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交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成果论文,探究性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儿童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成果的交流是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儿童探究成果的交流,将影响到儿童的探究性学习是否能有效地继续进行,以及影响到儿童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试从具体的教育案例出发,来分析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交流活动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形式等问题。
一、成果交流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
儿童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以往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两者在儿童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注重儿童对于问题、知识的探究过程,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于儿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是由于这一根本的不同,使得在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成果交流活动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具有其特有的价值。
1.成果交流活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
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为儿童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包括阶段性的及最终的成果)提供交流的机会。而在整个交流活动中,儿童不仅仅只是在交流,而是在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儿童实践着如何解释自己的观点、如何使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儿童实践着如何理解他人的观点、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并且,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各种实践性的学习(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等)。
2.成果交流活动也是实施评价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探究性课程中,对儿童的学习评价追求过程性、参与性和指导性。成果交流活动有利于儿童进行相互评价和鉴赏、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并且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3.成果交流活动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探究性课程所追求的课程目标有了实现的机会。探究型课程在目标上追求开放性,其课程目标不仅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出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交流活动价值追求,不同于一般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活动,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或运用;而探究性课程中学习交流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各种知识的明了、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在于儿童对问题的探究、在于儿童对自我的肯定、在于学会科学表达、在于对自己和对他人成果的鉴赏,从中获得喜悦(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即为一种“高峰体验”)。
4.成果交流活动将有助于激励儿童继续探究新的问题
儿童探究的成果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展示、解释自己的成果时,儿童的自我得到充分体现,从中获得一定的“高峰体验”;同时儿童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需要也得到满足,这种“高峰体验”和需要的满足将激励儿童继续进行新的探究活动。这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活动应考虑的因素
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活动时,为了有效地组织这个学习环节,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成果交流的时间
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时间因素,当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后,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学习探究成果或最终成果,此时,教师应及时地组织相应的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儿童的探究学习提供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帮助儿童相互寻找问题,以便使儿童的探究活动继续进行。
2.成果及其交流的形式
一般来说,儿童探究学习的成果形式主要有图片、数据、书面结论、所收集的相关资料、设计的作品等等,儿童在成果的交流活动中,往往借助于自己的这些材料来进行交流活动(见案例一)。此外,儿童探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取决于成果的交流形式,教师应根据儿童的探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及他们所完成的成果内容,来确定相应的、适宜的成果交流形式,或成果的书面展览,或成果报告会,或比赛、竞赛,或印刷和发表,等等。
3.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
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责是不同的。在书面成果的展览中,教师的角色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和制作的指导者,儿童自己对所要布置的成果进行选择,自己设计和完成展板的布置。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提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最终的决定和制作似乎都应该由儿童自己完成。在成果报告会上,教师的角色则是讨论问题的引导者、错误概念的纠正者。也可以在探究活动的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在以竞赛、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则是竞赛过程的组织者。
三、成果交流的主要方式
1.书面成果的展览
这种方式一般是将儿童所获得的所有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图表、收集的图片、数据等通过布置展板来呈现,展板可以放在教室中,也可以布置在学校的公共场所,以便使儿童的探究活动有更广泛的交流面。通过这种方式来交流,可以扩大成果的交流面,交流活动也不占用课时,比较简便、易行,但其不足在于,儿童无法开展讨论和争论、无法发现和产生新的可以探究的问题,不利于儿童科学表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比较适宜于全校性的、或全年级的探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
2.成果报告会
若一个班级的儿童围绕某个主题分成若干小课题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各课题小组探究同一主题;二是各课题小组探究这个主题中的某一个小问题,通过各课题小组的探究,来完成整个主题探究的学习),我们可以运用“成果报告会”的方式在班级中开展各课题小组的交流。各课题小组一方面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对其他小组的成果提出质疑和问题,开展讨论。例如案例一:“农村家庭绿化”,就是全班同学围绕“农村家庭绿化”这一共同的主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探究有关农村家庭绿化中的一个方面问题,或家庭绿化的种类、或家庭绿化的好处等等。在案例中所呈现的即是其成果的交流活动。
小学探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活动案例一:
农村家庭绿化
××小学是地处浦东郊区农村的一所小学。这个小学的5年级的×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区环境,选择了关于“浦东农村家庭绿化情况”的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分若干课题小组展开,每个小组的成员是自由组合的,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各自的小组负责人。各小组经过讨论,确定了各自的调查内容,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各小组的讨论,并协调各课题小组的调查内容(主要是避免调查内容的过于重叠)。经过三个星期的调查和研究,全班同学进行了集体交流活动,各课题小组汇报了各自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
交流活动由教师主持,教师介绍了三周来各课题小组的调查情况,提出了这次活动的要求:
1.各课题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开展调查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做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困难?
2.通过调查,你们获得了哪些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说明了什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和看法?接下来,全班每一个课题小组根据各自的具体探究主题,汇报各自的探究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各种依据材料。
第一课题小组,他们所探究的主题是农村家庭绿化的种类,该课题小组共有10位同学,他们选派了一位代表来汇报(在课题交流过程中,课题小组的汇报可以由课题负责人来承担,也可以由课题小组的成员来担任,来汇报的人数可以根据汇报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另一位同学则把小组成员所记录的卡片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出来(若没有此设备,可以请同学把记录的内容简单地写在黑板上)并加以小结。
在此之后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疑问,第一课题小组的××成员看了看手中的记录纸和汇总数据,作出解答。此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用数学课上所学到的统计表格来表现(第一课题小组的同学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此后的后续活动中,用条形图来表现这些数据)。
第二课题小组所确定的调查内容是关于农村家庭绿化的好处,他们选派了××同学来汇报,他们列举了在××村所听到的具体事例。某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他们只通过一、二个例子不能说明家庭绿化就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不能证明树木能清洁空气。
大家开始围绕什么植物能清洁空气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显然,它与家庭绿化这个主题有些偏离,教师等了几分钟,发现学生还无法回到“家庭绿化的好处”这个问题上,就打断了学生的争论,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到此次交流的主题上。
第三课题小组的同学一人拿着磁带和录音机,一个人拿着讲稿,他们通过放采访录音来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这个小组还根据自己的采访进行了总结。
第四小组的成员出示了他们所调查的内容和结果,他们调查的是家庭绿化的经费问题,用柱型图来表示。
同学D提出反对意见,于是大家开始对蔬菜和树木的清洁空气的作用展开了争论,有些同学赞成G同学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赞成同学D的意见。
在各小组都汇报了各自的调查情况后,教师进行了小结性发言。
此时,这个交流活动告一段落,教师在总结的同时,引出了后续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上述这个案例说明了教师在组织儿童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儿童通过成果的汇报会来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为了说明各自的观点,儿童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成果,或图片、或录像、或采访录音、或照片等等。这种交流形式比较适合于以课题小组的方式来展开的探究学习,社会性的调查和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都可以运用此方式来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儿童科学表述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有一个很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儿童的科学表述能力。这种表述能力只有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培养。成果报告会的这种交流形式则为儿童的这种实践提供了机会。儿童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既要把自己的探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使其他儿童明白和信服;又要理解其他儿童所提出的观点,并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将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会如何清楚和科学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他人的观点等等。
二是有利于儿童在争论和讨论中发现和产生新的可以展开探究的问题。在上述的这个案例中,儿童所围绕哪些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所展开的争论、以及蔬菜是否具有绿化功能等等都可以成为儿童继续探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在儿童的争论和讨论中出现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这种交流形式对于教师来说较难把握。原因在于教师无法完全知晓儿童可能将提哪些问题,因此,无法事先设计好问题的指导,而需要在儿童的不断的争论与讨论中,及时发现其中所存在问题、灵活地加以指导,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儿童会不断地出现各种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会离开大家所探讨的问题,因此也需要教师很好地加以引导,使儿童将思维的焦点集中于所要探究的主题上,否则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或丢失好的可探究的问题。
3.竞赛形式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成果可以通过竞赛和比赛的形式来展开,通过比赛和竞赛,检验儿童探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教师组织儿童开展较为独立的探究活动(主要以个体形式),利用集体活动时间开展竞赛性的成果交流。可以是一个班,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同学来观看和参与竞赛的评比。
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活动案例二:
高空投“蛋”
一天,×××小学的自然老师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难题”——高空投“蛋”。起初孩子们以为老师写错了字,纷纷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字了,高空投蛋应该是炸弹的弹。”经教师解释,大家明白了,原来老师是要大家设计一个方案,如何使鸡蛋从高处落下,而不碎。大家对此问题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那是做不到的,鸡蛋从高处落下,肯定会碎。另一种意见是可能不会碎,但怎样鸡蛋会不碎,则没有方法。于是,全班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学习活动,探究学习过程主要是以儿童个体独立完成,大家分头去设计自己的方案、尝试和改进方案,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几个人,都由儿童自己决定和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教师组织了一场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来交流儿童各自的探究成果。
一、由同学推选出竞赛的评委(5~7人),评委商量竞赛规则,即以什么标准来评判。经评委商量,大家规定:每个参赛者自己将所设计、制作的作品——“护蛋器”从规定的高度上往下投,以生鸡蛋不碎为好。
二、组织投“蛋”。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和作品。
在热烈和紧张的比赛中,儿童的探究成果得到展示和交流。
在上述这个案例中,儿童的探究学习的成果以方案和作品的形式呈现,并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交流,有助于强化儿童对问题的探究欲和参加交流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一般运用于成果形式是作品的交流活动中。并且往往在探究活动的最终交流阶段采用,在此之后,就这个问题的探究活动将告一段落(成果报告会则不同,它可以在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于阶段性的交流中,并可以产生将继续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这种方式的交流活动时,应注意儿童对竞赛规则的制定和明确,注意竞赛过程可以由儿童自己来组织。
不论教师组织哪一种形式的成果交流活动,都必须考虑:
1.在交流活动中,应尽量让每个想发表成果和看法的儿童有交流的机会,为儿童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或空间。
2.恰当地完成教师的职责,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
3.在成果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应要求儿童对于某个问题持同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