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_教学计划论文

关于修改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_教学计划论文

修订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计划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各高校便开始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这一轮教学计划是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所使用的第一份教学计划,应该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的具体体现。我校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为本科专业的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做准备,进行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讨论,提出了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下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一、确立对学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形成了宏观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全国1000多所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办学层次不同,人才培养层次和基本规格必然有所侧重。对全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自身多样化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的人才的需要。因此,修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应是明确各高校自己的发展目标、将来在社会的定位和主要的人才培养规格,而教学计划就是它们的具体体现。考虑到这一点,1998年上半年,我校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第10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心议题是学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次讨论,达成了共识,即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类别定位是:教学、科研相结合型的大学;科类的定位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办学水平定位是:到本世纪末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大学前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主要培养面向主管部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向重点培养研究发展型人才。即我校培养的人才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任务,在国家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应用4 个层面所构成的科学技术生产链中,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应地,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重点培养方向。

二、按学科大类组织教学,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1995年我校修订教学计划时就贯彻了按学科、专业大类组织教学,提出了“淡化专业,活化方向,加强基础,按需培养”的原则,将全校原33个工科本科专业按学科归为11个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除继续进行相近专业合并调整外,工作的重点放在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上。学校要求各学院、系在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前,必须把专业培养特色研究清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突出特色。要贯彻改革精神,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电子工程系为例,该系将5个本科专业合并,执行引导性专业目录, 培养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该系人才培养的特色有3 点:一是专业的基础从电子技术扩展到信息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扩大到21世纪最具活力的信息技术领域。二是实施宽厚的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由5个课群(电路、 计算机技术、信号系统、微波技术、信息系统)构成。三是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4年学习期间,该专业的学生要进行黑白电视机、 彩色电视机的组装,进行无线电测向收发装置制作,进行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等近10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环节大大加强。

三、教学计划的基本构架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具体规定”。全校以各学院、系为基础,按照专业门类合并后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前3 年统一基础教育和技术基础教育,第4年根据学生的培养规格开设专业选修课。

课程结构分为基础教育、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3大部分。 基础教育包括体能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法制、艺术),国防教育(军训)。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包括机械基础、电子信息基础、化工材料基础、经济管理基础、应用理科基础和教学实习。专业教育包括专业选修课,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对工科各专业全校按三类组织公共基础教育。一类是机械类专业,一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类是化工材料类专业。

“两课”的教育采取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共计192学时,社会实践一周,课外讨论由社科系自定。

四、新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

1.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由于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基础教育平台必须宽厚才能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在这一轮修订教学计划中,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各院、系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普遍加强了数学教育。如,电子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提出要将高等数学改为数学分析,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素质。在学校提供的公共基础课程类型方案中,将大学化学作为任选课,没做硬性要求,而在各学院、系提交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大学化学定为必修课。据初步统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教育的比例已达到50%以上,有的专业达到58%。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验课中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学校对公共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有关实验,如物理、力学、机械设计、电子电路等课程的实验内容提出基本要求,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学校“211 工程”投资建设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和机电技术综合实验中心为开展这类课程设计提供了保证。

3.把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新的教学计划中

从1995年开始,学校将单门课程的改革转向课群的改革,以课群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在学校第五批教改立项中,我校重点组织了工科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两课”、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基础等课题群的改革项目,其中机械设计和制造基础课群、工程力学课群和“两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在领导、组织、经费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教师们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究并积极开展实践,使这些课群的改革从单门课程的自我完善推进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的发展阶段。如“两课”的改革。我校是北京市“两课”改革的试点学校,经过几年改革实践,我校形成的“两课”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必修课与限定选修课相补充的教学模式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继续贯彻执行。我校按4 个课群组织“两课”和人文社科教育,学生在4年学习中,必须在这4个课群中学够至少8门课程, 以构成较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而机械设计基础课群改革经过体制调整,教研室重组,课程重新整合,以突出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设计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群的教学内容,把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4 门单一课程整合为一个课群进行更新和建设,提高了教学起点,扩大了信息量,注重了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并通过合理衔接,节约学时。工程力学课群的改革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已编出新的教材。我们规定在新的教学计划中依据改革后的方案讲授工程力学课程,从99级开始,按照新的教学内容全面组织教学。

4.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

近几年来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从1994年开始,我校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对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至今,已经招收5届,共300多名学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和机械两个专业大类。1994级试验班中有50%以上的学生成为研究生,其中在全国各类大学生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被中科院、北京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从1995年,我校在理科专业试行主辅修制。以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两个专业作为试点。教学计划进行了大的调整,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各班整建制地辅修一个相近的工程专业。主修专业的课程比辅修专业的课程学时多,要求高。1996年工程力学专业提出也要进行这种模式的试点,从1997年开始实施。至今,虽然还没有毕业生,但从招生情况看,这3个专业录取的考生成绩逐年提高, 过去这几个专业很少能录取到第一志愿的学生,近几年状况大为改观,第一志愿的考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有的还是省考试分数的第一名。

1995年开始我校还在军工专业中实行“4+1”培养模式。军工专业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但是4 年的本科学习很难满足军工领域既是多学科综合集成又是高度专门化的人才要求。为此学校在主管部委的领导和协调下,从1995年开始,在军工专业实行4年本科教育预分配后, 再进行一年集中的军工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以适应军工专门人才既要基础宽厚,又要专门化的基本要求,满足军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1997年我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行按专业大类进行本科教学的教改。电子工程系5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 专业的基础从电子技术扩展到信息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扩大到21世纪最具活力的信息技术领域。这一培养模式的突出特色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和重组。教学方式突破了高等工程本科人才从公共基础教育到技术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的3段式的界限,基础理论教育、 技术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并行推进,贯穿全部教学过程。体系是以人文社科课群、自然科学课群、基本技能、工程科学技术课群(计算机科学、电路、微波、信号处理、电子系统)与实践教学为构架,每个课群的教学内容从一年级贯穿到四年级,形成一个行架式课程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之间互相支撑,有机结合,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既提高了教学起点,又优化了教学内容。由于该计划的基础教育平台比较宽厚,因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进行分流。97级学生开始实施该计划。

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我们对以上培养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对这些培养模式需要开设的课程和特殊教学要求进行了协调,保证了培养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五、执行新的教学计划的措施保证

1.积极进行教学基层组织体制的改革

这次修订新的教学计划,我们是按课群设计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的。而以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设置的教研室和实验室这种教学基层组织已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利于课程建设向课群建设的转化,不利于教学体系、内容的全面优化。所以,在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之前学校在教学组织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将原来的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公差、制图几个技术基础课程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机械基础科学部,将机械基础科学部作为承担全校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任务的基本单位,以有利于对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加强和协调对机械基础课群的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工作。

电子工程系将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学科基础化为5个课群, 重组教研室和实验室。成立了课群教研室及配套的实验室,重新修订了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使每一课群中的课程做到整体优化,使每一位教师能够讲授课群中的每一门课,保证了新的培养方案的落实。

2.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实行校聘关键岗位制度

1998年,我校在基础课群(课程)中实行校聘关键岗位制度。评定主讲教授和骨干讲员,逐步形成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有主讲教授上大课,以骨干讲员、研究生助教分工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学构成模式。教授要上本科课教学第一线,开设高水平课。评聘主讲教授和骨干讲员,实行优师优酬,优教优酬,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给予相应考虑。从上学期教学情况看,主讲教授全部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这为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校已在12个公共基础课群和5 个一级学科基础课群实行校聘关键岗位,已评聘主讲教授14人,骨干讲员60人。

3.加大投入,为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近几年,学校从“211工程”建设经费中拨出1630 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建成校园网和科技文献信息中心;150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建设16个教学实验基地;1.3亿元建设中心教学楼; 学校正在争取世行贷款230万美元用于建设物理实验中心,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自1993年以来,新增教学实验用房16102平方米,并将全部教学楼进行了维修和更新, 改造建成8个多媒体教室和22个多功能教室,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学校教育日常经费中直接投入教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经费由年均65万元快速攀升为年均157.5万元。到1997年底全校教学计算机800多台,已初步满足全校学生计算机学习的需要。

学校现已完成9个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启动了12 个基地的建设并计划年底完成。这些项目的完成,将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特别是机电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综合、设计和创新教育功能、具有国内先进设计水平的大型实验教学基地,这两个中心的建成将对我校机械和电子信息两个工科大类学生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研究、开发能力提供一流的实验条件。

4.改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998年教务处新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院、系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定》、《课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等文件,加强对教学管理的指导。

我们还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了校级专家组,重点检查、评价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质量,各院系专家组检查评价重点课程和重点教师。开展学生评教,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开展院系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价。反馈检评结果,改进教学工作。运用检评结果,开展教师、学生院系双选工作,调配任课教师,保证一线教师的质量。

标签:;  ;  ;  ;  

关于修改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_教学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