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仁和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分析对于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急诊室收治的7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治疗中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采用抗凝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治疗质量,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梗死前心绞痛;临床急诊;抗凝治疗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也使得人们在日常之中所面临的压力增加,不健康生活习惯增多,各种疾病发生率提高[1]。其中,以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率尤其增高。该种疾病的出现多是因基础性疾病覆盖面的扩大,患者冠状动脉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出现堵塞现象,从而引发心供血受阻,心肌因血液的循环缺失,从而导致局部坏死现象[2]。根据临床相关资料显示,多数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前,都会有心绞痛的现象,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缓解,将会危及患者生命。对此,临床十分重视梗死前心绞痛的急诊治疗。笔者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梗死前心绞痛患者70例,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治疗和抗凝治疗,比较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急诊室收治的7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均包含着35例患者。纳入标准:(1)医院诊断两组患者均属于心肌梗死疾病,且在发病前存在明显的心绞痛症状[3];(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且无凝血功能障碍;(3)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3.21±3.21)岁;
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3.87±3.12)岁。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基本症状加以确定,且首先行高流量吸氧等基本的保障措施。然后,给予缓和硝酸甘油0.5mg和消心痛片10mg实施联合治疗。在给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加以调整。如果患者的病情过于严重,需要对其选用0.1g的强痛定以及20mg的盐酸平痛新。另外,对患者给予0.9%浓度的生理盐水与5%浓度的葡萄糖药物,注入注射剂之中,注射剂中,加入60mg参麦、0.5g葛根素、60ml参附等,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在基本治疗后,确定患者病情稳定,可转入病房之中休息。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给予抗凝治疗。首先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0.3g,且结合右旋糖酐药物500mg,以静脉滴注给药。
两组患者在用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并且对一些重要数据加以记录。
1.3 评价指标
痊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且在住院期间无复发迹象,心电图检查正常化;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且病情无复发现象迹象,心电图检查趋于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与心电图检查相较于之前无变化,或者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在当前,临床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该种疾病的发病多相对突然,且治疗难度较大,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是,在近几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都会存在心绞痛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处于缺血性心脏病中稳定性和急性型心肌梗死之间[4]。如果在患者发生心绞痛时,没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那么就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因此,对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的治疗十分重要。
从当前的医疗技术上来说,国内治疗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的技术相对提升。经过临床研究,确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包含有:患者心脏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栓急促发展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现象严重化。自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从整体上来看,患者发生梗死前心绞痛的主要原因,就是冠状动脉血循环受阻,无法满足心肌代谢。因此,在治疗时,也要针对该原因进行。但是,在以往的治疗方案中,其侧重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忽略了诱发的根本,这就使得其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出现连续性缺氧或者缺血的可能性增加,血管内细胞组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凝血因子增加,抗凝作用降低[5]。在观察组中,结合该种疾病的发病原理,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其能够将酰基和血小板内部氧化酶的不可旋转性结合,从而使得酶乙酰丢失基本的活性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治疗。从效果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当然,在具体的用药过程中,也必须要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基础,从而保证用药剂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急诊治疗中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采用抗凝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治疗质量,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江,韩娟,陈晓君.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1):108.
[2]周煜,周怡勤.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诊治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5):31-32.
[3]史存才.42例梗死前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3):85-86.
[4]凌娇奴.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80.
[5]姬兰云,王向征,张小顺.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梗患者直接PCI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18):24-25.
论文作者:肖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绞痛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