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概念差异与逻辑证明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概念歧见分析与逻辑认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歧见论文,学校管理论文,逻辑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校管理理论研究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模糊难辨的概念,其中,“学校管理”概念当属最繁乱者,几乎一本书一个样,即如载入辞典的定义亦尚未统一。作为学校管理科学的逻辑起点,这一概念的分歧曾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理论争议,不仅有碍于学校管理学结构体系的科学化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管理者价值理念和行为导向的确立,进而限制了学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所以,亟待进行一定的清理并作出相对科学的明断。

一、学校管理概念的歧见分析

概括百家诸说,对“学校管理”概念主要有如下三类界说:

(一)外延界定类 这类观点在解释学校管理概念时,基本上不涉猎其内涵问题,而仅从外延上进行一定的分析,但是,它们大都对外延所辖的内容作了意义上的说明,所以也可称作外延间接解释论。代表性看法有:

1.广义狭义说。本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教育丛书《学校管理法》指出,学校管理的概念“有广义、有狭义焉。以其广义言之,则学校之设置也、教授也以及学校之经济卫生课程统治等,均在管理范围之中。简言之即管理全校也。以其狭义言之,则惟限制于学校统治之端,专注意于管理学生而以培养道德为要旨者也。”(注:引自刘文修、王恩民著:《学校管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2.工作构成说。刘佛年认为,“学校管理有两个方面,即教学行政和事务行政。”“学校事务的管理和企业、机关的管理有共同的地方。教学行政管理是抓教学、教育工作,即抓学生德、智、体的磋商。”(注:刘佛年:《谈谈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学改革的问题》,《中学教育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3.要素构成说。久下荣志郎认为,“学校管理的概念包括着为达到学校本来目的的一切行为,一般可分为物的管理、人的管理和经营管理。所谓物的管理,是指对设施设备的维持、保全作用;人的管理是指对教职工的任免、惩戒、监督等;经营管理包括班级编制、教育课程、校务分担、儿童和学生的管理等。”(注:[日]久下荣志郎:《现代教育行政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4.层次构成说。肖宗六认为,“学校管理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叫‘教育行政’;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叫‘学校行政’”。(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学校干部培训班编:《学校管理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应当说,此类认识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而是“包括什么”或“涵盖什么”,因此它们所给定的概念总的来看比较笼统,没有向人们提供确切的关于概念实质方面的信息。然而,它们毕竟找到了一种认识问题的途径,尤其是为我们客观地辨别和阐释各种具体的学校管理形态奠定了基础。

(二)归属差比类 这类观点基本上是将学校管理概念归属于一个较大的概念中,并根据研究者自己的直觉感受或感性认识来作的解释。主要看法有:

1.组织活动说。张济正认为,“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注: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3页。)

2.职能活动说。盛绍宽认为,“学校管理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创造一种远比各个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教育力量,以便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注:盛绍宽主编:《学校管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3.活动过程说。贺乐凡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高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注:贺乐凡著:《学校管理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周立人、孙灿成、卞梧生等在其各自的著作中亦大致作了类似的归纳。

4.工作过程说。陈孝彬认为,“学校管理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学校这个特定的部门,对学校外部和学校内部各种工作关系和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学校工作总体最优化为目标的工作过程。”(注:陈孝彬主编:《学校管理基础知识》,第13—14页。)

5.行为方式说。安文铸等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协调和解决学校内外部各种矛盾的行为方式。”(注: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辞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6.综合策略说。齐亮祖认为,“学校管理就是筹划、掌握、运用校内外资源,引导大家以正确的方向、方法、高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制度、活动与措施。”(注:齐亮祖主编:《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刊授中心1984年印,第4页。)

此类观点致力于解决的同样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属于什么”的问题。由于没有强调与其它同类的区别所在,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当然,“学校管理属于什么”,能揭示并意味着它拥有它所归属的上位概念的一般属性,因此这一思路对我们确立学校管理的领域特征及其科学地位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申明宗旨类 这类观点是通过引出学校管理的宗旨或者目的来明确其意义的。主要看法有:

1.服务说。段力佩认为,“管理就是服务,学校管理实际上就是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注:参见段力佩文,《中学教育》1983年第6期。)“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的‘管理’应该突出‘服务’二字,也就是说,要很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注:段力佩:《对改革中学管理体制的一些想法》,《人民日报》,1984年9月2日。)

2.目的说。《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学校管理(School management)学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 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内人力、财力、物力诸因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3页。)

3.任务说。刘文修、王恩民认为,“学校管理就是使学校全部工作——调动校内人、财、物的全部力量,协调校内外各种积极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高质量、高效率地,日新月异地向前运转,高水平地完成国家交给学校的教育任务。”(注:刘文修、王恩民著:《学校管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4.效益说。杨文俊认为,“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对学校所属的人、财、物、时间,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经常对这个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管理目标,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注:杨文俊主编:《普通学校管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此类观点致力于解决的仍然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为了什么”或者说“追求什么”的问题,它们仅对该项工作的意向作了一定的阐释,所以也不会形成本质意义的学校管理概念。不过,这种做法对我们认识学校管理的功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具有诸多有益的启迪,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除以上三类观点外,还有不少学者采取了不作解释的做法。有的通过解释“管理”让人类推学校管理的概念,有的借助学校现实引导人们琢磨学校管理的含义,还有的惟恐说不清,干脆采取回避策略,而直接讲述具体的理论问题。未阐明学校管理概念的著作并不少见,如宋载铭、林昌华、陈祖植著《学校管理学》,陈绥、王桂云著《中小学管理》,黑龙江教科所编《学校管理学》,严永晃、黄国漳主编《学校管理学》,朱颜杰著《学校管理论》,陈静波编著《学校管理新论》,卢元锴主编《普通学校实用管理》等。我们认为,无论如何,不作解释乃是一种比较谨慎却不太科学的态度,因而是不足取的。

二、学校管理概念的逻辑认证

如前所说,上述诸类认识对于我们较为全面、准确、科学地探讨和表述“学校管理”的概念均不乏启迪,然而多数观点违反了逻辑学给概念下定义的一般法则。意欲界定一个概念,通常要掌握两点:一是找准它的邻近的“属”,即涵盖范围比它广的、同它最接近的上位概念;二是确定其“种差”,即区别于这个属概念所涵盖下位概念的限制条件。学校管理概念可以而且必须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法则来分析匡正。

(一)关于“属”的问题 目前业已提出的学校管理的属概念有“社会活动”、“组织活动”、“职能活动”、“活动过程”、“工作过程”、“行为方式”等,都同一般人提出的“管理”的属概念相一致,因而失之宽泛,根本不是其邻近的属。我们认为,人类和一般动物都应当活动并善于活动,但人类的活动区别于一般动物,一方面带有很强的意识性,另一方面又有着广泛的社会性。管理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通过协调他人的劳动以便收到单个人独立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注:[美]唐纳利(J·H·Donnelly)著, 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职·行为·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学校管理则是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管理的一般本质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所以,界定学校管理的概念必须将其纳入“管理”概念的体系之中,并作为“管理的下位概念来对待。如果肯定地说,管理的确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话,那么,很自然地,学校管理则是“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管理”的属概念当为“管理活动”,而绝非其它。

(二)关于“种差”的问题 种差即一事物与其同一属的他事物之间的差别,是该事物本质特性的体现。管理学家卡斯特(F·Kast )在分析管理要领时曾经指出:管理的构成要素有四大块:“(1 )朝着各种目标,(2)通过他人,(3)运用技能,(4)在某一组织中。 ”(注:卡斯特著:《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8页。)就此四点来看,作为管理形态之一的学校管理同一般管理相比,其特点是尤为突出的:(1 )以培养有知识的人才这种精神产品为目的;(2)以师生员工为管理对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管理内容;(3)运用不同于企业管理、军事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医疗卫生管理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4)在学校中进行,有独特的领域色彩。 由此换个说法,学校管理可视为一种指向培养目标、透过师生员工、运用一定技能、在学校中进行的管理。

(三)关于概念的结构问题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要素及其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不仅包括若干要素,而且也包括这些要素通过什么方式发生联系。一个概念系统亦不例外。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下定义看来非常简单,实则还涉及到一个如何“加”的问题,这就需要确证要素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学校管理是以师生员工为中介来进行的,是透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各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其要素间的复杂联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上述对“学校管理”概念的诠释,相较于以往的观点具有诸多不同之处,全面而科学地加以审视,应注重把握如下要领:

1.学校管理的领域性。学校管理活动是社会活动体系的隔代子系,是管理活动领域中的一类独具特色的活动。因此,决不能机械地照搬一般管理活动的行为模式,更不应简单地套用普遍的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必须加强对学校管理专业化的认识,深入研讨和探究学校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

2.学校管理的立体性。学校管理活动是由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的,这里所谓的“学校管理人员”,既非个体的“学校管理者”概念,亦非高层的“学校领导”范畴,而是涵盖着“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一切人员”,包括校长、党团书记、各职能处长、科长、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乃至一般教师和学生干部等,这就需要打破“学校管理工作只是学校少数人的事”的观念,充分调动所有管理任务承担者的工作热情,发挥整体优势,关注整体效能。

3.学校管理的规约性。学校管理活动不仅受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而且受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无论在截然不同的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条件下,还是在迥然有别的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运用中,其学校管理行为自然相去甚远。所以,学校管理人员不可能摆脱一定社会的要求甚或道德因素的影响,必须确立与社会意识形态一致的价值观念、遵从与公众习俗相协调的管理行为规范,以使学校管理为社会文化进步效力。

4.学校管理的育人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或者说初步社会化的人,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根本标志,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程而展开的。一切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不仅是学校管理人员的本分,也是学校管理活动的精髓。因此学校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为教书育人工作服务,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5.学校管理的情境性。学校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学校进行的,不同的学校情境下,学校管理人员的行为抉择就会不同,离开特定的学校情境笼统地奢谈学校管理,很难说会有多大的实践价值。所以,学校管理工作者逐步树立权变管理意识,做到因职设贤、因时处事、因势利导,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艺术。

总之,在学校管理理论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竭力匡正学校管理概念,不仅具有理论的建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导向价值。谨愿引起同仁们更加精微深入的思考探究兴趣和精辟透彻的分析认证行为。

标签:;  ;  ;  

学校管理中的概念差异与逻辑证明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