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综合评价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7)03-0060-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的排名已经升至第三位,其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11547.4亿美元(见图1),年均增长率达到16.7%,不仅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现实情况及诸多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世界贸易强国,因为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增长贫困化趋势、外贸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和服务整体上国际竞争力弱、利用外资水平有待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尚处起步阶段,以及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作用较小等问题。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绿色贸易壁垒的日益盛行以及我国外贸“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图1 1979-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
纵观目前学术界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探讨多,实证研究少。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分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原则和对策,揭示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等。其中对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最多,主要是围绕着环境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机制展开研讨。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上。袁永友、刘建明(2004)构建了包括对外贸易规模总量、服务与货物贸易比例、贸易收益增率、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七项指标的评价体系[1],但是对某些关键指标的统计口径并未提及(如绿色出口额应如何统计),其实用性大打折扣,而且没有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进行测度。谷志红(2005)等人运用德尔菲法及建立多层次多因素的模糊优选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力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上等的良好水平[2]。这一研究成果建立的指标体系比较完善,而且很有代表性及价值,但实际操作性较差,许多指标无法统计,而且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使操作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李明生、何天祥(2005)运用熵值法对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3]。但从现有研究文献的总体来看,学术界有关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相对滞后[4]。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研究方法的选取
鉴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建立一套能度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指标体系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评估其发展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已成为目前理论界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如何选择指标和赋权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内在联系和互为补充的指标群体[4]。构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一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复杂,只有从多个层次和维度构建评价指标才能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兼顾全面性、概括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本文选取了三大类29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数,构建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及权重
注:指标后面的数字是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权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理论上来讲这些方法都可用于多层次指标体系的评价。本文在建立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可持续发展体系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拟通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三个指标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研究
1.各级指标的加权
通过对1996-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然后结合表 1的权值,本文计算得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大一级指标加权数据表 (见表2)。
表2 一级指标加权数据表
2.综合评价
(1)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指数
水平指数可以用来衡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状态及对外贸易发展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状态[5]29。如果在对外贸易发展系统中,经济状态、社会状态和环境状态都比较高,那么其值则较高;反之,则较低。通过对该指数的考察,可以反映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总的趋势和方向。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I为水平指数;n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所包含指数的数目,本文中为3;分别为经济可持续指数、社会可持续指数和环境可持续指数;为三类指数的权重,其值见表1。利用公式(1)可以计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LI(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正向高级化演进。1996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为0.344,其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232、0.071和0.667,表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较低,而环境水平相对较高。经过9年努力,到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水平指数已经达到0.714,其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709、0.846和0.616,表明经济和社会水平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环境方面则发展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
发展指数是衡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5]30。对外贸易在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时,其经济变化、环境变化和社会变化速率越大,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越强;若发展速率越慢,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越弱;若发展速率为负,则称其为不可持续性。为此,可以设计发展指数来衡量对外贸易各要素朝着可持续方向迈进的快慢。其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DI>0,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且DI越大,其可持续性越强;如果DI<0,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且DI越小,其不可持续性越强;如果DI=∞,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停滞可持续性,即介于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之间。
通过公式(2)-(4),本文计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见表3)。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在1996-1998年期间,DI值小于零,且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朝着不可持续方向行进,而且越来越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1998-2001年期间,DI值处于一升一降的动荡变化中,且2001年变为负值,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之间徘徊,还没有完全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2001-2004年期间,DI值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朝着越来越强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
协调指数是衡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指标[5]31。为了定量地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性,我们设计出协调指数(CI)来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即对外贸易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其数学内涵为,经济变化、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速率相互均衡,任何一方面的偏颇将使综合效益降低。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当1<CI≤1.732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都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比较合理,我们称之为强可持续性发展。
当0<CI≤1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中某一要素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但这种情况可以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对外贸易仍可朝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我们称之为弱可持续发展。
当-1.732≤CI≤0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中某一要素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同时这种情况不能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对外贸易向不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我们称之为不可持续发展。其中当-1.732≤CI≤-1时,我们称之为强不可持续发展,当-1≤CI≤0时,我们称为弱不可持续发展。
通过公式(5),本文计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见表3)。从表3及图2中可以看出:在1996-1998年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指数CI变小,而且一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中某些要素可能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发生了恶化,而且这种恶化不能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对外贸易朝不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即不可持续发展;在1999-2000年两年间,CI值大于零,并且处于1-1.732之间,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都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比较合理,我们称之为强可持续性发展;在2000-2001年两年间,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指数CI值持续变小,2001年的CI下降到-1.338,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此阶段是强不可持续发展;在2002-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指数CI逐渐变大,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都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比较合理。
CI指数的上述变化趋势,一方面说明我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了对外贸易的基本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要使对外贸易呈强可持续发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努力。
表3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表
注:LI、DI、CI分别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
为直观地反映1996-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再将表3的数据用趋势图表示出来(见图2)。
图2 1996-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三大指数变化趋势图
从图2显示的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时间变动趋势看,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指数一直高于可持续发展指数,且二者均为平稳增加趋势,而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波动较大,自2001年开始,呈持续上升趋势。
(二)结果分析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指标中,环境指标起伏较大,而且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环境发展的不足,这与我国对外贸易在环境协调上存在的绿色贸易壁垒、利用外资面临污染转移的压力、进口贸易缺乏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环境成本内生化等问题有关。
2.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LT)虽然有所上升(由1996年的0.344上升到2004年的0.714),但总体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这说明过去9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系统结构虽有改善,但是总的来说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有所改善,比如工业制成品比重显著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还比较低。
3.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DI)的变化有着较大的起伏,很不稳定,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与我国目前大部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技术水平方面竞争优势不大的现实状况是相符的。
4.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系数(CI)一直是跌宕起伏的,很不稳定,说明在这一时期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协调性差,如我国对外贸易中频繁出现贸易摩擦及存在一些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以上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都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比较合理。但还存在对外贸易系统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协调性差、尤其是与环境的协调性差以及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提出以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1.加强贸易环保立法,加大环保科技投入
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境保护立法,强化贸易环境立法,尤其要加强对外资项目的管理,防止“洋垃圾入境”和外商向我国转移国外禁止生产的高污染产业。其次,应合理制定资源价格,实行税制改革并建立绿色的税收制度,同时改革排污交易制度,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最后,要加大环保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地开发绿色产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行绿色型经济增长模式。
2.改善商品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无形贸易
一方面,要大力改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份额偏低,需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研发要素的投资,增加其人力资本的投入,并促进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以此构建高技术产业的新生比较优势,从而优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另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和扩大无形贸易。鉴于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国际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在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和律师等行业与贸易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应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及引进外资进入服务行业,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竞争、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的服务市场体系,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实施科技强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努力提高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推进外贸创新,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高效、充满活力的外贸创新机制。其次,要在“科技兴贸”的战略基础上实施“科技强贸”战略,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以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在招商引进外资时,应把重点落在引进关联大、产业链长的战略性项目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外资,以激活外资的溢出效应,加快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6-10-20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ci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