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发展趋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播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广播的发展同样要依赖社会的进步,要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当今社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交汇与融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旧有的观念;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交流机会的增加,使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广播的发展变化无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广播事业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多年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块块格局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广播事业必然步入这样的轨道:集团化的模式、产业化的运作、市场化的经营以及优质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集团化的模式
广播电视集团化的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播作为一种特殊行业,既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会受政治需要的影响。从政治需要方面看,广播作为宣传工具,其影响力越大越好,这就需要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员配备;从经济方面看,办广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电台,今后的发展一方面要靠国家扶持,另一方面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生存和更大发展的机会。应当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实力。从目前的结构看,基本具备了向集团化发展的条件,况且我们不仅有国外电台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国内同行的做法可以学习,尤其是上海东方电台加办一套有线电视节目的模式更可以效法,这样做既可以体现中央一贯倡导的扶持广播的政策,也可以在中央一级形成广播电视发挥彼此优势,实现跨媒体经营的良好局面。
从发展的眼光看,广播走集团化的路子是必然的,一向被认为最难开放的电信领域如今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多家竞争的格局,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加快,对国外开放也是迟早的事。广播电视业也形成竞争联合的格局。
从国内广播的走势分析,不会囿于目前的格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肯定会分化重组。一些地区性的电台、电视台会逐步走向市场,或同其他电台、电视台联合以形成强大的集团,或被他人吃掉作为大的广播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该先行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在站稳脚跟的同时,以联合或兼并的形式向外围扩展。中央台应考虑逐步在地方建立分台,使之兼有转播母台节目、为母台提供稿件和节目等多种功能。这样,中央台在各地的有效覆盖就有了基本的保证,也为中央台今后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可能。
按照市场运作的法则,广播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会从现在的“块块”体制向“条条”体制转变,而转变后的“条条”会以经济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集团。每一个集团都应是全国性的或是较大地域性的,有总部、有分支机构。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县市不一定要广播电视齐备,而节目质量很差,这样的情况是不应该再存在的。也许广播电视完全走向集团化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也会出现人为的阻挠,但终究是要迈出这一步的。
二、产业化运作
广播作为产业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真正把它作为产业经营并且产生很好效益的实在不多。在产业这个问题上,从事广播的一些人至今还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产业同“喉舌”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喉舌”影响产业的经营。
因而这里除了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产业运作问题。办广播要算投入和产出的帐,不能投入越多产出越少。新闻类节目一般来说投入相对多一些,但它带来的广告收入也相应比其他节目多一些。一般来说,各广播电台收听率在前几名的节目差不多都是新闻性节目。由于收听率高,新闻性节目前后的广告时段尽管价格比较高,但广告商依然愿意投入,反之那些很少有“喉舌”性内容的专题类节目创收却比较困难。文艺和专题类节目因受到的限制少,在节目经营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更多地从收听率方面考虑做些文章。这当然是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之下。广播文艺节目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仅以音乐和戏曲为例,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不仅以文字为主的媒体无法望其项背,就是现在比较火爆的电视也无法相比。戏曲节目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戏迷不是看戏而是听戏、品戏。抓住这些特点,把它真正作为产业来经营,文艺节目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更好一些。专题类节目的经营是最难的,光是它的定位就很难,因此要想赢得听众,就必须从内容到形式在保持其连续性的同时不断出新,甚至调换整个节目的内容。
从整个电台来讲,产业化运作远不止于此,它除了节目和广告的经营之外,还要大力开发相关产业,以此形成集约化经营,实现多条腿走路。
既然产业化动作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比,那么成本核算就是必走的第一步,一是要考虑办多少节目用多少人,尽量减少多余人员;二是把后勤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三是部门设置逐步脱离机关模式,坚持效能原则,一切围着节目转,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市场化经营
广播作为一个产业,必然要进入市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外部看,它要和众多的新闻媒体竞争,能不能拿出拳头节目以赢得更多的听众是最为关键的;从内部讲,就是能不能形成竞争的机制,以保持活力。这两个方面,内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根本的,是广播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内因。
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可以借鉴企业改革的经验。从目前中国广播的实际情况考虑,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将后勤划出变为自负盈亏的单位,同时缩减行政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然后以部组为单位或者以节目为单位进行内部核算。核算可以两条线并行,一是业务部门根据经办节目的长短、内容划定核算基数,并根据国家把广播归为准公益事业单位的情况,区分为有可能收益部门和无可能收益部门,对无可能收益部门要向财政申请,争取全额拨款;对有可能收益部门,要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创收留成的办法。二是行政部门按缩减后的人头划定核算基数,实行全额拨款。
第二步对业务部门进一步改革,除必须自办的节目外,其他一律推向市场。这就牵涉到电台的定位问题。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广播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台的新闻节目之中,当然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也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它们不像新闻节目那样直接。从大众传媒的角度看,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播和大众娱乐,因此新闻和文艺历来是广播电台的两大支柱。新闻节目是电台的立台之本,新闻节目要想办得好,必须要有独家的东西,而独家的东西必须靠自己采访,再加上新闻的客观公正不允许它以创收来得到经费,因此新闻节目的制作是无法走向市场的,只能由电台本身承担。文艺节目和新闻的要求不同,制作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文艺节目由社会专业人士提供是有可能的。专题类节目和文艺节目一样,走向市场是迟早的事。
但就目前而言,一下子把文艺和专题完全推向市场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电台已经具有了庞大的文艺和专题节目制作队伍。最好的办法是先实行内部市场机制,将电台制作文艺和专题节目的部门改为节目制作公司,隶属于电台但要形成节目买卖关系,实行成本核算。在这一阶段,节目制作公司要完成电台交给的制作任务,电台要负责公司的正常运营。一旦时机成熟,公司可以实行股份制运作,成为比较独立的节目制作机构。它不仅可以制作广播节目,也可以制作电视节目,还可以经营相关的业务。电台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公司的经营,公司把制作好的节目卖给电台。
如果这些设想完全实现以后,广播电台自身只剩下新闻制作部门、定向性广播部门(如对台港澳和民族地区广播等)、行政经营部门、社会节目审查部门和技术部门,不仅部门大为减少,而且人员也会相应缩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整体。
标签:文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