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肖曙峰

(普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 目的: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加以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23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前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后者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等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复发率(0.0%)均低于参照组(11.0%、4.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率,值得大力推行。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部小切口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20-02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普外科疾病。一旦患有此病,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否则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管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1]。临床上一般是采取传统手术治疗,但该术式创伤大、恢复速度慢,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需强化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的治疗研究,以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为了解腹部小切口手术在小儿腹股斜疝治疗中的价值,本研究对11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治疗,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23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118例。参照组男98例,女20例;年龄8个月~9岁区间,平均年龄为(3.3±1.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为(5.1±1.9)个月。实验组男99例,女19例;年龄9个月~10岁区间,平均年龄为(3.3±1.2)岁;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为(5.4±1.7)个月。在临床基础性资料如性别、年龄等的对照上,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儿采取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即对患儿予以静脉麻醉,成功麻醉后于腹股沟内侧上1CM作一切口,长度为2~3cm;之后,切开腹外斜肌前鞘,并对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实施分离处理,以便将疝囊颈后充分暴露出来,并予以高位结扎。对睾丸进行牵拉,并对精索予以复位,最后缝合切口。

对实验组患儿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同样对患儿实施静脉麻醉,在患侧耻骨结节之上沿腹横纹作一个手术切口,长度在1~1.5cm,按顺序切开、分离,直到腹外斜肌腱膜。术中无须将腹股沟管打开,仅在外环口对睾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进行分离处理;查找疝囊,提起剥离疝囊把内环的疝囊口暴露出来,将疝囊后唇提起,在腹膜边缘缝合疝囊前后唇,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另外,对患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随访,并对其复发情况加以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治疗情况分析

见下表所示,由表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等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分析

参照组中有13例发生并发症,具体为7例疼痛,4例感染,2例睾丸高位,其发生率为11.0%(13/118);实验组中有3例发生并发症,具体为1例疼痛,1例感染,1例睾丸高位,其发生率为2.5%(3/118)。参照组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4.2%(5/118),实验组无患儿复发。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通常分成两种,分别是直疝与斜疝,其中,后者最为常见,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右侧发病率高于左侧[2]。此病一般是因先天性解剖异常而造成的,在婴儿娩出后,鞘突存在闭锁不完全或完全不闭锁,继而演变成先天性斜疝的疝囊[3]。除此之外,若婴儿存在后天性的腹壁缺损,亦或者是腹壁薄弱,腹压突然性增大时,则可能引起腹股沟疝。斜疝极易引起绞窄、嵌顿,从而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加以治疗。

临床上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一般是采取手术的方式,而疝囊高位结扎术就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4]。虽然该术式在疾病治疗上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手术需在腹股沟处作一个较大的切口,并将腹股沟管、腹外斜肌腱膜予以切开,这种操作繁琐,手术时间长,切口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缓慢,且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5]。因此,需采取一种更为科学的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疾病。诸多研究表明,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6-7]。腹部小切口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其所作的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这有助于伤口的快速恢复;另外,手术不需要打开腹股沟管,降低了对血管及周围神经的损害,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采取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实验组患儿,其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疼痛持续时间等均低于参照组患儿,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方面,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参照组,即2.5%vs11.0%、0.0%vs4.2%,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率,值得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易武韬,何宗南.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6):5080-5081.

[2]靳军.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疗效及可行性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04):501-502.

[3]张广国. 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20:40-42.

[4]管恩民.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12):93+104.

[5]章建民.腹横纹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0):28-30+35.

[6]周太华.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和手术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30-31.

[7]吴小果.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130-131.

论文作者:肖曙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  ;  ;  ;  ;  ;  ;  ;  

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肖曙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