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_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_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的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以来,香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香港产业结构也在世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下,由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重心结构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心结构,进而形成多元化服务型结构。今后,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下,香港只有不断强化对各产业的技术渗透,才能确保香港产业结构演进方向的正确性和其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香港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与结构转型

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香港产业结构在产业大发展的支撑下发生了第一次重大转变,从以贸易及金融为主导的依附型第三产业重心结构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自主型第二产业重心结构。

1.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的基础

(1)战后初期自由港和转口贸易的恢复。香港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对外贸易几乎全部停顿,与贸易有关的运输、造船等服务业、工业也告萎缩。战后,英国重新统治香港并恢复其自由港地位与自由经济政策,努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战后到1951年,香港对内地贸易额年递增60%以上,转口贸易年增长24%以上,经济年增长率35%。至此,香港的经济、自由港地位、自由经济政策基本得到全面的恢复。这一时期产业类型与结构同战前基本相同,呈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服务型状态,工业略有起色,金融业亦限于零售业务。与此相适应,就业仍以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为主。(2)资本和市场状况的演变。战后初期,上海、东南亚等有大量的资本家和纺织厂来港,给香港注入了大量资金、技术设备和熟练工人。据估计,以商品、有价证券等形式流入香港的资金,大陆约5亿美元,东南亚约100亿港元。市场方面,尽管香港本身市场狭小,蛤正值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此外,作为自由港,一百多年来发展转口贸易所形成的贸易网络、贸易经验、基础设施和积累的种种条件,从另一方面弥补了原先香港工业基础薄弱、自身市场狭小、土地和资金缺乏等先天缺陷,为发展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奠定了初步的资金、技术设备、市场等方面的基础。

2.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背景

(1)“禁运”对转口贸易的打击。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于1951年实行对华“禁运”。首当其冲的是香港的转口贸易。1950年到1959年,香港转口贸易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88.7%下降到30.4%。受此打击,金融、航运等均不景气,工商企业纷纷倒闭,香港经济陷入一片危机之中。(2)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由于技术进步,西方国家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型工业,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些轻纺方面的“空缺”行业。(3)香港自身的经济条件。香港自身条件限制了农业等一产业的发展,工商业的不景气影响了金融业,实业阶层大都是原从事纺织、印染的资本家,有从事纺织业的经验与技术基础,此外还有英联邦的特惠制、香港的自由经济政策、贸易网络等有利因素。这些条件从不同的侧面,促使香港在战后遭受贸易封锁后,从印染、纺织业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并逐步扩展到成衣、金属制品、塑胶玩具等。1959年,港产品出口货值第一次超过转口货值9.95亿港元,标志着香港已成功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3.产业发展和结构转换的内容

总的说来,香港50年代到7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香港1950年的本地生产总值构成中,三次产业的百分比重分别为3.6、16.8、45.5(其他部分34.1%未算入)第一产业比重低微,第三产业以28.7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在第三产业中,贸易及金融业占65.2%,成为主导产业。显然,50十年代初期,香港产业结构是一个以贸易及金融为主导产业的服务型第三产业重心结构,1970年的本地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百分比重分别为7.3、36.1、29.1(其它部分32.5未算入)。第一产业仍然不足以对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则以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占有明显优势。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其中的85.5%,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显然,70年代的香港产业结构,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重心结构。可见,香港产业结构由50年代以贸易及金融业为主导的依附型第三产业重心结构,转向了70年代以制造业为主导的自主型第二产业重心结构。劳动力就业分布显示了与生产总值结构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转换。

4.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以高速度工业化为动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香港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和结构的转变,使制造业成长为主导产业,并带动了港产品出口、航运、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香港从50年代至70年代平均9.2—10.0%的高速增长,即使在7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保持不衰。(2)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产业的新发展和结构的转换,使制造业代替了贸易、金融而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香港多次遭受危机之后,首先脱离危机,摆脱萧条而进入复苏的总是制造业。制造业在保持香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制造业的发展为香港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6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雇员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一直都在30%以上,其中1971年高达47.7%,制造业对于香港充分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弥补贸易逆差,维持收支平衡。香港加工贸易型制造业的发展。港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市场,使香港的贸易差额率由1961年的51.9%下降到1979年的13.0%。制造业的发展与维持收支平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香港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大发展和结构转型

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产业发展与结构状况发生了第二次重大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心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结构。

1.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的基础

(1)多元化的端倪。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迹象。制造业在产值绝对发展的同时,比重由1970年的30.9%下降为1980年的23.8%,相对萎缩。同时,批零出入口、酒店、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百分比重分别上升为20.4、22.8、7.6,并产生了楼宇业及服务等新兴产业,百分比重达9.6。生产总值的行业构成呈多元化、均等化状态,产业结构显露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制造业的内部变化。70年代以后,以纺织、成衣为先导的香港制造业,又成长起电子、塑胶玩具、钟表等新兴工业部门,生产规模也有新的增长。塑胶电子玩具占全球出口之冠,使制造业呈现扩张状态,形成了对劳动力的争夺和高工资的压力。据港府统计处测算,70、80年代,制造业平均各义日薪指数上涨214点,削弱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背景

(1)中国的改革开放。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香港的制造业大举北移,寻找低成本,也吸引了港商在地产、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娱乐等等三产业的投资。同时,特别是打破了香港转口贸易多年来的低沉局面,转口重新超过港产品出口,促进了贸易的巨大发展。另外,大陆巨大的融资需求,在香港转化为现实的融资活动,使香港的金融业更加繁荣。制造业的北移,贸易、金融、地产等的发展,也带动了对旅游、咨询、法律等服务业的需求,使整个服务业部门在香港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加速了香港经济的多元化。(2)国际竞争形势。香港在80年代以来面临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下降、进口市场的配额限制及全球生产能力的增加,“三小龙”在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方面国际竞争加剧等情况,迫使其不得不加快产业多元化的进程。(3)香港产业结构自身转型的需要。产业结构演进有其自身规律。香港产业结构源于50至7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在生命周期中向成熟后阶段演变,发展动力减弱;另一方面,香港已积累起比较充足的资金、技术、人力经验,可以,也需要用于新产业的发展。

3.产业发展和结构转变的内容

香港产业的多元化,是80年代以来各产业间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导致的制造业绝对发展而比重相对降低,贸易、金融、通讯、航运等第三产业绝对发展而比重相对上升的结果。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生产总值的产业份额公布(1980—1990)”的统计及对其的分析:(1)1980年的本地生产总值构成中,制造业占20%,金融地产业占22.8%、批零出入口酒店业占20.4%。虽然制造业仍以近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居各产业份额之首,但已很难说是以哪一种具体的产业为主导。多元化的轮廓已经形成。(2)从1980年到1990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份额下降了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份额上升了7.9个百分点,且到1990年第三产业总共以60.7%的份额使产业结构呈服务型状态。(3)在1980年和1990年两个时点上,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前五大产业的份额比重由89.1%下降到83.1%,主导产业的优势弱化,集中度下降,其它产业的跟进发展迅速。五大产业间的平均差距(前后产业的份额差相加的平均)由3.84缩小到2.54,产业间的发展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份额差距由大到小,主次结构由清楚到模糊,排名前五位的产业几乎都成了主导产业,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主导产业群,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已实现。(4)在两个不同的时点上,制造业份额由23.8%下降到16.7%,而产值却由305.49亿增长到888.25亿元,是绝对发展基础上的份额相对下降。

4.产业发展与结构多元化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从转变内容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多元化趋势是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诸多第三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一是把香港经济的发展置于制造业、金融业、贸易、旅游、地产等五大支柱产业之上,基础进一步稳固;二是金融、贸易、航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香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便于香港充分利用世界经济资源、发展自身经济;三是维持了香港国际收支平衡,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无形贸易的巨大盈余弥补了长期以来有形贸易的逆差,维持了港元的稳定和收支平衡,且使香港在90年代成为世界性资本输出区;五是第三产业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对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为制造业的发展,从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香港未来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定位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香港产业结构作为世界产业结构上的一个“网点”也只有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对各产业的渗透,才能符合规律,切合潮流,确保其正确的演进方面。

1.香港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高度化

(1)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高度化的含义。香港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的高度化,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核心,通过对香港各产业的技术渗透,增加产业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实现制造业的重新工业化,金融、贸易、航运、通讯、商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信息化”,使香港新兴工业化经济迈向名符其实的发达经济。

(2)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依据港府统计处对多元化结构所作的“香港生产总值的产业份额公布(1980—1990)”的统计,通过各产业的份额及变化分析它们在多元化结构中的地位及性质,以进一步确定未来发展和结构高度化基础的产业状况。

主导产业。从1980年和1990年两个时点上看,占本地生产总值50%以上的行业是三大相同的行业。1990年依次排名是:批发零售出入口酒店业占24.0%,金融地产商业服务业占20.6%,制造业占16.7%;而从所占份额的变动趋势看,80年代中期以来,除渔农业、矿业采石及制造业外,其他7个行业均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2.7个百分点,超过平均增幅的只有批零出入口酒店业,增幅为9个百分点,金融地产商业服务业增幅4.7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最快,两者的产值份额共计44.6%,主导产业的特征突出。

发展产业。运输仓储通讯业的份额变动排在社区社会服务业之后,位居第四,增幅1.8点,接近平均增长速度,到1990年占生产总值的9.3%。随着贸易、金融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香港经济总体发展,运输仓储通讯的跟进发展是必然的,因而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产业。

成长产业。建造业增幅1个百分点,且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大,1990年仅5.8%,但根据香港的地理面积,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理论,建造业是有潜力的成长产业。

成熟产业。制造业在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急剧下降,到1990年,仅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6.7%,落后于主导产业近8个百分点,从1980年以来,份额下降了7.1个百分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制造业的绝对值虽然也还在增长,但发展速度远不如贸易,金融等主导产业,成熟产业的特征比较明显。

衰退产业。渔农、采石业在香港城市化产业结构中,从不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产值份额仅占0.3%,定位于衰退产业是确切无疑的。

辅助产业。社区社会个人服务业,电力煤气食水产业属城市发展的配套产业。虽然其发展速度和份额都不低,但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跟进结果,并不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因素,因此属于辅助产业。

从各产业在多元化结构中的性质与地位看,香港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的高度化,就在于进一步巩固贸易金融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运输通讯、建造业等发展、成长产业的潜力,重新振兴制造业成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使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制造业坚实基础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2.未来产业发展和高度化的结构

从高度化的含义可知,香港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高度化的根本是高新技术,目标是使香港由新兴工业经济迈向发达经济,即“后工业社会型”经济。显然这是一种服务型产业结构。根据产业结构型理论和发达经济产业结构实践。一般而言,服务型产业结构中三项产业比重的大致范围是:第一产业10%左右,第二产业15—20%左右,第三产业60—75%左右。而香港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这样的结构比重,目前甚至高于这个比重,制造业份额下降至15%以下,从而使制造业不足以成为支撑多元化服务经济的基础。因此就结构总体而言,在高度化进程中,提高制造业比重是一个重要环节,使香港未来产业结构的份额大致维持在:第一产业1%左右,第二产业15—20%,第三产业65—80%。

3.未来发展和结构高度化进程中的产业

(1)香港未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心产业。通过“高度化基础”中各产业份额及变化的分析,可以对多元化结构中各产业的性质与地位进行定位。根据产业发展理论,从香港迈向发达经济这一目标出发,“基础”中成长产业以上各业,即批零出入口、金融地产、运输通讯、建造业都将成为高度化结构中的中心产业,而从高度化结构要求有稳固的基础和核心而言,振兴制造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也必然是题中之意。

(2)其它产业。旅游、社区社会服务等产业。虽然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都是附属于香港国际性大都会的。在高度化的结构中,它们占有一定份额,却不具有重要地位,只能是按照本身行业演变的规律,伴随着其它产业的发展而跟进发展。

标签:;  ;  ;  ;  ;  ;  ;  ;  ;  ;  ;  

香港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_转口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