孤零零的物质层面, 机器的轮盘使人失去生存的和谐和想象的青春激情,德育同样如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用科学的方式审视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体例、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用诗意的方式去关注教育对象自身,忽视用美妙的幻想与直觉的把握去唤起一份本真的诗情,勾起一份本原的诗思,致使德育对象“双重人格”的裂变和“双面人”的盛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德性发展是以人的需要发展作为逻辑前提。现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活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去。人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意识的对象”,人的发展应该是“物质人”与“精神人”的和谐统一。在现阶段,学生都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获得基本满足的人,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发展。只有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充分调动起内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诗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感应契合。诗化德育追求培养和塑造具有诗意人格的价值理想,其不仅用诗意符号引导德育对象真切地体验充满神秘的世界,而且注重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注意饱含诗意生活的真切感悟。由此,应注意启发、引导他们形成敏锐的诗思,使潜在的德性得以激活、勃发、壮大,从而对现实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使学生德育习得的过程成为充满探究、感悟的过程,精神状态永远保持一种诗意的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张扬了人的个性,也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同时,由于强化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造成相当一部分人“言不离金钱,行不离经商,思不离享乐”。这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为人的本质——诗性,逐步失去那双帮助人们成为和谐生命体的翅膀——诗思,变得缺少理想,过于实际,缺少诗情,注重目力以内世界的利益,不去考虑目力以外世界的意义。“一旦国民不爱诗,其理想、激情和想象就会减退,变得平庸起来。 ”⑥ 与已往一代富有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国民普遍缺少远大理想和使命感,缺少对祖国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意义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⑦ 诗化德育以诗为媒介, 挖掘并培植人潜在的诗性,通过以诗言志,以诗达情等方式,使人充分认识到诗性在自身人格发展中的无限魅力与价值,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求知、做事当中去。这些特性有助于人们主动超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主义”等外在物质层面的束缚,最终指向社会的诗化,从而实现德育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

总之,回到语言的原点上,用诗的语言去诠释建构学校德育,那么,诗化德育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净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润泽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导引学生道德行为的整个德育过程中,诗化德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德育理论研究者与德育实践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诗化德育的功能与价值,还其应有的教育地位,并使之在德育实践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注释:

① 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国德育》2004年第5期。

②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241页。

③ 刘铁芳:《语言与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④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转引自吴文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325页。

⑤ 罗素:《罗素道德哲学之幸福之路》,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页。

⑥ 陆凌霄:《诗道》,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⑦ 亚里斯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1页。

标签:;  ;  

诗性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_世界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