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要点分析论文_曹文娟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儿夜间发烧的急诊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夜间发烧急诊患儿,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4%,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0%,满意度为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夜间发烧患儿中应用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有效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可推广。

关键词: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效果

在临床上,小儿发热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病原因为病毒、细菌或者支原体等病原菌侵入机体特别是肺部组织,并致使该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在所有的小儿夜间急诊患者中,发烧患者所占比例可高达80%左右,而感冒则属于小儿夜间发烧的常见的诱导因素,需要及时地给予规范化的治疗,否则患儿便会出现惊厥抽搐、昏迷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1]。由于小儿夜间发烧患儿的病情复杂多变,所以在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护理干预。为了深入地分析小儿夜间发烧的急诊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7月~2015年7月,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100例夜间发烧急诊患儿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3±1.2)岁,其发热程度为:共计12例为低热(也即体温为37.5℃~38.0℃),共计23例为中等热(也即体温为38.1℃~39.0℃),共计10例为高热(也即体温为39.1℃~40.0℃),其余5例为超高热(也即体温大于40.0℃);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为(4.6±1.5)岁,其发热程度为:共计10例为低热(也即体温为37.5℃~38.0℃),共计22例为中等热(也即体温为38.1℃~39.0℃),共计12例为高热(也即体温为39.1℃~40.0℃),其余6例为超高热(也即体温大于40.0℃)。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发热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患儿入院后,即刻使用冷湿毛巾对其额头进行冷敷,并使用包裹有冰块的干毛巾对其头部及颈部实施冷敷;然后将水与浓度为75%的酒精按照2:1的比例进行稀释,并以小毛巾蘸湿然后对患儿的背部、胸部以及四肢等部位进行擦拭。与此同时,针对年龄为1~2岁的患儿,需要遵照验资户给予幼儿百服咛滴剂,针对年龄为3~7岁的患儿,则要遵照医嘱给予儿童百服咛咀嚼片,每日4次[2]。在治疗的同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基础护理、病情监测、常规饮食指导以及健康宣教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其内容包括:

1.2.1病情监测

急救之后,要注意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全面地观察并记录患儿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并要记录患儿24h之内的尿量的变化,如果发现患儿存在体温持续升高或者抽搐、休克等症状,需要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并配合其进行对症处理。

1.2.2惊厥的护理

针对伴有惊厥症状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取其平卧位,同时将其身上的衣物解开,并要确保其头部始终偏向一侧,然后将其口鼻内的分泌物等及时地清理干净,以确保其呼吸道始终处于通畅的状态,以有效地降低窒息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率。

1.2.3饮食护理

在持续高热状态的影响下,患儿的肠胃功能普遍较差,所以也会导致患儿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这也会降低其免疫力。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及时地为其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患儿的饮食要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的畅通。

1.2.4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可以以游戏、玩具等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以便于护理人员能够接近患儿,及时地掌握其主观感受和内心诉求,进而可以有效地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也要重视家属的心理护理,要及时地为其讲解小儿发热的发病机制、症状、临床处理办法、注意事项等,以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等心理,这也有助于增强其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有效率和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3]评估两组满意度。

1.4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缓解,且其体温已经降至正常水平;好转:症状显著改善,但是仍然处于低热状态;无效:症状和体温均不存在明显的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由于儿童处于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所以持续性的发热会对其不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显著影响,致使其出现惊厥、昏迷等现象,所以医护人员要及时地使用物理降温法和药物降温法对发热患儿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并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维护其生命安全与健康[5]。

本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面护理干预,其中,病情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患儿所出现的抽搐、休克等症状,以确保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其生命安全;惊厥的护理旨在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来减少惊厥中的风险因素,帮助患儿平安地度过这一症状发作阶段;饮食护理旨在及时地增强患儿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于刺进其康复有着显著的意义;心理护理旨在消除患儿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其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的信心,以确保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4%,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0%,满意度为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在夜间发烧患儿中应用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有效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段诗清.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要点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2):53-54.

[2]王云贞.解析小儿发烧护理策略[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392-392.

[3]潘虹.浅谈小儿发烧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255-256.

[4]刘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与预防[J].医学信息,2012,25(11):223.

[5]首都儿科研究所护理部.小儿发热的物理降温[J].大众健康,2012,(4):108.

论文作者:曹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小儿夜间发烧急诊护理要点分析论文_曹文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