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春华[1]2002年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流通企业管理与组织优化及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品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00年流通业及相关服务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40%之多。商品流通企业如何面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影响,而进行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组织优化以及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角度的传统作业流程的改造、传统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新环境下新的服务内容建设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是商品流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论文基于发展、开放和创新的思路,在分析现有流通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作业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流通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流程,以及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企业的影响和冲击、技术特点、应用要求等广研究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商业企业运作模式、运行思路,提出了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流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作业流程和发展对策,全面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下企业的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论文还研究了企业如何运用信息系统的优势,对原有组织机构和流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优化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使信息系统成为商业企业高效运行的有机成分;研究了商业流通企业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环境下,如何构架新的体系和运行方式、开拓新的商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了企业基于信息系统的决策辅助和信息监控,以实现商业流通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层次的不同决策要求。 论文在提出并详细阐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流通企业标准作业流程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虚拟现实手段模拟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的流通企业管理与组织优化及模拟下的现代商业作业流程,为管理决策者优化商业企业运行,进行内部重组。盗源配置,提供现代化手段。
张海涛[2]2006年在《企业信息能力的培育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与测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分析,结合企业能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企业信息能力、信息价值链、信息化企业叁个全新的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和深度研究。首先,分析了企业信息能力的内涵、性质、形成机制、维度、结构、功能与作用。其次,研究了企业信息能力价值的涵义,并建立了经济学模型;从价值链理论和企业流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信息价值及其增值机制、信息技术与企业价值增值;进而研究了信息价值链模型及其增值机制和策略;研究了企业信息能力的价值形成的机理,并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叁,在确定企业信息能力评价方法和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制造业企业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研究建立了评价模型及其具体测度过程。第四,在对企业信息能力再认识的基础上,应用平衡计分卡和价值链理论建立了企业信息能力的培育模型,并从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重组、企业流程优化、系统集成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描绘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信息化企业,并对其内涵、外延、特征、结构、运行模式、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论文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聂凯[3]2008年在《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市场是我国范围最广的市场,极具发展潜力,高效的农村流通是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商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本文根据对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现状分析,发现由于市场进入壁垒低,服务产品差别化程度低,缺乏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致使农村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和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流通产业需要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满足需求,并通过刺激消费影响生产规模,促进生产,从而真正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这就要求流通产业组织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流通产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合理的流通市场结构提高流通效益,以科学的流通行为提高流通效率。本文基于经济学原理、产业组织理论、现代物流理论和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和目前存在的不足,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利用博弈论、Petri网等分析工具,科学地研究分析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目标、农村流通一体化、农村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中的技术创新等若干问题,为达到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提出以具备连锁经营特点的农村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主体,以村镇连锁经营双向配送模式作为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并以车辆调度优化理论在农村流通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流通的特点。并且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内容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针对我国农村流通业存在的集中度小,壁垒低,规模小等问题,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从流通主体、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叁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具体来说是大力发展村镇连锁经营等类现代流通主体,推行物流配送、物流外包等现代流通方式,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流通效率;并在分析研究村镇连锁经营配送体系、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农村配送中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流通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2)从流通一体化运作主体、流通一体化运作模式和流通一体化运作结果等方面对农村流通一体化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分析农村现有的流通主体,根据村镇连锁经营的内涵及特点,认为具备村镇连锁经营特点农村流通企业是农村流通一体化运作的现实主体;针对传统流通模式的种种缺陷,结合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特点,提出了村镇连锁经营的双向配送模式,将农产品流通中的农产品收集环节并入到传统模式下的配送体系中,为农村流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流通规模扩张方式,构建了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利用了Petri网等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基于随机Petri网就配送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展开研究,建立配送系统的随机Petri网模型,并利用随机Petri网和马尔柯夫链同构的关系,获得了传统配送模式和双向配送模式下的农村流通的市场绩效。(3)建立了农村物流外包方和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并给出双方合作博弈策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双方的合作博弈问题,在村镇连锁经营物流外包过程中,在第叁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建立了物流外包方和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并利用最大值原理求得双方合作博弈策略,并在假设代理人为风险中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物流外包方的风险成本、激励成本和总代理成本。(4)以车辆调度优化理论在农村流通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流通的特点。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实现更高的流通效率、更优的流通功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中离不开技术创新。农村流通企业由于是实力所限,应倾向于选择在其他产业或者城市流通企业吸收引进新技术,利用创新扩散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在创新扩散的同时注重创新的修正与改进,以真正适合农村流通的特点。农村流通中的陌生户问题影响了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的应用,本文针对目前车辆调度优化方法中对陌生户问题考虑的不足,引入陌生度和陌生系数两个新的参数,建立基于陌生户问题的车辆调度优化改进模型,并利用车辆调度优化中常用的C-W算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证明了改进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孙旭[4]2016年在《基于NFC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作为其载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直都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将物联网和NFC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可追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智能化管理和可追溯的基础是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如何对生鲜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流动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可视化,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利用NFC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在研究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数据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周期性等特性,为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可视化带来不确定性;(2)应用物联网和NFC技术的特性,能否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敏捷性、绩效和调节市场变化等需要深入探讨研究;(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终端需要多种模块的集成,各模块技术能否成功融合开发和应用是可追溯系统实现的基础保障;(4)可追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的数据信息量大、数据格式不一。因此可追溯系统开发平台能否实现对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可追溯系统的承载能力大小,均为系统成功应用带来一定的风险;(5)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公益性及农业弱质性导致其盈利能力较差,资金积累严重不足,制约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基于以上背景,作者依据现代供应链发展理论前沿,以物联网架构和NFC技术为主,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价值、设计、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并验证了NFC技术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用价值假设。(1)根据价值研究范式,按照NFC技术灵活性、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绩效的价值传递过程,并通过问卷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NFC技术的灵活性和整合性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敏捷性、合作敏捷性及消费者敏捷性均产生正向影响,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说明NFC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供应链绩效能够得到明显提高;(2)提出并验证了NFC技术在生鲜农产品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敏捷性、合作敏捷性和消费者敏捷性的假设,应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相关假设得到支持;(3)针对NFC技术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损失、有效需求和采购策略的影响,构建了问题模型,并根据数值设定分析NFC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价值。分析结果表明,NFC技术能够明显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供应链库存损失,体现了NFC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价值。2、设计了基于BD、GSM和NFC等模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据采集终端及采集终端各模块与外设间的通信接口。规划了NFC标签的物理存储结构,实现了NFC标签的DES和RSA的加密算法。根据物联网理论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划分为物理层、服务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等4个层次,并设计了可追溯系统信息流程和系统的企业管理、用户查询、政府监管叁大管理模块。3、设计并实现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数据库。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和B/S结构,针对可追溯系统的需求,设计开发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各种数据表及接口,并就表的属性、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服务器数据表;设计开发了NFC标签的各种管理程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端、政府端及消费者查询端数据采集过程和追溯系统模块。4、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所需的硬件资源,借助合作供应链企业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应用部署,系统采用IBM Power 750 4Core 3.50GHz,内存32GB,硬盘容量为2T的2台小型机,并配置了系统的各种参数;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和销售信息查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硬件资源与软件能够满足合作供应链的当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追溯系统应用结构、构成要素、内部及外部影响因素,提出了可追溯系统的应用对策建议。
马连杰[5]2004年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组织决策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发展迅速,尽管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信息技术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以及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但是对信息技术和组织决策权配置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组织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对传统的组织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基于ICT的组织决策权配置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信息技术和组织决策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试图全面系统地分析ICT对组织决策权配置的影响。论文以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决策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分权化思路。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决策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传统决策理论中的期望效用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由于学科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研究和认识方法论的限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组织决策权配置问题。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共享问题在决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将ICT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引入传统决策理论分析中,建立了包括经济学、组织理论、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哲学、政治学和信息管理等学科的多学科分析框架。对ICT中的“C”进行了重新解释,指出信息的计算(Computing)、沟通(Communication)和协调 (Coordination)能力,促进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学习、沟通、共享和协调。本研究强调了信息和知识的沟通和共享机制,对组织决策的集权和分权产生的根本性的影响。ICT所引发的管理的变革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变革,而且包括公共管理的创新。虽然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组织决策的集权和分权,例如人际关系的信任程度、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位置、个人动力、组织中权力的事先分配、政府规制、民族文化、组织的传统以及个人的特性等等,但本文重点分析了叁个重要因素,即决策信息、组织信任和自我激励。根据组织决策信息流程,提出了决策集权和分权的叁阶段模型。研究发现,组织决策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历了独立的分权式决策、集权式决策和互联互通的分权式决策叁个阶段。这一演变过程与信息的沟通成本和知识共享联系紧密。当决策者能够从世界各地任何地方获得远程信息并能实现信息共享时,无论企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分权式的决策模式是一个趋势。<WP=4>在传统的组织理论中,决策权完全集中在组织的高层,由于完全掌握重要的信息和知识,组织的高层决策者拥有最终决策权,基层的决策者要么接受授权;要么按照指令行事,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传统的决策理论中,不存在完全的分权,只存在自上而下的授权。组织决策权的合理配置主要的依据是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权衡,是一种静态的配置;而在ICT环境下,决策权配置的核心是知识在组织中的位置。由于信息运算能力、沟通能力和远程协调能力的提高,使基层的知识型员工(专家)成为决策权的拥有者。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集权、分权和授权特点,提出了向上授权的概念,指出决策权配置的核心是信息和知识。所以决策的分权化出现了两个方向,向上授权和向下授权的融合,这在一些网络组织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基于ICT的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政府形态,它深刻地影响政府决策权的配置。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决策变革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经济状况以及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影响。对于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电子政务将促使组织的分权,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电子政务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对处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的国家,尽管电子政务的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分权化,但分权化的前提是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组织在信息时代的决策权配置同样受到决策信息、组织信息和自我激励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权配置,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是互联互通的分权,需要向上分权和向下分权的结合。而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信息公开和共享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实现政府决策的优化。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又面临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本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上的差异,指出电子政务对中国对改进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权配置、以及促进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决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从电子政务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决策创新模式,探讨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决策的路径选择。论文最后以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为例,从经济体制因素、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政策和法律、公民参与程度等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论文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城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程,从而优化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组织决策权配置。
贺婧[6]2011年在《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整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摘要:供应链是以企业为核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接起来的功能网链,粮食供应链亦然。从粮食生产到最终的粮食消费,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通过粮食供应链,不仅实现价值的转移,更关键的是在流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活动实现粮食及其产品价值的增值。粮食从产地到销地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包括各种流通主体及多个环节,涉及多种功能。北京作为我国政治及经济中心,是典型的粮食销地。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流通渠道多而不优、杂而不精,流通主体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供应链涉及各种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功能不尽规范和完善。SAP(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作为先进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在国外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供应链的整合优化,通过解决企业自身问题及企业之间无缝衔接促进供应链整体的整合优化。鉴于此,本论文结合新发地中央粮油批发市场实地调研,对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整合优化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分析了粮食供应链的内涵、设计目标和组织形式,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畴,并在北京粮食供给、需求结构及特点分析基础上,进一步从流通渠道、主要主体等方面对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整合优化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2)提出了北京市供应链整合优化的叁大层次四大内容:粮食供应链流通渠道整合(流通渠道整合、流通主体重要性对比)、粮食供应链流通主体流程优化、粮食供应链相关功能模块流程设计,并对27种粮食供应链流通渠道进行了整合分析,基于SAP从全程物流角度对11个商业流通主体粮食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对9个功能模块流程进行了设计。(3)以SAP系统MM (Material Management)模块为例,对北京市粮食供应链订单采购功能模块流程进行模拟分析,并提出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整合优化的政策保障及措施建议。
张军[7]2003年在《企业成长的系统控制论》文中认为论文以经济学研究范式中基本理论硬核的历史变迁为出发点,回顾了经济学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并以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后斯密时代的“管理人”以及基于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自由人”假设,作为划分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认为贯穿这叁大人性假设的主线是“自由”原则,而经济学研究范式变迁的实质则是对不同“主体自由”的扬弃过程。通过揭示各种人性假设与其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间的关系,提出了应当以“知识人”假设作为构建当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人性基础。论文在此假设前提下,并以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对企业本质及其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论文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知识人——利益协同体”,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表现为“一个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在一定物化资本配置格局中的特别合约”;企业成长的动机是“知识人——利益协同体”在外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求得自身发展的一种本能冲动;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企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流、能流、人流以及信息流的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自组织和自演进的自然系统过程;企业在与外界环境持续进行物流、能流、人流以及信息流交换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经济场”;影响企业成长经济场有效运行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府职能演进、市场环境演进以及产业技术演进等)和内部组织因素(包括资本聚量演进、组织结构演进以及企业制度演进等),将以上影响元素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成长的六维坐标图体系;在内外部影响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成长一般将历经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规则经营的发展阶段;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发挥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一般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成长战略的侧重点也将伴随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而有所调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认为,引导企业健康成长的向导是战略管理,并对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理论变迁、当代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成长以及构建中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原则与建议进行了研究.在产品经营部分,论文对企业产品经营的内涵、150认证与产品经营的关系以及中国企业培育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展开了详细论述。在品牌经营部分,论文通过对企业品牌经营的内涵与决定因素、品牌经营战略、品牌经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品牌经营战略的具体措施。在资产经营部分,论文对企业资产经营的内涵与地位、资产并购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企业资产并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资本经营部分,论文就企业资本经营的内涵与地位、资本经营的原则与方式展开了系统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经营绩效进行了全面剖析,针对当前中国上市公司产权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企业角度、市场角度和政府角度,提出了推进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经营良性运行的策略。规则经营是企业成长的臻境,也是21世纪企业成长战略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此,论文首先对企业规则经营的内涵和运行环境进行了创新性分析:其次对企业规则经营的基本理论做了必要阐述;而后重点研究了企业规则经营的方式与相关策略;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从事规则经营的系统应对方案。
刘小群[8]2006年在《供应链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能力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从对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理解入手,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从物流活动的性质、物流构成要素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划分,并具体从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将其概括为“节点”、“路线”和“网络”能力。并就点、线、网的物流能力优化,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与求解,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与优化物流能力的策略与方法。论文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及其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建立了供应链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对具体物流能力进行了测度。基于物流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式,对物流能力从供应链角度进行了全新阐释。从物流活动的性质、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和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叁个角度,对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建构。将供应链视作物品流通网络,对供应链的最大流量、整体流通量和响应时间叁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指标测度的量化公式。通过对公式的分析,对提高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提出了二维货物装载的启发式算法,以优化节点物流能力。根据货物与货车在容重比(体积/重量)上的差异,结合组合理论设计了基于匹配和标杆思想的多车、多品种装载算法。对于轻质货物,以货车的载重为标杆,在保证货车容积能充分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货车的载重利用率。对于重质货物而言,则以货车的容积为标杆。对于匀质货物,则以货车的容重比为标杆。最后,作者通过数值仿真对算法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层次、多品种货物的随机存贮系统中的分拨调度进行了分析,以优化路线物流能力。在单品种货物随机存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层次、多品种货物的随机存贮模型。系统费用由货物运输费、存贮费和缺货损失费叁项组成,货物运输费又由中心仓库运到各分拨仓库的运输费用和各分拨仓库之间由于相互调拨而发生的运输费用两项构成。算例表明,即使是在期初货物库存量都已超出最优库存量的情况下,分拨仓库之间也可能发生调拨。提出了一种在考虑时间约束下含产品结构树的供应链厂商选址和路径选择的新方法,以优化网络物流能力。通过对产品结构树的分析,建立了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在内的完整供应链网络。对该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加工循环和调拨循环进行拆分,使其转化为单向拓扑网。按照节点功能、产出、原料来源的不同,对供应链网络中的各节点进行单一化处理。对照产品结构树的结构层次,将拆开后新的网络节点进行合并。对合并后的供应链网络运用相关优化算法,确定满足时间约束的最佳厂商和路径。最后,根据最佳厂商和路径,反向追溯原始供应链网络,找出实际的厂商选址。
王雅薇[9]2017年在《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但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驱使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进而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冗余、信息冲突和信息污染等现象的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机构信息生态的失衡,威胁到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因而信息生态治理势在必行,以确保正常运作并推动服务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但信息生态治理并不一定直接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并与其结合形成的IT应用能力,才是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特性,分析信息生态治理如何通过影响IT应用能力最终积极作用于服务创新绩效。本文旨在研究如下叁个问题:(1)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内涵和维度划分;(2)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划分;(3)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怎样的影响关系;(4)IT应用能力各维度在信息生态治理向服务创新绩效转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研究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通过信息生态治理提高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例参考。本文结合多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交互验证的方式,从功能、结构和环境叁个角度打开了信息生态治理的维度。其中,功能治理主要指通过组织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并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结构治理主要指组织管理结构和业务结构重组和优化、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调整等;而环境治理主要指优化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关注外部相关政策法规、跟踪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同时完善机构制度,进而提升机构运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另外,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将IT应用能力划分为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和IT与业务融合能力,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相关理论研究对其进行阐述和界定。其中,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是指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将IT规划与服务战略结合,并通过IT支持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市场拓展的长远战略定位,最终支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能力;而IT与业务融合能力是指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将IT资源与业务作业(管理业务和具体服务业务)有序结合,进而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共享和互动性,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及时高效处理顾客需求,最终支撑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优质服务,同时及时与顾客进行反馈沟通的动态能力。为了初步探索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上海、天津市和太原的5家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多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对理论构念加以验证,并发现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通过提升IT应用能力的各维度以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提出了研究假设。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组主要向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南方发达城市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最终获得219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处理,最终通过实证检验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信息生态治理叁个维度分别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服务创新绩效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功能治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值最大,环境治理的影响值居中,结构治理的影响值最小。信息生态治理叁个维度之间有互相积极的影响作用。(2)信息生态治理叁个维度均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各维度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3)IT应用能力的两个维度(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IT与业务融合能力)分别在信息生态治理与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服务创新绩效间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IT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作用程度大于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的作用程度。本文立足于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前沿研究,旨在揭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逻辑关系。通过引入IT应用能力这一理论构念,深入分析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与IT应用能力各维度(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IT与业务融合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将IT应用能力作为信息生态治理和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中间路径。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通过多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交互验证的方式,界定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维度划分。目前学者们关于信息生态治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凝练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内涵。然后,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其维度划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通过对单个案例总结归纳和跨案例对比研究,最终从结构、功能和环境叁个层面对其维度进行了划分,并对各维度进行了理论验证。本研究打开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黑箱”,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也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基于前人研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概念,并对其维度进行了理论划分和案例验证。本文参考现有IT能力的相关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炼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同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IT应用能力进行了维度划分和理论阐述,然后结合多案例研究对IT应用能力各维度进行了实例验证。这有助于弥补组织IT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足,并推动IT应用能力这一理论构念的情景化研究。(3)通过多案例研究和理论推导的交互验证,并结合“知识-能力-服务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构建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IT应用能力各维度分别在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和服务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具有中介作用。(b)信息生态治理可直接影响服务创新绩效,但主要是通过提高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c)信息生态治理叁个维度共同对服务创新绩效作用时各维度的影响值,分别大于单个维度直接对服务创新绩效作用时的影响值,说明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之间有互相积极的影响作用。(d)IT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作用程度大于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作用程度。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如何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实践中如何将信息生态治理和提升IT应用能力的具体工作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供了科学依据。(4)本研究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实施信息生态治理、如何通过增强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参考和建议。本文结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多案例研究打开了其信息生态治理的“黑箱”,进而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实际中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失衡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支撑。同时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通过信息生态治理增强IT应用能力,最终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例。
张阐军[10]2008年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Lean-oriented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inLogistics,LMSCL)是精益生产环境下现代物流在管理、服务与生产中的发展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积极谋求通过工程与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物流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实现高的物流效率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保证低成本、低消耗、安全、准时、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但是,目前在精益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以及应用环境的限制,造就了企业低的生产效率和高的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制造业为背景,重点研究了LMSCL的有关理论与应用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供应链物流的发展过程、特点和战略及其精益化管理内涵;提出了基于价值工程(价值、功能和成本)的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思想,建立了基于核心制造企业的LMSCL模式和系统管理数学模型;提出了推拉结合(PUSH-PULL)的物流管理模式实现方法。(2)针对LMSCL模式提出了采用B/S和C/S混合架构以及多层开发技术的系统体系结构,即由信息门户层、应用服务层、中间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和基础结构层组成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将量本利分析模型和物流能力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价值分析;并面向光电产品制造企业研究了通过供应链物流精益化功能分析、成本分析、业务流程重组与浪费管理来构建供应链物流核心价值链。(3)探讨了典型供应链物流管理库存控制模式,研究了精益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内涵,提出了基于虚拟库存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库存控制模式;研究了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和BOM实现方法;构建了虚拟库存控制价值数学模型,并以LED显示板生产的典型物料供应链物流精益化库存控制进行了实例分析。(4)在界定精益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局限于微观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和内涵,提出从供应链物流要素能力、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供应链物流竞争能力叁个方面来研究了基于价值链的精益供应链物流能力衡量方法;建立了精益供应链物流能力量化模型,研究了该模型的计算方法和基于混合蚁群算法的精益供应链物流能力优化实现步骤。(5)针对绩效评价的特点研究了LMSCL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评价要素结构体系;建立了LMSCL绩效评价模型,结合该绩效评价体系结构提出了改进模糊多级综合评价和AHP权重系数确定方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6)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对LMSCL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基于信息技术的流通企业管理与组织优化及模拟[D]. 琚春华. 厦门大学. 2002
[2]. 企业信息能力的培育与评价研究[D]. 张海涛. 吉林大学. 2006
[3]. 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聂凯. 湖南大学. 2008
[4]. 基于NFC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孙旭. 吉林大学. 2016
[5].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组织决策权配置研究[D]. 马连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 北京市粮食供应链整合优化研究[D]. 贺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 企业成长的系统控制论[D]. 张军. 四川大学. 2003
[8]. 供应链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能力优化[D]. 刘小群.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D]. 王雅薇. 吉林大学. 2017
[10].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 张阐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追溯系统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农村物流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维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