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侠[1]2003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文中指出网络成瘾指一种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其概念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网络成瘾倾向指网络用户发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倾向。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编制精良、应用广泛的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心理结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 本研究根据文献综述提出初步的理论模型,基于研究文献和日常生活体验和观察发现,听取专家意见,编制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初测问卷。经过对390人的封闭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理论模型,并编制出正式问卷。对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进行了较严格的信效度检测。最后通过对285人的封闭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心理结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最后讨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一些表现特征。得出如下的研究结果: (1) 对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分别得到叁类网络功能成瘾倾向的心理结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四个维度:问题倾向,依附倾向,人际认知倾向,失控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包括叁个维度:问题倾向,依附倾向,失控倾向;信息收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倾向,依附倾向,失控倾向。 (2) 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考察问卷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测量工具。 (3) 本研究进行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总体特征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年级、专业和性别差异检验,以及上网时间、上网频率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研究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进一步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效度。
王晓静[2]2016年在《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问卷编制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网络成瘾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各种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讯排在第一位,各种其他种类社交网络应用也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智能手机以及4G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但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成瘾问题浮出水面,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身心造成损害。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而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使用的主体,其孤独感问题值得关注。由于社交网站的增多,人们的发言自由性较大,网络道德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个体道德品德发展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保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情感值得关注。因此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将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者区分出来,并研究其特点极为重要。同时研究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的相关关系可以从侧面更加了解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特点。本研究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社交网成瘾倾向问卷,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特点,探查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与社交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为日后更加深入研究社交网络成瘾奠定基础。本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综述,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成初始问卷。经过初测,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维度。修订后得到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正式问卷并检验信效度。二是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特点以及与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进行施测,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分为情绪改变、强迫性及社会适应性叁个维度。2、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社交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上,专业、是否独生,家庭来源差异不显着,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得分。4、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孤独感显着正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强迫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社会适应性与孤独感的相关不显着,控制社会适应性和强迫性两个变量后,情绪改变与孤独感显着正相关,控制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强迫性与孤独感显着负相关。5、皮尔逊相关表明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道德情感相关不显着,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强迫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社会适应性与网络道德情感及其叁个维度的相关不显着,控制社会适应性和强迫性两个变量后,情绪改变与网络责任显着负相关,控制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强迫性与网络道德情感及其叁个维度显着正相关。
陈侠, 黄希庭[3]2007年在《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是一种对互联网络的心理依赖,包括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叁种类型。被试为中国重庆叁所高校的大学生675人。对其中随机抽取的390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的因素结构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了问题、依附、认知偏差和失控四种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依附和失控倾向。得到较好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余下285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相关关系检验发现叁类网络成瘾倾向与使用频率都有显着相关,与使用时间都无显着相关。T检验发现女生在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依附倾向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的问题倾向得分显着高于女生。
李丽[4]2016年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外学者预测手机成瘾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非物质成瘾类型之一。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成瘾也成为当今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智能手机成瘾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脱离现实环境导致人际关系冷漠、表现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削弱学习动机、耗费学习时间,迷失自我奋斗目标;过度消费会助长攀比心理。它也容易引发躯体不适,如失眠、眼疲劳、拇指病、颈椎病等,危险使用甚至可引发交通事故或犯罪行为。从行为与心理健康视角研究智能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心身影响,积极探寻其有效的干预对策是非物质成瘾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并通过修订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调查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探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特征及成瘾相关因素,实施短期综合干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方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智能手机成瘾干预对策,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改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919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随后整群随机抽取1082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进行修订,随机抽取739名大学生确定智能手机成瘾的临界值并进行成瘾现状调查研究。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研究中,筛选86人完成冲动性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研究中,整群随机抽取634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成瘾与手机使用、强化敏感性的关系进行调查;整群随机抽取3623名大学生调查1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孤独感、自尊的关系,2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关系,以及3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从3623名大学生中整群随机抽取770人分析智能手机成瘾在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从3623名大学生中整群随机抽取1053人分析智能手机成瘾在孤独感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研究中,采用短期综合干预(实验组84人和对照组85人)、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人)和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1人)的方法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及效果评价。结果:1.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每天使用时长为6.06±3.71小时。智能手机应用在大学生中排名前五位是:即时通信占95.6%、网络音乐占65.1%、网络新闻占52.7%、博客/个人空间占52.5%、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占47.9%。不同性别大学生智能手机应用存在差异。74.2%的学生上课玩手机,11.0%的学生收到信息不看,34.4%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业,82.7%的学生认为手机在交往中重要,77.2%的学生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53.0%的学生认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健康。2.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共12个条目,包含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戒断症状、网络关系、过度使用和耐受性6个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为0.83,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得分越高表明成瘾程度越严重。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在大学生中的筛查以40分为最佳临界值,智能手机成瘾筛查率为38.6%。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维度及成瘾总分显着高于本科生;男生网络关系维度显着高于女生。3.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注意冲动、无计划冲动和冲动总分以及行为抑制得分高于非成瘾者(P<0.05);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Go/Nogo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折扣任务中成瘾者与非成瘾者仅在延迟1天200M和延迟90天200M的情况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流量200M和2000M水平曲线下面积AUC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反应行为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冲动选择行为的延迟折扣率均未见相关,而与冲动特质中的注意冲动、无计划冲动、Barratt冲动总分以及BIS抑制显着正相关。4.上课时玩智能手机影响学业、智能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健康、睡前玩智能手机、BIS抑制、BAS奖赏、BAS愉悦追求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有显着预测力,回归系数R=0.517,F=32.687,P<0.001。自尊和孤独感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3.649,CFI、TLI分别为0.998、0.987,SRMR=0.010,RMSEA=0.027,模型拟合理想。多群组分析女生和城镇学生冲动性-孤独感-自尊-智能手机成瘾的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在冲动性与智能手机成瘾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冲动性-负性情绪-智能手机成瘾模型中,拟合指数为:χ2/df=2.804,CFI、TLI分别为0.994、0.982,SRMR=0.011,RMSEA=0.022,模型拟合理想;冲动性-正性情绪-智能手机成瘾模型中,拟合指数为:χ2/df=4.527,CFI、TLI分别为0.972、0.916,SRMR=0.011,RMSEA=0.031,模型拟合理想。智能手机成瘾在冲动性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年龄在冲动性与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1.420,CFI、TLI分别为0.999、0.997,SRMR=0.006,RMSEA=0.011,模型拟合理想。5.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在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4.127,CFI、TLI分别为0.950、0.927,SRMR=0.011,RMSEA=0.064,模型拟合理想。智能手机成瘾在孤独感和睡眠质量间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中,χ2/df=3.371,CFI、GFI分别为0.952、0.933,RMSEA=0.063,模型拟合理想。多群组分析女生孤独感-智能手机成瘾-睡眠质量的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短期综合干预后实验组每天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小时)显着缩短,智能手机成瘾各因子及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后,实验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智能手机成瘾、冲动性和焦虑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心智觉知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后,来访者自述、心理测评量表、咨询师、同学以及辅导员老师等评价干预效果良好。结论:1.大学生智能手机应用频繁多样,上课和上床睡觉前频繁玩手机,承认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业,认可手机在交往中的重要性,也担心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健康。2.修订后的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为0.83。确定智能手机成瘾的临界值对预测成瘾非常重要,高职生智能手机成瘾程度较本科生严重。3.冲动特质与智能手机成瘾显着正相关,而冲动反应和冲动选择行为与智能手机成瘾均未见显着相关,这与行为实验不依赖自我觉知密切相关。4.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改善自我控制可有效降低智能手机成瘾;调控自我,提升自尊,加强人际沟通,降低孤独感,调节负性情绪也可有效降低智能手机成瘾;学会自我控制可以降低智能手机成瘾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5.智能手机成瘾和负性情绪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预防智能手机成瘾和调控负性情绪是改善其睡眠质量的有效途径。调控负性情绪,减少孤独感,降低智能手机成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6.短期综合干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和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均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郑亚楠[5]2010年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主观幸福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丰富完美主义理论与测量研究,同时探讨完美主义、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叁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正提供新观点,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启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收集完美主义相关题目,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本研究人群的问卷,在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随机选取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自编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生活满意度指数B、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四部分。由笔者和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担任主试,使用统一、标准的指导语,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被试当场填写并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850份,得到有效问卷654份。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分析,以均值、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完美主义和网络成瘾的一般特点以及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包括唯条理性、高标准性、严要求性、重视他人性、自觉自省性、完美期待性六个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大学生完美主义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大学生在问卷总得分及高标准性、严要求性、自觉自省性叁个维度上显着高于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在唯条理性维度得分水平上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在唯条理性和重视他人性两个维度上显着高于城市生源地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完美主义无显着性差异。在具体专业方面,只有在严要求性维度上,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得分水平显着高于文科生。自评学习成绩靠前的大学生被试完美主义问卷分数水平显着高于自评学习一般的大学生,自评学习靠前的大学生问卷分数在对高标准性维度上显着高于自评学习一般和自评学习靠后的大学生问卷分数,在自觉自省性维度上,自评学习靠后的大学生问卷分数显着高于自评学习靠前和自评学习成绩一般的大学生问卷分数。本科生在对高标准性、严要求性、自觉自省性叁个维度及完美主义问卷得分水平上显着高于专科生。(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完美主义、网络成瘾倾向叁者之间两两相关非常显着。主观幸福感和完美主义、网络成瘾倾向呈显着负相关,主观幸福感水平低,完美主义水平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完美主义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着正相关,完美主义水平高,网络成瘾倾向高。(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同时主观幸福感可通过完美主义的中介变量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屠斌斌, 章俊龙, 姜伊素[6]2010年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研究手机成瘾问题,本研究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方法编制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并对随机选取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主要表现为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集成瘾。初步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88与0.921之间,分半信度在0.541与0.854之间,重测信度在0.469与0.759之间。初步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具有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
王雨露[7]2008年在《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文中指出自我调节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者视角不同,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自我调节结构的建构存在一定分歧,有关自我调节特点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初步建构了自我调节的理论模型,并先后随机抽取成都市的361名和106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建构的自我调节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我调节问卷》和白羽等编制的《网络成瘾倾向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成都市10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调节包含5个维度,即:目标设定、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自我监察和自我反应,符合初始的理论构想;所设计的自我调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大学生自我调节有以下特点:大学生自我调节水平较高;性别上,女生在自我调节及其目标设定、执行计划维度上显着高于男生;年级上,大一学生在自我调节以及目标设定、制定计划、自我监察、自我反应四个维度上显着高于其他年级,呈现出下降趋势;专业上,理科学生只在制定计划和自我反应维度上显着高于文科学生。(3)自我调节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着负相关,自我调节能够显着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力最大的是自我调节的第叁个维度,执行计划(10.8%),其次依次为制定计划(6.8%)、自我监察(2.8%)、设定目标(1.1%)、自我反应(0.8%),回归方程可以写成:网络成瘾倾向=-.162×执行计划+-.154×制定计划+-.102×自我监察+-.073×设定目标+-.062×自我反应。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我调节结构模型包含:目标设定、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自我监察和自我反应五个维度。(2)大学生自我调节在年级、性别以及学科类别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自我调节可以显着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
侯友[8]2007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成瘾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社会、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般状况和形成原因,试图探讨在常态网络使用的条件下,网络行为、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等因素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及其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以便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内蒙古叁所大学680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在年级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二叁四年级开始逐渐下降;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高的成瘾倾向。(2)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民族上不存在差异;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瘾倾向。(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在上网目的上存在显着差异,以游戏、娱乐、聊天为上网目的的大学生成瘾倾向高于其它上网目的的,尤其是高于以学习为目的的。(4)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回归分析,生活事件的健康因子和其他因子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5)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着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内外向与网络成瘾倾向的高低没有显着的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精神质和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6)网络成瘾是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上网交流时间、上网游戏时间、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上网交流时间、浏览信息时间、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生活事件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胡姗姗[9]2009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网络所引起的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导致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受损的习惯性行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既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也可以拓展和深化网络心理研究。修编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既是检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实需要,又是预防、矫治和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础性工作,意义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特点探析、完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等步骤,对欧居湖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进行了系统修编。对修编后的问卷采用项目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修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初步提出了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综合研究结果并与欧居湖的研究比较,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构是一个一阶8因素、二阶3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生理症状、社会功能受损和心理症状,一阶因素包括耐受性、戒断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学业不良和生理症状。2.修编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3.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5%,其中重度成瘾症状者占1%,中度成瘾症状者占4%,有轻度网络成瘾症状者占32.5%,无明显网络成瘾症状者占62.5%。4.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和学业不良维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疏离、社会脱离、学业不良和生理症状维度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6.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的存在显着的周上网时间差异,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戒断性、强迫性、时间管理问题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的存在显着的次上网时间差异,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7.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强迫性、社会脱离和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着的人际状况差异。8.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其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人际疏离、社会脱离之间存在显着的身心状态差异。
朱丽洁[10]2008年在《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成瘾的研究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课题,对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且对网络成瘾者人格的研究也只是关注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很少有人关注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世界中另一个虚拟的自我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最近有研究者提出的网络人格,用来特指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目前对网络使用者的网络人格的探讨,大都是理论上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并且也没有可操作的量表。因此,本研究从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出发,选取艾森克人格量表来测量网络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特征,并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对应的网络人格量表,用来测量网络使用者的网络人格,并对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武汉大学生,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人格量表的编制。网络人格量表的编制是根据现有的人格量表进行编制的,研究者初步选定了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来测量网络使用者的现实人格,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网络人格量表,然后通过预测,对188名被试的研究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修改,得到较为合理的网络人格量表。第二阶段:正式施测。将网络成瘾量表(20个项目)、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48个项目)以及编制的网络人格量表(48个项目)作为整体量表,对武汉地区的大学生进行小组团体施测,获得相关研究数据。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43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网络人格的四维模型较为合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网络人格的结构可以由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社会掩饰性四个维度构成。(2)网络成瘾得分与网络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和社会掩饰性呈显着的负相关,和精神质、内外倾的正相关不显着,说明网络成瘾分数越高,其在网络中的外向性越明显;成瘾组表现的比非成瘾组更加外向,在网络中表现得更加活跃;在N神经质维度上成瘾组得分也比非成瘾组高,在网络交往中更容易表现得冲动,冒险,情绪不稳定。(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具有较高的正相关,二者各个维度的表现也有显着差异,表明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是既统一又有区别。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D]. 陈侠.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问卷编制及相关研究[D]. 王晓静. 西南大学. 2016
[3].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J]. 陈侠, 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7
[4].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D]. 李丽. 吉林大学. 2016
[5]. 大学生完美主义、主观幸福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D]. 郑亚楠.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6].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屠斌斌, 章俊龙, 姜伊素.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7]. 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D]. 王雨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8].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D]. 侯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9].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 胡姗姗. 西南大学. 2009
[10].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关系研究[D]. 朱丽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