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球保险业风险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风险论文,世纪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0年以来全球保险业宏观运行环境及影响
(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带来保费负增长
2001-2002年,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与经济衰退抗争,进入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存在结构调整与通货紧缩风险,仍没有从衰退中恢复过来,或者情况刚刚出现好转。全球经济衰退降低了保险需求,保费总量出现负增长,保险市场总体状况趋于恶化,见图1。
(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重创保险业资产与偿付能力
2001年到2003年上半年,由于经济持续衰退、“9·11”恐怖袭击、安然及其他著名跨国公司会计丑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造成全球股市呈螺旋状持续下滑,降低了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准备金比率和股本资本,保险承保能力出现严重下降,见表1。
投资环境的急剧恶化扭转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承保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良好的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采用资产增长战略,牺牲承保利益,通过资产投资的高回报来弥补承保亏损。现金流承保放宽了承保条件,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造成很长一段时期的市场疲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投资资产大幅增长,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净保费基本停滞不前。
自2000年以来,保险业没有能够维持过去十年的繁荣局面,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股票市场不断下滑,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保险业增长基本停滞,投资连接产品的新业务基本消失。不断下滑的股市浇灭了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热情,而将投资转移到有保证回报的产品上。2001年,除德国投资连接产品占比略有上升外,其他国家都有一定幅度下降,见图2、表2。
由于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股市、有保证回报的保单占比很高、保证的利息率比资本市场的回报率高、寿险市场趋于饱和状态等,使得保险公司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与保单保证的回报率之间的利差大幅缩小,甚至是负值,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极大经营压力,不得不取消投资并调低准备金,从而减少股本资本。从2000年底到2002年9月,全球非寿险业和再保险由于股票投资的损失,丧失了1400亿美元的股本资本。
图1 1980年到2001年全球保费增长(%)
资料来源:Sigma,2002,(6).
表1 世界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大幅下滑(%)
2000年到
2002年最低点与历史
各国股市指数
2002降幅
最高点相比降幅
美国DOWJONES
34.3751.56
日本日经225
62.9583.89
英国FTSE100
46.4574.15
德国DAX3065.0973.31
法国MSCI 55.7768.68
图2 1990-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净投资收益占净保费的比例
数据来源:Sigma,2002,(4).
表2 投资连接产品占寿险总保费的比重(%)
年份
2000
2001
占比下降幅度
美国
42.32
33.68
20.42
英国
65.54
56.37
13.99
法国
41.18
26.72
35.11
德国
6.87
8.09-17.76
意大利
55.69
50.38
9.53
西班牙
39.39
21.65
45.04
2002年保险业资本金锐减。由于非寿险市场的疲软,重大损失的积累(如美国的石棉赔案等)和股票市场的下滑,大幅减少了保险业资本基础。资本基础削弱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1999年,英国的偿付比率出现下降,而其他市场在2000年开始下降。2001年,美国非寿险资本减损了270亿美元,其他国家非寿险资本损失了600亿美元。至2002年8月,资本损失共计达1800亿美元,按全球非寿险业的资本金在2000年底达到7000亿美元的峰值计算,降幅约达25%,见图3。
表3 标准普尔对美国保险业资本金的评级(%)
年份 2000
2001
2002
AAA级占比
38 36
19
AA级占比
24 26
34
A级占比8 6
13
图3 1990-2001世界保险业的偿付能力(资本金占净保费的百分比)
注:在此用资本金占净保费的百分比来度量偿付能力。
数据来源:Swiss Re,2002,(2).
(三)利率连创新低引起保险资产大幅缩水
目前,世界各国利率处于创历史新低水平,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自2000年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1%,达到过去45年来的最低水平;欧洲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从2000年的4.75%降为目前的2%;日本的短期利率早已为零,失去了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日本银行仍然依靠扩展基础货币刺激经济。目前,由于投资连接产品利率调整的滞后性,从固定利率证券上得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高额利差损。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正遭受巨大损失,见表4。
在主要保险市场,利率水平很低,且近期不可能出现大幅上涨。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断下降的利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债券投资业务获得了大量收益。当时,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13%以上,但目前只有5%,日本则低于2%。债券投资收益取决于对时间的选择和投资专业知识,轻松获取资本收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保险公司债券投资具有明显时滞性,债券投资收益率的变化通常滞后于利率的变化。由于保险公司不愿将债券频繁转手,而倾向于持有债券直到到期,造成在利率上升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债券收益率。当利率在20世纪90年代下降时,由于进行了投资组合,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要高于市场收益率,这种效应意味着利率预期适度反弹只有在一定时滞后才会提高投资收益率。
(四)美元贬值加大外汇投资风险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时代,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浮动汇率运行中暴露出诸多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短期汇率波动剧烈频繁,中长期汇率失调时常发生,不稳定货币投机冲击到处肆虐等。2001年底,在有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的情况下,美元突发性大幅贬值,给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各国保险公司带来了外汇投资风险,见图4。
表4 各国市场利率变化情况(%)
年份
2000
2002
美国
6.25
3.75
日本
2.14
0.89
欧元区 5.75
5.25
图4 美元汇率走势(美元汇率,1990=100)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2003.
由于连续会计假账丑闻、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等原因,从2001年底开始,美元兑主要货币大幅走低。2001年,全球保险投资资产共10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元计价资产占1/5,从2001年底到2002年底,美国汇率下降高达20%,保险资产大约缩水4千亿美元,见表5。
表5 2001年全球保险投资资产 (单位:10亿美元)
国别总资产
寿险资产
非寿险资产
1992-2001
年均增长率(%)
寿险资产 非寿险资产
美国39473165 782 8 4
加拿大
200 174 26
6 5
英国14281324 104 14 4
德国838 505 333 9 11
法国783 686 96
16 7
意大利
248 197 51
20 7
荷兰231 206 25
10 10
瑞士205 154 50
9 8
日本16351384 251 2% 2%
合计95157795 1718 — —
资料来源:Sigma,2002,(5)。
图5 1990-2002年全球非寿险业巨灾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注:1994年指数为100。
数据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CBS私人资本有限公司,2002.
表6 重要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80
19902000
自然灾害 21.37
303.73
298.65
人为灾祸 25.47
50.17
245.68
图6 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承保结果占净保费的比例:1990-2001年
数据来源:Sigma,2002,(4).
(五)会计丑闻接连暴露带来信用风险
2000年至今,公司债务拖欠事件骤然增加,引人注目的公司会计丑闻接连涌现,如安然、K-Mart、世界电信和施乐等,使保险公司面临未曾预料的信用风险。特别在经济衰退时期,信用保证保险、衍生工具交易保险等风险不断升级,不能得到费率上升的补偿,促使一些保险公司不断减少信用险业务。当然,这一问题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对于那些拥有充足资本并在评估风险方面拥有专长的公司,则会提高信用风险承保量。
(六)巨灾损失逐年增大提高保险损失率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全球财富增加、气候和环境变化、现代工业发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出现(如非典)、突发性断气断水断电等,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不断上升。尤其最近20年巨灾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见表6。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2002年共发生344起灾害事件,其中自然灾害130起,人为灾祸214起。自然灾害夺去了11000人的生命,人为灾祸导致10000人丧生,各种灾害事件共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七)恐怖主义威胁增添新的风险因素
2001年,“9·11”事件给保险业带来500亿美元损失,非寿险业丧失1800亿美元股本,美国非寿险公司在保险史上第一次出现亏损。2002年,全球共有800多人丧生于多起恐怖袭击,造成350亿美元重大损失。作为保险史上的最大损失,“9·11”事件给保险风险增加了恐怖主义因素。过去,恐怖活动通常是标准火险或营业中断险的一部分,并不单独计算保费。对于恐怖主义风险管理的传统认识是:就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而言,这种类型的损失并不是太重要。但是,“9·11”事件后,保险公司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修订这些估算,并修正衡量损失严重程度的传统方法。
二、环境变化中的保险业风险管理策略
(一)提高承保价格
“9·11”事件后,商业保险和再保险的费率上涨引领整个市场坚挺发展。2001年的巨灾损失再加上承保能力的减缩,加速了商业险种和再保险价格的上涨。2002年业务续转进一步促进了费率上涨,商业险种和比例再保险上涨了5%~20%,非比例再保险上涨了10%~25%;其中日本和欧洲的涨幅最小,美国的涨幅最大,规模较小但风险很高的险种,如航空险涨幅更高。另外,保险条款和条件更为严格,见图5。
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保险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保险条件也会变得更为严格。推动费率上涨的动力已经转移到长期险种,并且一些险种已增加额外准备金,如:战争险、责任险、保证险、劳工补偿和石棉造成的损失。可以预见,2002-2003年,保险费率将有更大幅度上扬趋势,见图6。
表7 2000年美国传统保险市场和ART产品市场保费
(单位:亿美元)
《财富》全美
传统保险市场
ART市场 风险融资
1000公司
保费
占比
保费等值 占比 总成本 占比
险种
(%)
(%) (%)
责任险 88
35
8421
171
26
财产险 90
35
115
29
205
31
劳工赔偿险
57
23
158
39
215
33
商业车险18
74311
61
10
各险种合计
253
100
399
100 652 100
资料来源:Market Stance[J].Sigma,2003,(1).
表8 美国保险连接巨灾债券发行状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预测)
巨灾债券/票据 7.5
8.2
11.7
9.5 18.8
35.8
表9 全球天气衍生工具产品发行状况 (单位:亿美元)
2002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推测)
业务量 2.2
10.8
26.7
17.8
34.660.0
合同数量 57
483
896
1610
25833200
表10 股本投资占投资资产的百分比(%)
国别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美国
15
18
24
25
23
20
加拿大
15
15
17
19
18
15
英国
—
22
29
25
24
17
德国
12
14
16
17
18
13
法国
—
30
31
32
32
27
(二)扩充保险资本
2001-2002年,保险业承保能力锐减1800亿美元,资本金也减少了几乎同样的数额。随着保险价格的上涨,新的资本乘机进入保险领域,以利用已经有所改善的盈利能力,寻找新的盈利机会。截至2003年5月,保险公司共筹集了大约300亿美元资本金,但与资本缺口比仍相差甚远,仅仅弥补已经损失的部分承保能力,而且大部分新资本的信用等级很低。
(三)提高承保质量
2001年在投资结果欠佳、保险费率不足、准备金有待补充和史无前例的巨灾损失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盈利降低。为了恢复盈利性,保险公司需要提高投资收益、改善承保质量或者降低费用。只要股市仍然持续疲软,利率仍然维持在低水平,提高投资收益就会非常困难,在短期内降低费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保险公司的主要任务还是改善承保质量,只有提高大幅承保盈利,才能加强总体盈利性。
在投资不佳的情况下,保险业开始向风险补偿功能回归,开始返回到依赖承保盈利上来。对承保质量的追求不主要通过提高市场份额来实现,在价格坚挺的保险市场上,保费总额并不是保险公司追求的第一目标,相反,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公司正在提高平均费率,而且费率和条件还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点可以从2002年再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的大幅降低可以看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两年,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会降至100%以下,最终实现承保盈利,见图7。
图7 1990-2002年美国和世界再保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变化情况
注:2002年数据仅为第一季度数据。
数据来源:瑞士再经济研究咨询部,2002.
(四)提高信用风险监控力度
尽管保险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可控的,但最近几年出现的令世人瞩目的会计丑闻已经促使保险业重新评估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据估计,美国有1/3公司存在会计做假现象。会计丑闻不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债券投资组合,而且还影响到产品中的信用风险,如信用保证保险、衍生工具和有限再保险以及再保险交易风险。由于前几年非寿险市场费率水平在低位运行,信用风险不能得到足够补偿。受会计丑闻的影响,保险、再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重新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风险转移、复杂金融交易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上,并且对投保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创新恐怖风险处理方案
必须用崭新的风险管理理念来为恐怖风险提供保障。由于恐怖风险不易量化(历史统计数据难以给出有关未来恐怖风险损失的信息)、不存在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定价困难)、被保险人的风险共担机制难以建立、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共同利益也很难确定、私营保险公司承担这些风险在经济上不具可行性等因素,使恐怖风险不符合传统风险评估标准,存在可保局限性。如果不能创新恐怖风险管理理念,那么直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只能为恐怖风险提供有限保障。
目前重要的是要利用精算技术设计估算恐怖风险损失程度的模型,这是使恐怖风险能由私营市场承保的首要条件。创新方案要采用新的合同形式,并号召共保集团和金融市场共同参与,从而实现风险的广泛分散。政府应充当最后再保人,如果政府要求保险公司用一个限定的价格为恐怖风险提供保险,那么一场恐怖袭击将会掀起保险公司的破产浪潮。这样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远远高于政府充当最后再保人的损失。
(六)调整产品结构
在从资本过剩向短缺转变过程中,保险公司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市场坚挺除了使商业保单出现新的更多除外责任外,也使非传统风险转移(ART)市场需求增加。ART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很难转移的风险提供额外承保能力;另一类产品则包括各类风险组合,以推动保险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日趋融合。
在资本紧缩时期,市场需要额外承保能力,而ART产品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出保险公司的承保潜力。从表7可以看出近几年ART市场发展状况。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公司风险转移市场,2000年,全美最大的1000家公司共购买了650亿美元的风险保障,其中400亿美元的风险保障是由ART市场提供的。从分险种看,表7所列出的险种在ART市场的保费支出都超出了在传统市场的保费支出,尤其是劳工赔偿险这种长尾业务约有70%是通过ART市场转移风险的。
表11 年复利2.25%折合的单利表
期限
1年
5年
10年
20年
30年
单利(%)
2.25
2.35
2.49
2.80
3.16
表12 2001年记账式国债发行一览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债券
发行日期
期限
券种 票面利率(%)
1 3.21
10年 浮动利率债券
2.82
2 4.18
3年
固定附息债
2.88
3 4.24
7年
固定附息债
3.27
4 6.4
15年 固定附息债
4.69
5 6.20
7年
固定附息债
3.71
6 7.11
5年
固定附息债
3.36
表13 近三年我国股票市场指数变化情况
2001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日期最高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最低
上证综合
2218 1645
1668
1358
1576
1367
累计跌幅(%) —
25.83 24.80 38.77 28.94 38.37
深证综合
659
476
507
388
441
375
累计跌幅(%) —
27.77 23.07 41.12 33.08 43.10
注:2003年为至9月数据,指数指每月平均数。
同时,巨灾债券大量增加,为了增加承保能力而开发出来的巨灾保险产品、有限保险及与巨灾相关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统称为巨灾债券。随着保险市场趋于坚挺,市场对这些工具的需求大量增加,2001-2003年,美国保险连接巨灾债券发行量翻了两番,见表8。
还有就是天气衍生工具产品的数量和业务量迅速增长。自这种产品于1997年出现以来,到2001年已经创造了118亿美元的承保能力。保险公司设计农作物和自然灾害保险产品,针对与天气相关的破坏现象提供保障,天气衍生工具产品则是这种农业保险业务的合理延伸,见表9。
从保险产品的结构变化可以看出,保险周期性变化对保险产品的出现和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坚挺时,市场要求开发能增加承保能力的产品,同时紧缩承保条件。当市场疲软时,则注重开发新的风险产品以获取风险投资高额回报,同时放松可保性限制。
(七)调整资产组合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保险公司将其资产大量运用于投资风险。在美国,股票投资所占份额由1990年的15%上升到1999年的25%,增加了股本风险,但却获得了巨额资本收益。2000年以来,由于股市低迷,保险公司纷纷抛售股票,使得股票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大幅下降,见表10。
(八)进行资产剥离或分拆
在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短缺情况下,保险公司纷纷采取资本收缩策略,例如出售子公司、暂停支付股息、降低股票投资、加大分保或再保比例等。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同,目前也出现了资产剥离或解散合并公司的趋势。一些资本短缺的公司已经决定放弃那些资本密集型业务,将资本集中于规模较小的部门,如苏黎世、安盛、格宁和圣保罗,都纷纷剥离其再保部门。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保险业兼并收购浪潮相反,目前,大型保险公司掀起了一股资产剥离与分拆浪潮。
三、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一)提高承保质量
由于恶性价格竞争,我国保险公司承保质量连年下降,许多重要险种盈利空间大幅压缩,承保利润接近于零。我国再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再保险接受人。从国际比较看,国际上的许多险种费率普遍高于国内,并处于上升之中,例如航空险、农业险、企财险、货运险、工程险、海运险、车险等等,而国内主要险种在预期损失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费率仍在降低。
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非寿险费率综合费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现在,国外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放弃现金流承保模式,开始谋求承保盈利,同期世界非寿险综合费率上升近15%,再保险综合费率上升近20%,但我国保险业仍在追逐已经过时的运行模式,与国际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我国保险业在此环境之下,不只是要提高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保持承保盈利,使承保与投资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两大来源渠道。
(二)杜绝恶性竞争
我国保险业在有限的市场主体之间展开了恶性竞争行为。破坏性市场竞争有诸多表现,例如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和协议性承保等手段在市场上争揽业务;利用行政权力、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促使消费者投保;通过帮助企业担保、融资等手段,达到扩张市场份额的目的等。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正在进行新世纪的“圈地运动”,中资公司都(在很大程度上)以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为经营目标,在险种开发上不切实际、不顾风险,投资连接、分红等险种超规模发展,非寿险则以价格手段竞争为主,盲目调低市场费率,但其业务质量、风险管理、发展前景等却令人担忧。
(三)注重投资连接产品风险
1999年以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以及随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我国保险市场出现了新一轮产品开发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投资连接类保险产品。但是,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精算技术、投资运营、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尚不能满足此类商品的要求,经营新产品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投资收益率下降,资产贬值,大量保户的退保将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严重时还将导致保险偿付能力不足。
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调整银行存款利率,每次下降的幅度都在1%左右,这对于我国保险业几乎是灾难性的。截至2002年,我国保险业的利差损总额已达到500亿元左右,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重约为15%。但目前,新一轮利差损又在形成,在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我国现行长期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为2.25%的复合利率,折合成单利则如表11所示,由于市场利率过低,保险公司向客户许诺的回报已经远高于投资收益。
近两年,国债发行利率波动较大,整体呈现逐步下滑趋势。表12反映了2001年国债发行利率状况。可以看出,10年期以下国债发行利率一般在3.5%以下。
从账面看,保险公司投资长期国债只有很小的盈利空间,如果扣除代理手续费,国债投资已经处于亏损状况。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也出现较长期低迷状况,股票市场指数不断下降,从2001年至今,指数跌去了三成以上,造成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浮亏20%~30%。2002年,保险投资金亏损67亿元,见表13。
同时,我国保险公司还面临汇率风险,目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旦人民币升值,以外币持有的资产会大幅缩水。
(四)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由于保险投资的局限性,我国保险公司难以根据资产来源结构合理匹配投资结构,严重影响投资收益。保险公司要根据投资资产的持有时间、币种、利率等因素,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依据资产负债现金流状况,利用各种利率衍生产品,调整投资资产组合的整体期限和现金流,以使其最大限度地与负债期限和现金流匹配,减少利率风险;分析和评估投资资产的合理价位、现金流和盈利水平的潜在变化;分别计算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及与其相关的各投资资产及其融资工具的风险等。在精算假设前提下,根据保险产品、增长率及其现金流状况,构建负债模型;根据资产状况、利率、权益收益和资产盈利假设构建资产模型。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利率分析和股权收益率分析,得出预测结果,以变更资产组合,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际一流保险公司,具有很强的价值创造能力,在风险管理、产品定价、承保、理赔、营销、再保险等关键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其中,风险管理、承保和理赔尤其重要。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还未与国际接轨,各类准备金提取标准和提取水平都很低,风险管理意识较差,难以抵御较大风险的发生。从国际经验看,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核保等可以识别主要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特征区分客户群,使承保风险与价格相匹配,确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国际一流的核保保费失误仅为3%~4%,能够在10分钟内收集客户信息并报价。和它们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核保工作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我国要引进国外先进产品精算制度,在综合考虑各类风险、人口老龄化、人等因素的影响条件下,提高产品定价水平。与国际先进的同行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理赔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各险种业务都存在较高的超额赔付,赔付成本过高,具有很大的价值再创造空间。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理赔,可以显著减少超额赔付,降低赔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