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港经济预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但是从几十年的发展实践看,这种高速发展含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说一个增长高峰后,就出现一次经济滑坡。近五十年来,每隔5—6年就经历一次高涨与低落的循环,即经济景气循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循环这一禁区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打破,对经济循环波动问题的探索正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国经济界对经济循环在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的存在进行了有价值探讨。
上海港在解放以后的建设发展中,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港口主要产量指标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194万吨,发展到1995年的16567万吨,年均增幅9%。但是这期间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既有60%以上的高增长率,也有-27%的经济滑坡,经历了多次景气循环,高起低落。既发生过港口高速增长的压船压港现象,也出现低速徘徊,码头晒太阳的局面。剧烈的上下波动给港口均衡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港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港口城市及其腹地的国民经济产业承担着主要的货物位移、运输方式转换功能,是内外贸货物运输主枢纽。正由于我国港口与城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经济波动,港口经济出现波动是必然的事。
一、上海港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港口统计指标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石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连锁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受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生产条件、科技进步等;又受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虽然准确测度出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其影响的数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相应的统计指标反映出来的。因为统计指标值的变化,是一定范围内港口企业经营优劣的数量测度。因此,统计指标作为测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示器,在港口经济监测预警分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港口经营预警指标群
港口生产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波动现象的发生,与众多现象一样也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港口生产形势的这种多元化影响不是模式化的呆板影响,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政策条件下都是不一致的。因此,在充分分析客观现象变化的这种复杂性与特征的前提下,来设计、选择和建立全面衡量港口经营状况的经济预警指标体系,对于观察和分析港口的经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方面,53个指标。鉴于数据的采集与指标选择的相关性,我们依照前述的指标入选原则一一进行过滤、精选,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上衡量港口生产经营管理的有关指标,而且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也选择了部分相对量的指标,以使指标体系尽可能满足最小完备性的性质。为此,我们初步确定了四个方面,共22个指标作为我们指标体系的要素。
1.生产指标:
(1)货物吞吐量 (2)煤炭吞吐量 (3)金属矿石吞吐量 (4)粮食吞吐量 (5)外贸吞吐量 (6)集装箱吞吐量 (7)船舶在港停泊时间
2.经营指标:
(1)利润总额 (2)装卸利润 (3)堆存利润 (4)运输利润 (5)投资收益 (6)千单位装卸成本 (7)人均创利 (8)收入成本率(9)资产负债率 (10)流动比率 (11)净资产收益率
3.港口能力利用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每百米码头通过量
4.港口规模指标:
(1)进出港船舶艘次 (2)码头泊位通过能力
二、上海港经济预警的方法
对港口经济波动的描述、分析和港口经济波动在分析基础上的监测研究,其基本目标就是构造一种以经济指标的动态综合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为全面搞好港口经营管理建立“晴雨表”、报警器。鉴于这一特定的现象,我们经过比较和分析,选择了目前较为流行的景气循环法来作为上海港经济预警的方法,即利用扩散指数(Diffusicn Idexes,简称DI,也称扩张率)进行景气分析。根据DI的数值来确定经济景气状态的变化,以求预测未来时段的经济景气状态及趋势,旨在判断短期内经济是否景气以及经济何时进入回升、扩张和高涨阶段;何时转向下降、萎缩和萧条阶段;确定经济循环历史的峰谷时间,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不正常现象,预报经济运行中由此而诱发的险情,提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一)上海港预警指标模型
我们知道,度量经济发展的状况,往往不是局限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指标,而是多方面、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多数指标的上升,预示着经济的回升,经济景气时期不久将会到来;多数指标的下降,则预示着经济的衰退,经济将会出现不景气现象。因此,构造一种指标来度量景气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海港经济预警系统的扩散指数DI就是按照这一要求而设计的。它是指经济预警系统中的扩散指标与半扩散指标之和占指标总数的百分比值,即t时刻对某指标经计算后得到的增长率(负指标则计算降低率),若大于前j个月的值,则称该指标为扩散指标,并计为“1”个扩散指标;若等于前j个月的值,则称为半扩散指标,并计为“0.5”个扩散指标;小于前j个月的值,则称为不扩散指标,并计为“0”个扩散指标。将所得扩散指标计数相加,除以指标总数,再乘以100%,就得出扩散指数DI在t时刻的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示性函数I[·]的定义为:
N为指标总数;t-j代表基期,j的确定取决于比较的基期,若与前期比较计算月环比增长率,则j=1。
(二)扩散指数的函义与说明
1.从以上公式可知,扩散指数是扩散指标与半扩散指标之和占总指标数的百分比,它的取值区间为闭集[0,1],即DI∈[0,1]。当扩散指数值大于50%时,表示此时非降的指标个数已超过指标总数的一半以上,经济处于活跃时期;而当扩散指数值小于50%时,表示下降的指标个数已超过指标总数的一半以上,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而当扩散指数等于50%时,经济处于维持前期状态的局面。
2.扩散指数的变化,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1)当DI从0变动到50%时,经济总体处于不景气阶段,随着DI的增大,收缩的指标在减少,当DI接近50%时,经济总体处于不景气阶段后期。
(2)当DI从小于50%变动到大于50%,经济从不景气转入景气,发生一次质的转变。这种转折点就是经济从收缩(下降)转为扩张(上升)的转折点,也是经济运行的低谷位置,即DI由下向上与DI=50%线相交处。
(3)当DI从50%变动到100%时,经济总体处于景气阶段,并且扩张的指标还在增加,经济总体从不景气进入景气前期。
(4)当DI从100%变化到50%时,经济总体处于景气阶段,但扩张的指标在减少,经济总体从景气前期转入景气后期。
(5)当DI从大于50%变化到小于50%时,经济从景气转入不景气,又发生了一次质的转变,这种转折点是经济从扩张(上升)转为收缩(下降)的转折点,即经济运行的高峰,位置在DI从上向下与DI=50%线相交处。
(6)当DI从50%变化到0时,经济总体处于不景气阶段,且收缩的指标还在增加,经济转入到不景气前期。
(7)当DI小于33%,大部分指标已长期持续下跌,经济处于过冷状态,即经济发展处于蓝灯区域。
(8)当DI大于67%,大部分指标已长期持续上升,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即经济发展处于红灯区域。如表1所示。
DI所反映的经济扩张与收缩表1
三、实证分析
建国以来,上海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纵观发展历程,其经济增长也是在较大的循环性波中实现的。这种循环性波表现为吞吐量增长率和经济监测指数DI的周期性升降。我们运用上海港经济预警模型——景气循环法,对上海港近十五年来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
(一)1981—1995年上海港经济运行轨迹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经过系统测算,可以看到进入了八十年代后,上海港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循环性波动并已进入了新一轮波动的前期。反映上海港经济态势的DI指数在此15年中呈现出明显的高低起伏的波动状态,吞吐量增长率在-5.8%~11.6%幅度内上下波动,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次循环波动:1981—1987年,持续6年。从DI指数由40%→73.33%→26.67%的变化来看,反映了上海港经济从不景气到景气再到不景气的变化过程。
第二次循环波动:1987—1990年,持续3年,通过1986年的经济调整,保持了二年的增长势头,到1990年再次产生下调。
第三次循环波动:1990—1994年,根据DI指数显示,基本形态是从前期的不景气状态走出了1990年下半年至1992年底的高速发展阶段,再转入衰退不景气的过程。
第四次循环波动:1994年到现在,是一个刚刚开始尚未完成的循环,DI由底位向50%线靠拢,显示经济总体处于不景气阶段,但收缩指标已明显减少,上升指标在逐步增加,初步显示经济总体处于不景气阶段后期。
(二)上海港经济循环波动的特征
从预警系统内DI指数的变动中,我们作动态趋势考察,可以看到八十年代以后,所发生的三次完整的循环波动具备以下特征:
1.经济循环波动明显不规律,各次波动的长度不等,平均长度为4年左右,最长6年,最短的只有3年。(如表2)
1981—1995年上海港预警系统DI指数波动情况表2
2.上海港的经济波动属于增长型波动,即在增长趋势中出现的波动。如吞吐量由1981年的8182万吨,增至1995年的16567万吨。
3.吞吐量的循环峰谷波幅平均为13.6%,升降振幅较为缓和,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经济振荡点。
4.经济波动中的复苏阶段和扩张阶段时间较短,而萧条阶段和收缩阶段时间较长。
5.循环波动周期大致与国家五年计划相符合,反映出循环波动受投资驱动的影响较大。
(三)上海港经济循环波动的成因
上海港经济循环波动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政策倾向、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因素等多种原因,其中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循环的形成。1980年经济形态受70年代后期“洋跃进”的影响,开始收缩,使1980—1983年基本处于紧缩状态,经过1982年国家政策的调整,于1983年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84年经济开始起飞。1983、1984、1985三年上海港利润增长率均稳定在20%以上。这一时期,生产与收入基本同步增长,是经济波动的理想状态。在1985年随着全国经济追求高速度的习惯冲动的带动下,于1986年经济指标进行了修复性调整。
第二循环的形成。由于当时全国经济呈现“滑坡”现象,引起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松动银根,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放松对消费基金的控制,以增加经济当事人物质刺激强度,用膨胀的货币政策、较高的货币需求量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回升。1986年上海港的经济重又开始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并于1989年完成了1.46亿吨货物吞吐量。随着经济转入过热阶段,出现了超前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不力,信贷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失控,市场供应趋紧,中央不得不再次实施紧缩政策,进行“治理整顿”,致使过热的经济逐步降温。
第三循环的形成。承接上一经济波动的发展,经济领域得到充分的调整,重又逐步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轨道。特别是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并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上海港1993年吞吐量达到了历史性的1.76亿吨。由于极度扩张的经济发展,导致了社会需求矛盾尖锐化,运力、电力、原材料、资金全面紧张。1993年中央提出了“解决三角债,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严控信贷规模和资金投放量”,致使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发生了修复性的调整,国民经济表现为低层次上的平衡遭到破坏。
第四次循环的形成。事物发展总是犹如波浪般向前涌动,历经了前期发展产生的低谷,经济发展也必然会有修复性的调整。特别是经历了1993—1995近三年经济发展不甚景气的阶段,经济总体上还有一系列逐步向好转化的迹象,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通胀率的逐步下降,预示着经济有逐步转强的可能,但本次循环仅仅才是一个开始。
(四)对后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
根据对近一段时间上海港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认为,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增长正在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目前,上海港经济处于平稳波动的过程中。从景气预警系统,可看到DI指数已翘头向上与DI=50%线接近,显示上海港的经济将迈出底谷,即正处于经济从收缩转为扩张的转折点,由不景气逐步向景气状态发展。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已为期不远了。参照96年是“九五”的第一年的事实,那么上海港下一轮的经济扩展很可能出现在1997年四季度或1998年上半年。
四、结束语
经济循环波动不可能人为消除,顺应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采取适应循环波动的政策、平抑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更明智的选择,也才能驾驭经济运行朝着“持续、稳定、协调”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