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直接投资论文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理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为全面了解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1)垄断优势理论;(2)产品周期理论及日本小岛清理论;(3)市场内部化理论;(4)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综合理论。

二战后,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带动了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对外直接投资。从经济理论上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式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随后,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其它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国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研究。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优势,是美国能够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垄断优势包括:1.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2.对某些稀缺原材料来源的垄断;3.享有生产、财务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4.市场营销优势,拥有多国性的营销网络;5.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这些垄断优势,有效地与当地企业竞争,或与当地企业合谋,共同赚取利润。

海默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构成。他发现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程度高、技术先进、产品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海默还进一步解释美国企业不选择商品出口和许可证交易方式来利用其垄断优势,而选择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

1.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因此企业必须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维持并扩大市场;

2.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的控制及技术运用的保密,并能获取技术资产的全部优势;

海默的理论得到了他的导师金德伯格的支持。金德伯格也系统阐述了垄断优势理论。因此,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们的理论分析称为“海默——金德伯格传统”。

海默——金德伯格的垄断优势理论奠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较好地解释了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但是,60年代以后日本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都并不具备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优势,它们直接投资规模不大,投资的领域也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垄断优势理论显然难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可以说海默垄断优势理论是以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经验分析与描述的,缺乏抽象的分析,其结论缺乏普遍意义。

二、产品周期理论

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 ·维农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解释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及区位选择。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进行,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出口方式得到满足。维农认为,企业产品创新的方面受市场条件的影响。比如美国的劳动力缺乏,资本供给相对充裕,资源丰富,这些特点决定了美国市场需要节省劳动力的产品。因此美国企业产品创新的方面主要是高级消费品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新产品创新一般在国内进行,它需要从市场上不断得到信息反馈,以改进其性能。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产品式样稳定并逐步标准化,同时仿制品纷纷出现,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必须重视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企业更日益重视国外市场。因此,从价格、技术可能、市场扩大三方面考虑,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地区是那些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与投资国相似的地方。

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式样等都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产品竞争基础是成本与价格。为了降低成本,将产品转移到工资低的劳动密集地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维农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对外部条件依赖较小,产品需求弹性大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这些产品再返销本国或销往其它国家。

维农的理论解释了战后美国企业在西欧大量投资的动机。在维农看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产品出口方式的替代,是企业由于技术垄断地位被削弱,国内外竞争条件变化时采取的防御性行为。维农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及垄断优势视为伴随产品周期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分析了技术优势变化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为跨国公司理论分析增添了动态和时间因素。但是产品周期理论在分析方法上也有缺陷。按该理论的观点,企业一般分别地考虑以下三种决策:1.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的投资决策;2.怎样开拓国际市场;3.如何到国外直接投资与国外企业竞争。而经验事实说明,跨国企业往往同时整体地考虑以上三项决策。另外,随着世界市场全球化过程的加速,发达国家之间对产品需求和偏好差别在缩小。产品创新已不再总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产生,被发达国家市场淘汰的产品也不一定会在发展中国家畅销。维农在后期修正了他的产品周期学说。在修正后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重点阐述了跨国公司的寡头垄断行为,与克尼克波克的理论相呼应。

三、克尼克波克的寡头垄断行为学说

1973年克尼克波克出版了《垄断性反应与跨国公司》一书。他分析了187家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在一些寡头垄断性工业中, 外国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竞争者之间相互的行为约束和反应。

克尼克波克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性市场(一般竞争者数目超过20个),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操纵市场价格。每个生产者最好策略就是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来生产。因此,某一生产者的投资行为,对其它生产者的投资行为直接影响较小。在高度垄断市场(一般竞争数目不超过4 个),二、三家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这种局势下,这几家公司相互之间倾向于合谋而不是竞争,合谋共同瓜分市场而不至于因竞争过分激烈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在一个不完全竞争性市场,各竞争者之间战略性行为会互相制衡或产生激烈的反应。

跨国公司之间战略性相互约束和反应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已愈来愈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随着市场全球化以及新兴的日本跨国公司与欧美跨国公司重新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对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研究势必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研究的热点。

四、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期间,研究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小岛清教授认为: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资本转移,而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的综合转移。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聚集在贸易导向投资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成“顺贸易导向型”和“逆贸易导向型”投资两种。顺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国把相对比较劣势的产品转移到被投资国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中,从而带来贸易的扩大和经济福利的增加。与此相反,逆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国把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到被投资国比较劣势的产业中,从而获得垄断利润。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有顺贸易导向型的特点;欧美对外直接投资则有逆贸易导向型的特点。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促进直接投资双方比较优势的发展,从而扩大两国的贸易,贸易和投资是互补关系,而不象海默、维农等人分析的那样,贸易和投资是替代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导向投资的理论提出是在70年代。1970年前后,日本恰好迎来了以亚洲各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为中心的第一个对外投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重点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确实是顺贸易导向型的。但是,经过70年代的石油冲击,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中心,以尖端技术为基础,与美国型直接投资有“趋同”的趋势。因此,小岛清教授的理论只能反映日本在战后某个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市场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前解释直接投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其代表人物英国雷丁大学巴克利和卡森在1976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市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什么不利用现存的世界市场,实现各国企业之间的国际分工,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内部化市场,通过企业内部贸易来协调公司的国际分工。因此,内部化理论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

所谓市场内部化是指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造成了中间产品不确定(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知识),为提高中间产品交易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的组织手段——行政结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理论基础实际上是罗纳德·科斯教授的产权经济学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曾经指出:由于市场失效等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借用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依据可归纳为三点:1.企业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统一经营管理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超出国界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内部化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实行“内部化”的动机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交易成本。当公司在使用外部市场进行某些类型的交易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果交易在公司内部组织和开展、让买方和卖方同属一个行政组织,即可减少买卖双方欺骗的动机,减少交易成本。

2.防止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的消极影响。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例如,关税配额、资本汇出限制、汇率政策和政府干预等。由于存在这些“不完全”,交易中无法保证公司获益。另外,国际企业中大量中间产品的流动,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半成品流动,既缺乏市场定价,又可能泄露技术秘密,如果让买卖同属于一个行政组织,中间产品交易会提高效率,这样在公司内部存在创造内部市场的强烈动机。

3.运用转让定价手段。转让定价,是指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市场交易时的定价。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达到多方面的目的:(1)调整公司利润, 并使公司整体利润最大;(2)转移资金,减少和避免各种风险;(3)通过转让定价避税。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海默与维农等人从垄断市场结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扩张的动机和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和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在内部化理论中,跨国公司是企业国际分工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而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雷丁大学国际投资与国际企业教授邓宁提出的。邓宁抽象出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1.所有权优势;2.区位优势;3.市场内部化优势。它综合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存在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现象,按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评述:邓宁的理论精辟地揭示了现代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综合了在此之前提出的所有有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将生产要素禀赋论、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宁指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日益合流为起点,主张用统一的国际经济活动实证分析方法,来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建立国际生产的统一综合理论。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格局形成的基础,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将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1.企业所有权优势。企业拥有高于其它国家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采取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这类资产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内部化优势。使用内部化优势的动机是避免世界资源配置的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并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邓宁指出,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是不够的,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必须具有将这些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以防止其丧失外部市场的危险。

3.区位优势。企业利用东道国要素投入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为有利。因此,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用简单公式来概括,即: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在具备这三类优势时,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邓宁还利用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来说明跨国公司在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根据,企业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国外经济活动的先决条件。若企业对其技术优势等实行内部化有利可得,同时国外区位优势有较大吸引力时,企业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若国外区位优势吸引力不大时,企业将选择出口方式。当企业不须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同时国外区位优势因素又无吸引力时,企业将选择许可证安排方式。

总之,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又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邓宁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贡献在于综合地吸收了其它理论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从中归纳出三组变量,并利用这些变量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所应具有的各种条件,比较系统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其动态变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仅讨论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还力图对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即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贸易作出统一的解释。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七、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企业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在《幸福》杂志上发表《为什么一些国家获胜》一文(1990年3月)。 他在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有激烈竞争。国内的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向海外发展直接投资,同时又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创造了条件。

波特竞争模式由四部分组成:因素状况,需求状况,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的支持性产业。而且这四个因素彼此增强,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波特认为现代工业史的经历不是利用富足,而是创造富足;不是享受优势,而且克服劣势。在尖端产业取得了最广泛成功的日本,不仅有四个部分竞争优势而且彼此增强。在波特研究日本的几乎所有产业中,发现取得国际性成功的每一项产业,国内竞争都是激烈的。而且在国内市场趋于成熟、饱和之后,出口、投资才会增加。在日本不属强项的产业中,如建筑、食品、农业、造纸等几乎不存在国内竞争,这些产业在国际上也没有竞争优势。这种实证分析验证了波特理论的科学性。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认为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激烈的国内竞争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的竞争优势确保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

标签:;  ;  ;  ;  ;  ;  ;  ;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