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是最能全面、完整、详细地体现中国古建筑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它的诞生和发展紧扣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审美的各个主题,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笔者从中国园林简介、发展历程、建筑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详细地叙述了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的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和中国山水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园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而富有诗情画意,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中国园林早在周朝周文王时就有了建宫筑苑的历史记载。到明代中叶,古典园林艺术已经成熟,形成了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淡雅、明秀的格调。中国独特的园林环境反映了士大夫、名流雅士忧谗畏讥、归隐田园的忧心忡忡和回归自然、耽乐山水的闲情逸致。同时,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中国的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
实际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诞生是具有其历史背景的,她和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诗词及中国的传统艺术等同出一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佛、道、儒为主的传统文化引导下产生的。古人在遨游名山大川中领略大自然的薰陶,把在自然中生活中的感受,体现在文字中则成为诗词;体现在绘画中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移植到有限庭园空间中就形成了中国园林,实际上就是将宏伟秀丽的河山用写意的方法再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成为中国园林。而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特点又
分为以下四个特点:
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常用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为“月到风来”,它用了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秋夜在此赏月,将会深深感到盎然的诗意。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设一几两椅,借用宋代大文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怀和意趣。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提升到高境界的诗情画意中。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其画意是人之感官所感受,而诗情是人心灵所反映的情怀和境界。众所周知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能够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但在此之外高的更高的“境”,只有靠“悟”,只能是通过正法修炼提高层次方可领悟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恰恰具有更高的内涵和境界。
至于品园,则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观赏的、艺术手法的、思想性的等等,园林之美,也因此有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层次(深度)来看园林“表述”些什么内涵和精神。若从表层到深层,则依次为观赏性、意象性和哲理性。所谓观赏性的,即显露在园林形象表层的“意义”,也是最“通俗易懂”的那些涵义:意象性的,则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方面,即所谓园林之“诗情画意”,以及构园手法之类。对于这些内容,一般的赏国者未必知道得很多,只是觉得园林景观很美(即观赏的),但不知其所以然;哲理者,则属于结构性的,非意识感受的,这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值得研究的方面,它是深层的,表述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哲学观.
如今,许多发达国家争相造中国园林,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造了一个中国园:明轩,它就是苏州网师园的内园,殿音移的复制品。以后,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建造中国园。这种态势,看起来似乎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复兴了;但其实不然,因为这种文化只是重复,丝毫也见不到什么新的东西。历史和时代演变了,而文化却仍然是古的,那么这种文化只是“文物”或者是它的“复制品”,其命运就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今天只能把它作为古代文化来欣赏。尽管中外游客仍然是那么兴致勃勃去欣赏这些园林,苏州拙政园、留园等一些名园,当今甚至人满为患,只得每天游客限额。今天对这些园林的欣赏,从文化语言来说是经过“译码”的,就像我们今天读古诗一样。虽然今天对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仍然会赞叹不己,但它们毕竟是古代的艺术文化。一切古代的文化形态,文学的、戏剧的、绘画的、建筑和园林的,都是如此,都不是直接的、现实的文化。
论文作者:刘喜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园林论文; 中国论文; 自然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论文; 艺术论文; 组合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