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其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尽管对地震无法给予有效控制,但可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性的提升,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建筑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应用实践中,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将抗震性要素考虑在内,优化整体结构布局及设计,最终促进建筑在整体质量方面的提升。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地震灾害的发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如何让将危害降到最小,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应该受到业内人士额高度关注,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也应该大力支持这项研究,不论是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是从人们的生命安全角度考虑都是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
1 地震与建筑结构关系
地震区建筑物结构直接决定着其抗震能力,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强,在经过地震灾害之后,相应的损失也会减小,反之,将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和困难。根据以往的案例可以发现,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融入抗震的设计,能够有效抵抗地震所带来的巨大振动,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建筑物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倒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在地震区将抗震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内容,并在实际施工当中进行应用和实施,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将抗震设计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保障。
2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当注意建筑的整体合理性,尽管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相关的抗震设计,但是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留意建筑整体的合理性,不能够为了满足抗震设计而不遵守相关的建筑规定。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很多的建筑都有着基本的规定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一定要注意遵守这些要求。
2.2 结构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确保建筑结构的合理,从建筑的整体布局以及整体结构上进行考虑,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建筑的布局应当尽量以平衡性以及稳定性进行考虑,尽量降低建筑的侧拉力,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
2.3 竖向均匀原则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建筑的竖向均匀,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生地震时,建筑会受到较大的外力,这时候就容易导致建筑发生一定的形变。如果建筑的竖向设计不均匀,在不均匀的应力作用下,如果建筑的强度与刚性不够,建筑很容易发生扭曲造成整体的形变,从而使得建筑的危险系数上升。因此在进行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确保建筑的竖向均匀,对于建筑的竖向受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确保建筑竖向上的力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此外,还应当确保建筑物内的墙柱等承重结构上下连接的一致性,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的均匀性,提高建筑吸收地震力的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3.1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在抗震设计中,如果该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并且该建筑结构的布置符合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那么此建筑物势必会具备优秀的抗震能力。所谓的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指的就是在设计建筑结构体型过程中,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建筑物平面规则、对称布置,这样才能保证该建筑同一楼层间平面刚度变化一致,其次尽量考虑建筑物竖向凹凸少,使得建筑竖向刚度变化上保持稳定,避免不同楼层之间抗震时刚度不稳的现象,这样合理的平立面布置对建筑抗震有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而言,良好的抗震缝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抗震缝两侧结构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抗震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若抗震缝设置不当在地震发生时就会变成薄弱环节,不利该建筑物的抗震。
3.2 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应轻质、高强; 构件间的连接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且能发挥材料的全强度。按照此原则,钢结构是最符合抗震材料要求的,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表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好,但钢材的造价及维护费用较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低廉,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经设计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但该材料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 当地震持续较长时间时,在反复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构件刚度因裂缝的开展而递减,将混凝土挤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方便,但它的抗震弱点在于框架节点等构件接头强度及变形能力均低于构件本身强度而形成薄弱环节; 同时预制构件装配时会产生次应力,整个结构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 故这类结构不宜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的,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材。
3.3 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也是能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尽量选择土地成分及土地结构具有良好密度和硬性的场地,并且该场地土质成分均匀性良好,这样的场地作为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场地,才能保证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土地能更好地、均匀地承受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设计人员在建筑场地选择中应该避开软土、液化土、采空区以及河岸边缘等相关地段,避免因为上述地质范围中土体的密实度、坚硬度以及凝结度等相关性能的低劣而导致建筑物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出现土体承重荷载能力不够的现象; 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山体事故的危险地段,也应尽量避开选择其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场地;同时尽量避免建筑场地选择在地震断裂带上,这样才能避免降低上部建筑结构对地震灾害作用力的抵抗性能。
3.4 建筑结构参数计算
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该建筑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措施; 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类型在面对地震冲击力时所具有的荷载作用力完成抗震设计参数的选择; 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模型对该建筑的抗震作用力进行清晰明确的计算,保证所选的抗震级别、抗震措施、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计算模型能够符合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该建筑抗震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力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3.5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强薄弱环节
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不仅要能够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工程建筑的承载性能,同时要能够将工程建设的承重力考虑到抗震设计环节中。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过程中,要能够将工程的建筑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建设,保证其结构能够承受更大力量的压力,在结构设计中,要能够重视对薄弱环节的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加强建设,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将比如环节的承重荷载尽量转移到具备高强度荷载能力的结构上去,保证工程的承重压力平衡。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意识的对工程建设的薄弱环节进行控制和加强,以保证工程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建筑所具有的抗震性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因为建筑的抗震性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人们都极为重视。在建筑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重视建筑的结构的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以及建筑的具体抗震要求来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王胜荣.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J].驾驶园.2016(12).
[2]周庆杰.建筑抗震设计策略研究[J].电子制作.2015(06).
[3]孙作芹.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
[4]吴卫华,张云庚,郭兆儒,赵丽敏.关于建筑抗震设计中细节的问题分析[J].四川水泥.2015(07).
论文作者:吴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物论文; 场地论文; 荷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