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矫治
□丁春娥
摘 要: 在我国城镇化的背景下,农牧区的成年人口开始迅速向城市迁移,大量的农牧区留守儿童出现。因为父母远离、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更新等多个原因,许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心理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农牧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家庭、学校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社会责任
随着在城市工作的农牧区人口越来越多,农牧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增长,随之产生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不断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习。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开始,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时期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极为重要。
一、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现状
1.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得出,目前全国农牧区有5000 多万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其中女童比例为40%,男童比例为60%,父母其中之一打工的留守儿童占55.3%,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占44.7%。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照顾的占农牧区留守儿童的77.6%,15%的留守儿童被交托给亲戚朋友代为照顾,7.4%的留守儿童为无人照顾。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在校学生的57%,成了学校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江苏省防汛防旱监测预警系统从2011年开始在江苏省防办投入使用,在汛期该系统已产生了数千条预警信息,预警及时。
2.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约90.6%的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都缺少感情的慰藉,多数留守儿童都感到自卑和焦虑。儿童天生就对父母非常依赖,这种依赖是无法由其他感情代替的,儿童在遇到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时,也往往倾向于第一时间向父母寻找答案。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遇到问题也无法找到答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只能对孩子的生理问题进行关心,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大多没有解决的办法。在农牧区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因为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对儿童过于溺爱。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农牧区留守儿童都存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焦虑,不喜欢学习,加上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在学习上对其进行监督和辅导,导致留守儿童不懂的问题得不到解答,渐渐变得丧失学习兴趣。
二、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当前不少农牧区的小学教学设备一般,教师水平有限,且教师数量十分有限,使学校很难关注到留守儿童学习之外的问题。在学校住宿的留守儿童没有生活教师进行管理,一般由班主任兼管。而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很难有精力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关心。在缺失了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在学校又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再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到学校来学习,加剧了心理问题。
2.学校解决措施。学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其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进行课程辅导。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小学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的发展过程,使其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学校还应该多鼓励班主任进行家访,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多方合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可聘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保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责任发挥不到位。留守儿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社会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来改变人们的看法,也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怀。因为城乡户籍二元化以及各方面费用较高的原因,去城市工作的父母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大多数家长只能将孩子放在老家。面对这一问题,目前社会还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1.家庭解决措施。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情感上得不到慰藉,思想上得不到交流。因此,在大城市打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地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因为距离的限制而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网络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交流。农牧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出外打工前应该提前与孩子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取得联系,离开老家后可以与教师定期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与孩子沟通,提出建议,进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关注。
三、解决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明代的缠枝纹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缠枝纹饰,其中以无花果的枝叶作为表现主题,多以吉祥寓意为主。而这些缠枝技法都会根据花卉的名称来命名,例如牡丹的缠枝纹叫作“缠枝牡丹纹”,有以莲花、菊花等做的花头称作“缠枝四季花纹”,而有以人物或者走兽飞禽组成的称作“人物鸟兽缠枝纹”。
2.家庭教育的缺失。农牧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父母不和孩子在一起,导致没有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而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同时也因为自身水平有限,使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解决措施。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牧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本地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许多家长不得不离开孩子去大城市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其次,要改革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到工作的城市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既不利于他们的自身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要家庭能多给他们关爱,学校能多对他们关心,社会能多对他们关注,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就能实现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成语“三生有幸”,就从这故事来的。投胎转世,八戒原本天蓬元帅,那是作者编的,咱不会当真。但如说某人与某地与某人有些特殊的缘分,倒也不虚。比如我与天津古文化街旁的“水阁医院”有缘:在那之前我家在东北,母亲生二男孩皆因难产不活。后举家迁津门,举目无亲,东一头西一头,偏偏就落在东门里,距水阁医院很近。而水阁医院是当时有名的现代医学妇产院,往下母亲生我又难产,但“水阁”保我们母子平安。前年在水阁医院旧址做电视访谈节目,夜里做梦——出生时我哇哇啼叫,其实我是在喊“我三生有幸呀!哇哇哇”,只可惜大人听不懂。没有新社会,没有“水阁”,对我来说一切免谈,如此怎能说缘分不重?不三生有幸?!
参考文献:
[1]刘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4).
[2]周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风,2019,(8).
[3]刘艳秋.刍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作者简介: 丁春娥,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城关小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甘肃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4514)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牧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矫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 〔2018〕 GHB4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9)23-0020-02
责任编辑 钱娜
标签:农牧区小学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 心理问题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社会责任论文;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城关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