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点论文,人称论文,指示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夫妻之间说这样的话:“今天刘老师到家里来告状了。你问 问你儿子在学校干什么好事了!”。夫妻俩谈论的是他们双方共同的儿子,但说话者却说“ 你儿子”,没有说“我们儿子”或“咱们儿子”。这一简单例子所涉及的便是人称指示(per sonal deixis)的视点问题。
指示(deixis)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人们在话语中通过使用指示词(deictic word)和 其它手段,使话语与一定的人物、事物、空间、时间发生直接联系。能起指示作用的词主要 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关系代词、定冠词、表示“来”、“去 ”意思的动词等(Lyons 1977:636-656)。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 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对物的人称指示 (如我的书、你的书、他的书)似乎比较简单,本文不加讨论,只讨论对人的人称指示,并且 由 于篇幅所限,只讨论说话者在听话者面前指称第三者时的视点。
对人的人称指示与称谓密切相关。关于称谓规律的研究由来已久。Brown and Gilman(1960 )从“权力”(power)和“亲和”(solidarity)这两个角度对印欧语系第二人称代词tu(你)和 vous(您)这两种形式的用法进行了研究,堪称经典之作。Brown and Ford(1961)研究了美国 人常用的头衔+姓和单称名这两种称呼方式,发现这两种称呼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说话者 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年龄和地位差别等因素。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文化、历史等等角 度研究汉语称谓的语义、演变和选择规律。陈原(1983:209-248)探讨了配偶称呼的变化及 其意义。卫志强(1994)研究了称呼的语用特点和引起称呼变化的一些因素。类似的研究还有 不少,但是关于人称指示视点的研究,除了吕叔湘、江蓝生(1985)和伍铁平(1984)有所涉及 以外,似乎尚不多见。
吕叔湘、江蓝生(1985:40)指出,“一个人在朋友家里看见他的女儿,大概不会问他,‘ 她今年几岁?’而是说‘令爱(或:你女儿)今年几岁?’”他们(1985:40)还注意到:“往往 有明明是跟第一身关系密切的人,却反而就他跟第二身或另一第三身的关系去称呼。这是为 了避免说我(的),尤其是在夫称妻或妻称夫的时候。”他们举的例子是:
(1)[严监生对他的两位大舅子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严监生之子]长大 。”(《儒林外史》5/17) (注:例句中方括号里的内容为本文作者所加,例句后圆括号里的数字,斜杠前的数表示例句 在书中出现的章回数,斜杠后的数表示本文所用版本的页码。)
(2)褚大娘子一旁[对众人]说道:“那也不值甚么,叫他姐夫[指褚大娘子的丈夫,“他 ”指褚大娘子的干妹妹何玉凤]出去见见那个人……”(《儿女英雄传》18/284)
伍铁平(1984:252)在论述汉语的“从儿称谓”及有关现象时注意到,“父亲对子女说‘把 书给(你)爷爷(奶奶)拿去’(从来不说‘把书给我爸爸(妈妈)拿去’[外语也是这样])。”这 里至少有四点值得探讨:(1)客人为什么不用“她”而用“你女儿”指称主人的女儿?(2)父 亲在子女面前指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说“我爸爸(妈妈)”而说“你爷爷(奶奶)”?(3)假定 “外语也是这样”,那么决定人称指示视点的语用原则至少有一些普遍性,这些原则是什么 ?(4)从例(2)来看,在某些情况下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会受到某些传统习俗的影响,这些带 特定文化色彩的语用习俗与普遍语用原则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的例句主要取自《红楼梦》(曹雪芹、高鹗1982[1760]),因为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 种类比较齐全,取例比较容易,并且这些关系一般为大家所熟悉,不必多费笔墨解释。当然 ,《红楼梦》时代的称谓与今天的称谓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我们暂且假定决定人称指示视点 的最基本的、带普遍性的原则是一致的。
2.人称指示视点的分类
说话者指称自己和听话者之外的某一特定第三者,有三种方式:(1)直接称呼那个人的名字 ;(2)使用第三人称代词;(3)使用普通名词或名词短语。第一种指称方式客观而且准确,但 其使用范围有很大限制,因为一个人的姓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叫的,例如父母的姓名, 子女一般不能随便使用。第二种方式的使用范围比第一种大得多,但也有一些限制,由于“ 他字主要是个回指性的代词”(吕叔湘、江蓝生1985:23),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提到第三 者时就用“他”来指称,所以吕叔湘、江蓝生认为,客人在主人家里看见主人的女儿,第一 次指称大概会说“你女儿”而不说“她”。第三种指称方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不带人称代 词,如“北大校长”、“英语系主任”、“这个人”等;另一类带人称代词,如“我爸爸” 、“你女儿”、“他姐夫”等。本文研究的就是最后这一类带有或隐含人称代词的指称 方式。
根据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说话者在听话者面前对第三者进行人称指示时,有三个视 点可供选择,即第一人称(包括兼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和第三人称视点。第一人称视点指 说话者根据自己与第三者或自己和听话者双方与第三者的关系指称第三者,表现为说话者使 用第一人称代词或兼称代词作为称谓词的限定语,如“我爸爸”、“咱妈”,或称谓词隐含 第一人称代词作为限定语,如(3):
(3)[林黛玉]陪笑[对王夫人]道:“……在家时亦听见[我]母亲常说,[我]这位哥哥比我大 一岁,小名就唤宝玉。”(《红楼梦》3/47)
第二人称视点指说话者根据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指称第三者,表现为说话者使用第二人 称 代词作为称谓词的限定语,如“你外甥”、“你舅母”、“你女儿”,或称谓词隐含第二人 称代词作为限定语,如(4):
(4)李嬷嬷因[对贾宝玉]说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你]姐姐妹妹 一处顽顽罢。”(《红楼梦》8/126)
第三人称视点指说话者根据另一第三者与所指称的第三者的关系指称后面这个第三者。说 话者可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为称谓词的限定语,如“他姐夫”,或用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 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词的限定语,如(5),或称谓词隐含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系的词语作为限 定语,如(6):
(5)贾政叹口气[对贾琏]道:“环哥儿他妈尚在庙中病着,也不知是什么症候。”(《红 楼梦》112/1548)(环哥他妈是贾政之妾.)
(6)贾琏笑着忙[对贾蓉]说:“多谢大爷[贾蓉的父亲贾珍]费心体谅,我就不过去了。 ”(《红楼梦》16/213)(贾珍既不是贾蓉的大爷,也不是贾琏的大爷,而是贾琏的女儿或 贾府里奴仆们的大爷。)
3.不同人际关系条件下指称视点的选择
说话者在听话者面前指称第三者时有四种情况:(1)第三者与说话双方都没有关系;(2)第 三者只与说话双方中的一方有关系;(3)第三者与说话双方都有关系并且关系相同;(4)第三 者与说话双方都有关系,但关系不同。本文所说的“关系”主要指亲属关系和那些有称谓形 式的社会关系,如主仆、师徒等,没有固定称谓形式的社会关系,如熟人、同事、上下级等 ,本文不加讨论。
3.1 说话者指称与自己或听话者都没有关系的第三者
说话者在指称与自己或听话者都没有关系的第三者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被指称 者与语境内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这时不用人称指示;另一种情况是,被指称者与语境内的另 一第三者有关系,这时,说话者可以从话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第三人称视点,如:
(7)子兴[对贾雨村]叹道:“……宁公死后,[其]长子(注:“长子”二字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红楼梦》补。)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 [其]长子(注:“子”字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红楼梦》补。)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其]次子贾敬,[贾敬]袭了 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此子]名唤贾 珍 ,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红楼梦》2/27)
冷子兴演说宁国府,从宁国公开始说起,说完“宁公死后”,话题转到“长子贾代化”, “长子”前隐含第三人称代词“其”,“其”的所指是宁国公,至此人称指示视点还没有变 ,从同位语“贾代化”开始,视点转至贾代化,接下来的“长子”和“次子”前面也隐含 第三人称代词“其”,这个“其”的所指不再是宁国公,而是贾代化。再往下,话题转到“ 袭了官”前面隐含的“贾敬”,再由贾敬转到“名唤贾珍”前面隐含的“此子”,人称指示 的视点也由贾敬转至贾珍,接下来“他父亲”的“他”,所指即贾珍。从“名唤贾珍”起, 冷子兴也可以不改换人称指示视点,他可以说:
(8)[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 子,[此子]名唤贾珍,因贾敬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儿子袭了。
这样一来,前面“[此子]名唤贾珍”刚引出一个新话题,新视点、尚未展开叙述,就又 回到老视点“贾敬”那里,话语的衔接显得有些生硬。话题和人称指示视点的关系,是一个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2 说话者指称只与说话双方中一方有关系的第三者
这里也分两种情况:(1)第三者只与说话者有关系;(2)第三者只与听话者有关系。
3.2.1 说话者指称只与自己有关系的第三者
说话者在听话者面前指称只与自己有关系的第三者时,视点非常简单,一般从第一人称视 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如:
(9)智能儿[对周瑞家的]道:“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红楼梦》7 /111)
3.2.2 说话者指称只与听话者有关系的第三者
说话者在听话者面前指称只与听话者有关系的第三者时,视点也很简单。一般是从第二人 称视点出发,用符合听话者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如:
(10)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师父那秃歪刺往那里去了?”(《红楼梦》7/111)
3.3 说话者指称与自己和听话者双方具有相同关系的第三者
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与第三者的关系相同,说话者一般从第一人称(包括兼称)视点出 发,用符合自己和听话者与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如:
(11)尤氏[对丈夫贾珍]答道:“如今且说[咱们]媳妇这病,你到那里寻个好大夫来与 他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红楼梦》10/148)
说话者如果有意强调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或淡化自己与第三者的关系,也可以选择第二 人称视点,如:
(12)黛玉忙又叫住[贾宝玉],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薛宝钗]呢?”(《红 楼梦》9/136)(薛宝钗对于林黛玉和贾宝玉来说都是“姐姐”。)
本文一开始为了说明人称指示视点而举的例子,即妻子对丈夫说“你儿子”而不说“咱们 儿子”,与(12)同属一类情况。通过选择第二人称视点,说话者加大了自己和指称对象之间 的距离,表达了自己对指称对象的不满,同时通过点明听话者和指称对象的关系,强调了听 话者所负的教育指称对象的责任。
总结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发现,说话者对指称视点的选择取决于第三者与说话者和听话者双 方的亲疏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称为亲疏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如果第三者只和说话者有关系 ,说话者一般从第一人称视点来指称;如果第三者只和听话者有关系,说话者一般从第二人 称视点来指称;如果第三者与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有关系且关系相同,说话者一般从第一 人称(包括兼称)视点来指称,除非他想强调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如果第三者只和另一个 第三者有关系,说话者一般从第三人称视点来指称。根据同一原则我们还可以推断,在其他 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说话者一般选择与第三者关系更近一方的视点进行指称。亲疏原则应当 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语用原则。
3.4 说话者指称与自己和听话者双方具有不同关系的第三者
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与第三者都有关系但关系不同,则情况马上变得复杂起来。首先需要 区别关系的亲疏。一般来说,亲属关系比社会关系近,直系亲属关系比非直系亲属关系近, 血缘直系亲属关系比非血缘直系亲属关系近(夫妻关系例外(注:在中国传统社会,嫁出去的女儿被视为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就算丈夫家的人,与丈 夫 和丈夫家人的关系照理至少和与自己家人的关系一样亲近。))。根据关系的亲疏不同,可以 区分出三种情况:(1)说话者与第三者关系更近;(2)听话者与第三者关系更近;(3)说话者 和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一样近。关系亲疏不同,指称视点也不同;此外说话者还须考虑自 己和听话者的相对地位(包括辈分、年龄和阶级)、风俗传统、礼貌等因素。
3.4.1 说话者与第三者关系更近
当说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更近时,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说话者与听话者 地位相当;(2)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低;(3)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3.4.1.1 说话者与听话者地位相当
说话者如果与听话者地位相当,一般从第一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 称语来指称与自己关系更近的第三者。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亲疏原则,但已受到地位因素 的制约。
(13)薛蟠忙[对贾宝玉]道:“好兄弟,我原为求你快些出来,就忘了忌讳这句话,改日 你也哄我,说我的父亲就完了。”(《红楼梦》26/368)(薛蟠的父亲是贾宝玉的姨父。) 但说话者如果想强调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有时也会选择第二人称视点,例如前面(1) 里严监生向他的大舅子托孤时不说“我儿子”,而说“你外甥”。
3.4.1.2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低
说话者如果地位比听话者低,在听话者面前指称与自己关系更近的第三者时,一般也从第 一 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如:
(14)秦氏[对贾宝玉]笑道:“今儿巧,上回宝叔[贾宝玉]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秦钟 ],他今儿也在这里,想在书房里呢。”(《红楼梦》7/114)(秦钟是贾宝玉的表侄。)
对(14)可以有两种解释:(1)亲疏原则在这里仍起决定作用,但受到地位因素的制约;(2) 起决定作用的是地位因素,其结果碰巧与亲疏原则重合。我们采取第二种解释,因为这一解 释更简单,解释力更强。地位因素也可称为地位原则,即:在指称与自己和听话者都有关系 的第三者时,地位低的说话者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地位高的说话者选择第二人称视点。地位 原则似乎也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语用原则。
有时,地位低的说话者为了拉近听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关系,故意违反地位原则,用第二 人称视点指称实际上与自己关系更近的第三者,如:
(15)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果酒,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秦钟]倘或言 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红楼梦》7/116)(秦钟是秦氏的弟弟。比较(14) 里的“我那兄弟”。)
(16)这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对王熙凤]说道:“我今日带了你侄儿[板儿]来,也不为别 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 侄儿奔了你老来。”(《红楼梦》6/104)(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的曾祖父曾与王熙凤的 祖父连宗,认作他的侄子,板儿本人并不真是王熙凤的侄子。)
例(16)里的刘姥姥为了与王熙凤套近乎,不说“我外孙”而说“你侄儿”,后来周瑞家的 数落了她一顿,说她不会说话了。其实这刘姥姥很会说话,她的逻辑是“既然我把你侄儿带 了来,你作为婶子就有义务帮他和他老子娘一把。”她的说话策略成功了,王熙凤不仅没有 嫌 弃她,反而极大方地一次就给了她20两银子。假如刘姥姥像下面(17)那样换成第一人称视 点,恐怕难以产生同样的打动王熙凤的效果:
(17)这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我今日带了我外孙来,也不为别的,只因我女儿、 女婿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我外孙奔了你老 来。”
假如王熙凤听了(17)这段话,她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你外孙和你女儿、女婿跟我有什 么关系?”
3.4.1.3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说话者如果地位比听话者高,在听话者面前指称与自己关系更近的第三者时,一般从第二 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听话者与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亲疏原则在这里显然不起作用 ,起作用的是地位原则。
(18)[薛蟠]他母亲[对薛蟠]道:“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 们来。”(《红楼梦》4/66)(薛蟠的舅舅和姨娘分别是薛姨妈的弟弟王子腾和姐姐王夫人。 兄妹、姐妹关系比舅舅、姨娘和外甥的关系亲。)
(19)贾母忙哄他[贾宝玉]道:“你姑妈[林黛玉的母亲]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 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红楼梦》3/52)(贾宝玉的姑妈是贾母的女儿。母女关系比 姑侄关系亲。)
不过,说话者如果有意以平等的地位跟听话者说话,如(20),或想强调自己和第三者的关 系,如(21),也会违反地位原则,以第一人称视点指称第三者:
(20)宝玉因[对翠墨]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我]三妹妹[探春]去的……”( 《红楼梦》37/498)(贾宝玉的三妹妹是丫鬟翠墨的“三姑娘”。)
(21)[王夫人对袭人道]:“我何曾不知道管[我]儿子[贾宝玉],先时你珠大爷[王 夫人已故的大儿子贾珠]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我]儿子了?”(《红 楼梦》34/466)(贾珠是袭人的“珠大爷”,贾宝玉排行老二,是她的“宝二爷”。)
在(21)里,王夫人没有按照地位原则采用第二人称视点指称贾宝玉,也没有用不带人称指 示的“宝玉”,而是用了隐含第一人称代词的“儿子”,显然是为了强调自己和贾宝玉的之 间的母子关系。
3.4.1.4 说话者指称自己的配偶
夫妻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直系亲属关系,照理其亲近程度不亚于直系血缘亲属关系。说 话者在比自己地位高的听话者面前指称自己的配偶时,有时会选择隐含的第一人称视点,如 :
(22)贾琏[对贾母]陪笑道:“见老太太玩牌,不敢惊动,不过叫[我]媳妇[王熙凤] 出来问问。”(《红楼梦》47/492)(贾琏的媳妇是贾母的孙媳妇。)
但这种情况在《红楼梦》里比较少见。在《红楼梦》里夫妻(尤其是妻子)一般避免直呼配 偶的名字或用第一人称视点指称对方。说话者在与自己的配偶有关系的听话者面前指称自己 的配偶时倾向于采取第二人称视点。说话者的地位比听话者高的时候是这样,如:
(23)王夫人因[对林黛玉]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红楼梦》3/46)(林黛玉的舅 舅即王夫人的丈夫。)
说话者的地位比听话者低或彼此地位相当的时候,往往也是这样,如:
(24)他[周瑞家的]女儿笑道:“实对你老人家[周瑞家的]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 杯酒,和人分争……”(《红楼梦》7/1130)(“你女婿”指周瑞家的女儿的丈夫。)
(25)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婶娘[王熙凤]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 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红楼梦》11/158)(王熙凤的侄儿即秦氏的丈夫。)
还有一种指称方式是说话者通过身分名词(见吕叔湘、江蓝生1985:38)自指,从而得以避 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从限定语的实际所指来看,这种指称方式可以算第一人称视点;从形 式上看,它又可以归入第二人称视点,如:
(26)贾珍忙[对邢夫人、王夫人]笑道:“婶子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你们的 ]侄儿媳妇[贾珍的妻子尤氏]偏又病倒……”(《红楼梦》13/182)(邢夫人和王夫人的侄儿 即说话者贾珍自己。)
今天,地位高的说话者在与自己配偶有关系的听话者面前指称自己配偶时一般仍使用第二 人称视点,其他情况下,第二人称视点已很少见。
3.4.2 说话者指称与听话者关系更近的第三者
同样,当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更近时,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也有三种情况:(1)说话者 与听话者地位相当;(2)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低;(3)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3.4.2.1 说话者的地位与听话者的地位相当
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地位相当,照理说地位原则不起作用,说话者会根据亲疏原则选择第 二人称视点,如:
(27)贾琏[对妻子王熙凤]道:“问谁!问你哥哥。”(《红楼梦》101/1415)
然而《红楼梦》里更常见的情况是,说话者从第一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 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尤其是当第三者是听话者的父母时,如:
(28)[林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 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我]舅舅舅母去!”(《红楼梦》23/326)(林黛玉的舅舅、舅母是贾宝 玉的父母。)
(29)薛蟠拍着手笑了出来,[对贾宝玉]笑道:“要不说[我]姨夫叫你,你那里出来的 这么快!”(《红楼梦》26/367)(薛蟠的姨夫是宝玉的父亲。)
(30)宝玉也无法了,只好笑问[薛蟠]道:“你哄我也罢了,怎么说我父亲呢?我告诉[我] 姨娘去,评评这个理,可使得么?”(《红楼梦》26/367)(贾宝玉的姨娘是薛蟠的母亲。)
在(28)-(30)里,亲疏原则显然不起作用,同时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地位相当,地位原则也 用不上。说话者之所以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貌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任何超 越自己地位的言谈举止都是失礼行为。由于第二人称视点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说话时 通常选择的视点,说话者在和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说话时如选择第二人称视点,势必把自 己摆在高地位说话者的位置,容易有失礼嫌疑。在这种情况下,避免失礼的一个策略就是像 低地位说话者那样,选择第一人称视点。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这 一策略今天似乎不再常用。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如果地位跟听话者相当,根据亲疏原则选择 指 称视点不再有失礼嫌疑。
3.4.2.2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低
说话者如果地位比听话者低,在听话者面前指称与听话者关系更近的第三者时,一般从第 一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这里又是地位原则在起 决定作用。
(31)宝玉因问[薛姨妈]:“[我]哥哥不在家?”薛姨妈叹道:“他是没笼头的马,天天 忙不了,那里肯在家一日?”宝玉道:“[我]姐姐可大安了?”(《红楼梦》8/122)(贾宝玉 的“哥哥”和“姐姐”是薛姨妈的儿子和女儿。)
(32)袭人[对王夫人]道:“论理,我们二爷[贾宝玉]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红楼梦 》34/466)(袭人的“二爷”是王夫人的儿子。)
有时,说话者和听话者彼此比较熟悉,说起话来比较随便,地位低的说话者也会选择第二 人称视点指称与听话者平辈的第三者,如:
(33)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谁?往那个家去?”紫鹃道:“你妹妹[林黛玉]回苏 州家去。”(《红楼梦》57/801)(紫鹃通常称黛玉为“林姑娘”。)
3.4.2.3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说话者如果地位比听话者高,在听话者面前指称与听话者关系更近的第三者时,一般从第 二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听话者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如:
(34)贾母便[向贾政]冷笑道:“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红楼梦》33/458 )(贾政的儿子是贾母的孙子。)
(35)贾母又[对贾琏]道:“你起来,我饶了你,乖乖的替你媳妇[王熙凤]赔个不是, 拉了他家去,我就喜欢了。”(《红楼梦》44/612)(贾琏的媳妇是贾母的孙媳妇。)
和3.4.1.2小节里的情况一样,对上面这一现象也可以有两种解释:(1)亲疏原则在这里仍 起决定作用,但已受到地位因素的制约;(2)起决定作用的是地位原则,其结果和亲疏原则 巧合。我们仍采取第二种解释。
3.4.3 说话者指称与自己和听话者关系同等亲近的第三者
说话者和第三者听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不同但亲近程度相当,例如,说话者是第 三者的父母,听话者是第三者的子女;或说话者是第三者的姐妹,听话者是第三者的兄弟。 这 时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也有三种情况:(1)说话者与听话者地位相当;(2)说话者比听话 者地位低;(3)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3.4.3.1 说话者与听话者地位相当
说话者如果与听话者地位相当,似乎可以自由选择,想强调哪一种关系就选择相应的视点 ,如:
(36)湘云[对袭人]笑道:“我只当是[我]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我]宝姐姐给了你 。” (《红楼梦》32/443)(史湘云一贯以平等态度对待袭人。)
(37)史湘云[对贾宝玉]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 了你林妹妹[林黛玉],又不知怎么了。”(《红楼梦》32/443)
其实这也是亲疏原则在地位原则的制约下起作用,不过这时说话者衡量三方关系的亲疏不 是根据客观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
亲家之间也是如此。女子出嫁后便成为夫家的一员,同时与自己父母的血缘关系仍然存在 ,她与夫家和娘家的关系可以说同等亲近。婆婆在亲家面前指称自己的媳妇(即亲家的女儿) ,可以用第一人称视点,也可以用第二人称视点,全在于说话时的态度,表示亲近或强调婆 媳关系用第一人称视点,表示疏远或强调母女关系用第二人称视点,如:
(38)王夫人哭着和薛姨妈道:“我叹的是[我]媳妇[薛宝钗]的命苦。”(《红楼梦》12 0/1639)(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
(39)薛姨妈只得后退,[对金桂的母亲]说:“亲家太太且请瞧瞧你女孩儿[金桂]…… ”(《红楼梦》103/1438)(金桂是薛姨妈的儿媳妇。)
说话者可以利用亲疏原则的这种灵活性为自己服务。例如,岳父岳母与女婿的关系照理一 般 不如父母与儿子的关系近,然而说话者在亲家面前指称自己的女婿(即亲家的儿子)时,有时 却选择第一人称视点,仿佛说话者与自己女婿的关系比亲家与自己儿子的关系还要亲近,如 :
(40)[薛姨妈]要与他[金桂的母亲]讲理,他们也不听,只说:“你们商量着把[我] 女婿[薛蟠]弄在监里,永不见面。”(《红楼梦》103/1438)
3.4.3.2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低
这里又是地位原则在起决定作用。说话者如果比听话者地位低,一般从第一人称视点出发 ,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如:
(41)宝玉[对母亲王夫人]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红楼梦》28/388)(贾 宝玉的老子是王夫人的丈夫。)
3.4.3.3 说话者比听话者地位高
本文引言里所提伍铁平(1984:252)注意到的父母在子女面前指称子女的祖父母就属于这种 情况。这里起作用的也是地位原则。说话者如果比听话者地位高,一般选择第二人称视点指 称与自己和听话者关系同等亲近的第三者,如:
(42)贾母[对贾宝玉]道:“以后再私自出门,不先告诉我们,一定叫你老子打你!”(《 红楼梦》43/601)(贾宝玉的老子是贾母的儿子。)
4.人称指示视点和从儿称谓
我们在3.3里指出,亲疏原则是一条带普遍性的语用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说话者在指称与 自己或听话者有关系的第三者时,一般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视点。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一 原 则有时会失去作用,出现像本文第1节(2)里的“他姐夫”、第2节(5)里的“环哥儿他妈” 等使用第三人称视点的现象。
例(5)里的“环哥儿”指贾政和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儿子贾环,贾政称赵姨娘为“环哥儿他妈 ”,这是典型的从儿称谓。“从儿称谓”是伍铁平(1984)根据英文teknonymy拟出的译名。 这个词由希腊词根tekno(子女)+onymy(名称)构成,首次出现于英国人类学家E.B.Tylor188 8年11月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人类学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见OED tecno-条下 t ecnonymy),用以指称某些民族“根据子女的名字称其父母”这一风俗习惯。Tylor(1889:2 48-252)举例说,在印度的格西亚族人(Kasias)中间,若有人头胎生下个男孩,起名叫Bobon ,人们便称孩子的父亲为Pabobon,意思是“Bobon之父”。Tylor发现,从儿称父比从儿称 母普遍,且多发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新郎婚后入住新娘家庭,但新娘家庭起初在形式上并不 承认新郎为家庭的一员,他们回避与新郎说话,也避免提及新郎,直到新娘生下孩子并给孩 子取了名,新郎随孩子获得“某某之父”这一称呼,才被正式接纳为新娘家庭的一员。从广 义讲,汉语里的“孩子他爹(妈)”之类,虽然不象“环哥儿他妈”那样根据某一特定子女的 名字称其父母,也可算作一种从儿称谓。
伍铁平(1984)区分两种不同的从儿称谓,他把“环哥儿他妈”、“孩子他爹(妈)”之类称 为“分析式从儿称谓”;与之相对的是“综合式从儿称谓”,即说话者直接借用子女对某人 的称呼,例如媳妇借用自己子女对他们祖父、祖母的称呼,管公公、婆婆叫“爷爷”、“奶 奶”。从人称指示的角度来看,不管所“从”的什么人,只要他是听话者,说话者就是在采 用第二人称视点;如果所“从”之人既不是听话者也不是说话者,则说话者是在采用第三人 称视点。“综合式从儿称谓”也就是隐含的第三人称视点。
第三人称视点的从儿称谓如果用于叙称(即被指称者不是听话者)并且被指称者与说话者或 听话者没有关系时,本身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完全符合本文所说的亲疏原则。令Tylor等人 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在某些文化环境里从儿称谓还可用于对称(即被指称者是听 话者),而且在用于叙称时,称谓对象可以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有直接关系的人(例如丈夫或 妻子)。华夏文化的从儿称谓就是这样。
据冯汉骥(Feng 1936:65)考证,从儿称谓至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春秋公羊传》 记载,鲁哀公六年陈乞当着在朝诸大夫的面称自己的妻子为“常(陈乞之子)之母”。东汉经 学 家何休解释说,这是因为陈乞“难言其妻”;唐代(一说北魏)的徐彦进一步解释说,陈 乞难言其妻是因为“妻者己之私”(伍铁平1984:254)。吕叔湘、江蓝生(1985:40)认为, 夫妻之间使用这种指称方式“属于礼貌,不过这不是为了客气,而是为了显得庄重些”。伍 铁平认为,从儿称谓之所以在中国存在数千年之久,“大概是因为旧中国封建观念十分浓厚 ,夫妻之间不好意思直呼其名”(1984:254)。可是为什么“妻者己之私”就使得一个人“ 难言其妻”?妻子难言其夫(宋朝吕居仁所著《轩渠录》里记载有“窟赖儿娘[即说话者]传 语窟赖儿爷”的用法,伍铁平1984:254)又是什么原因?如果说夫妻之间使用从儿称谓是“ 为了显得庄重些”,那么如何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场合往往实际上并不庄重?另外,使夫妻 之间不好意思直呼其名的“旧中国封建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 语言学家进一步探讨。
5.地位原则的成因
本文所讨论的关系和地位这两条语用原则,前者的道理似乎不言自明,后者的成因却是个 迷。地位低的说话者为什么一般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地位高的说话者又为什么一般选择第二 人称视点?答案似乎要从儿童心理语言学那里去找。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心理学家Piaget(1926)对日内瓦一所幼儿园儿童的言语行为进 行调查,发现幼儿学说话时喜欢反复自言自语,并且惯常从自己的观点理解事物进行思维, 意识不到听话者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观点不同,Piaget把这一现象称作“自我中心言语”(e gocentric speech)。其实,任何正常的成人,特别是细心的母亲,都能意识到幼儿的这种 心理语言特点,并知道如何对待,他们在跟幼儿说话时会迁就幼儿的心理语言特点,对自己 的话语进行调整,使之接近于幼儿话,以便于幼儿理解,(注:不仅成人如此,有证据显示,已学会说话的儿童也如此。Gleason(1973)发现,8岁的儿 童在对4岁的儿童说话,就已经知道使用幼儿话的某些特征;Shatz and Gelman(1973)以及Sachs and Devin(1976)证明,连小到4-5岁的儿童(其中包括独生子女)也知道,1-2岁的幼儿
不同于大人或同龄儿童,这些4-5岁的儿童对1-2岁的幼儿说的话明显带有幼儿话的特征,不同于他们对大人和同龄儿童说的话。)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幼儿话”(b aby talk),有时又称“母亲语”(motherese,Elliot 1981:150)。这种话的主要特点是:难 词或抽象词少、语句短小、语法简单、重复多、语调夸张等。此外,成年人还知道在幼儿面 前指称人际关系时,应从幼儿的角度即第二人称视点出发,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在幼儿 面前指称自己时,通常不说“我”,而说“爸爸”、“妈妈”。(Wills 1977:277-278)据Ja kobson(1960)和Ferguson(1977)的研究,母亲语这种现象在很多语种中都存在。
地位原则的成因可以通过“自我中心言语”和“母亲语”这两个现象得到解释。由于幼儿 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问题,第一人称视点是他们指称他人的自然视点,同时跟他们进行言 语 交流的又主要是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年龄大往往意味着地位高,这样在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说话时选择第一人称视点指称第三者自然也就成了习惯,这一指称习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从幼年一直带入成年。另一方面,父母不仅在跟幼小的孩子说话时采用第二人称视点指称 第三者,孩子长大后,他们依然保留这一指称习惯,并将之推广至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言 谈。久而久之,这两种指称习惯,成为全社会通行的语用规范或原则,并且染上社会语言色 彩。
人们或许会问,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抛弃自己的自我中心言语,父母也会逐渐停 止 使用幼儿话或母亲语,为什么他们的指称习惯不改变?答案可能是:(1)指称习惯受到说话双 方关系的制约,儿童年龄增长,父母的年龄也在增长,父母永远是父母,儿女永远是儿女, 彼此的关系始终不变;(2)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在跟别人言谈时并不总是处于 低地位,他们会逐渐习得成人对儿童以及其他地位低的人说话的指称习惯,在习得这一指称 习惯后,他们实际上已经部分地改变了自己幼年的指称习惯,不再总以第一人称视点指称所 有的第三者。
6.结论
总结说话者在上面四种不同人际关系条件下对第三者的指称,我们发现:
(1)如果第三者与说话双方没有关系,或仅与说话双方中的一方有关系,或与说话双方都有 关系并且关系相同,说话者遵循亲疏原则。
(2)在其他情况下,如果说话双方地位相当,说话者一般仍遵循亲疏原则;如果说话双方地 位不同,说话者一般遵循地位原则。
(3)这些原则的应用受到传统风俗、礼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说话者常常有意违反这些原则 ,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态度,达到操纵人际关系的目的。
除了以上讨论的原则和因素外,说话者在选择人称指示视点时还要考虑话语的照应因素。 例如在前面列举过的(16)里,刘姥姥在王熙凤面前指称她外孙板儿用的是第二人称视点, 可是指称板儿的爹娘用的却是第三人称视点:
(16)这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对王熙凤]说道:“我今日带了你侄儿[板儿]来,也不 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 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红楼梦》6/104)
单论板儿的爹娘与刘姥姥或王熙凤的关系,他们似乎比板儿更值得刘姥姥用第一或第二人 称视点来指称,可是考虑到话语的前后照应,第三人称视点显然更合适。说话者对照应因素 的考虑也应构成一条语用原则,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通讯地址:100089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本文初稿主要由陈辉执笔,第二、第三稿由陈国华执笔。第二稿曾在外研社语言文化沙龙 上宣读,与会者及顾曰国曾对第二稿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标签:红楼梦论文; 第三者论文; 王夫人论文; 第二人称论文; 指示代词论文; 贾宝玉论文; 王熙凤论文; 第三人称论文; 贾敬论文; 曹雪芹论文; 第一人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