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切实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规律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78~2003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以上,2003年人均GDP超过1100美元,经济的持续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影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分别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我国的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一个什么方式的增长,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道路?应该承认,国内外不乏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定量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研究上,从实证的角度来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及其特点的研究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准备从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制度变迁等方面出发,首先找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然后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的结论,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出规律性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几点建议。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毫无疑问,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经济增长的原因现代经济学从诞生起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注意到了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土地以及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的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被过分地强化了,使得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结论显得有些悲观,即经济增长不具有持续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对Harrod-Domar模型进行修正,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与劳动之间可完全替代,这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仍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该理论也只能得出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外生的技术进步率这种“不愉快”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把技术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处理,解决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
除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外,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还有二元经济理论、结构主义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理论。如: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人类对经济增长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深刻理解并借鉴吸收上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其规律,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通过对上述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项:
(1)自然资源因素。一个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资源的比较优势,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经济增长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如日本、西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总量自然资源,但人均占有率并不高,其中,耕地、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1/2和1/4。由于自然资源有待于发现和探测,对它的精确计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不引入自然资源变量。
(2)物质资本投入因素。充足的资本投入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主要是指基础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在我国,国内物质资本投资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平均在80%以上,因此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为简化计算,我们用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计量物质资本投入。
(3)劳动力数量因素。从经济增长角度讲,人不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适度的人口可以为再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现代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单纯的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微弱,过多的低素质的人口是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的控制人口并努力提高现有人口的素质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用全社会就业人数来描述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情况。
(4)产业结构因素。由于部门间存在边际生产率差异等因素,因此结构变动可引发资源的再配置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推动社会综合生产率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在当代社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一个普通工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即使没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只是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也一样可以增加产出,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中,需要引入人力资本因素,以反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制度变迁。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中发生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可以影响和改变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作用程度。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样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中,需要引入制度因素,以反映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一)模型构建及指标说明
根据上面的理论和要素分析,我们构建如下经济增长方程:
LnGDP=a[,0]+a[,1]LnWZZB+a[,2]LnRLZB+a[,3]LnLABOR+a[,4]CYJG+a[,5]ZHIDU
具体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见下面的指标说明,其中:a[,1]+a[,2]+a[,3]=1满足希克斯技术中性条件。
将a[,3]=1-a[,1]-a[,2]带入上式,移项整理得:
LnGDP/L=a[,0]+a[,1]LnWZZB/L+a[,2]LnRLZB/L+a[,4]CYJG+a[,5]ZHIDU
本文采用该式对整理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分析。
指标说明:GDP为国内生产总值(除特殊说明外,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对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在下文中不再一一注明,具体数据见上表);WZZB为物质资本因素,在模型中我们用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代替;LABOR为就业人员总数;RLZB为人力资本因素,在模型中我们用年度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总额来代替;CYJG为产业结构因素,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因此我们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1978~1989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入90年代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趋于稳定上升,但幅度不大,为更加准确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我们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1990~2003年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ZHIDU为制度变迁因素,对于制度因素的量化比较困难,本文主要借鉴金玉国(2001)的研究方法,通过舍去财政收入因素,加入城市化因素进行合成分析,方法如下:首先我们从市场化水平(SCH)、城市化水平(CSH)、对外开放水平(DWKF)、经济体制改革水平(FGY)四个方面反映制度因素情况。市场化水平采用市场化指数来量化,城市化水平采用城市化指数来量化,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年度利用外资总额占年度GDP的比重各50%加权计算得到,经济体制改革水平用工业部门中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量化(限于篇幅,数据未列出)。最后,利用SPSS因子分析,得出制度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ZHIDU=0.977DWKF+0.973SCH+0.994CSH+0.952FGY
归一化处理得到:
ZHIDU=0.2508DWKF+0.2497SCH+0.2551CSH+0.2444FGY
利用上式可以计算出制度因素指标,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1978~2003年我国有关经济指标数据整理表
TIMELnGDP/L Labor wzzb
Lnwzzb/L rlzb Lnrlzb/Lcyig zhidu
时期/单位 对数劳均GDP 就业人数 物质资本 对数劳均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对数劳均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制度环境
元/人万人 亿元
元/人 亿元
元/人%%
19786.8053 40152 668.72
5.12
93.8
3.15
12.1816.71
19796.892 41024 699.36
5.14
111.45 3.312.6217.89
19806.9721 42361 910.55.37
145.5 3.54
13.0623.91
19817.014 43725 961 5.39
157.65 3.59
13.6 21.61
19827.0639 45295 1230.4
5.6175.85 3.66
13.4522.35
19837.153 46436 1430.1
5.73
198.36 3.75
14.2325.55
19847.3051 48197 1832.9
5.94
242.72 3.92
16.0628.05
19857.4941 49873 2543.2
6.23
306.68 4.12
16.7631.42
19867.5956 51282 3120.6
6.41
363.43 4.26
17.1833.12
19877.7259 52783 3791.7
6.58
385.11 4.29
17.8 34.57
19887.9184 54334 4753.8
6.77
443.53 4.418.2836.2
19898.0249 55329 4410.4
6.68
452.39 4.418.3136.66
19907.9602 64749 4517 6.55
462.45 4.27
18.5 37.68
19918.1019 65491 5594.5
6.75
617.83 4.55
18.9 38.91
19928.3007 66152 8080.1
7.11
728.75 4.719.8 40.84
19938.5534 66808 13072.3 7.58
867.76 4.87
21.2 41.83
19948.8439 67455 17042.1 7.83
1174.745.16
23
44.25
19959.0585 68065 20019.3 7.99
1411.525.33
24.8 45.39
19969.1948 68950 22913.5 8.11
1671.7 5.49
26
44.85
19979.2747 69820 24941.1 8.18
1862.545.59
26.4 46.25
19989.3139 70637 28406.2 8.32032.455.66
26.7 47.94
19999.3497 71394 29854.7 8.34
2287.175.77
26.9 45.78
20009.4261 72085 32917.7 8.43
2562.615.87
27.5 44.73
20019.4832 73025 37213.5 8.54
3057.015.93
Z7.7 45.59
20029.5654 73740 43499.9 8.68
3491.416.02
28.6 45.83
20039.6648 74432 55566.6 8.92
3989.526.28
29.3 46.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4),其中:2003年部分数据为插值估算数。
(二)SPSS分析结果
1.对模型的散点图检验
通过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2.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Model Summary
yearSum of Squares F
Sig
Durbin-Watson
1978~200321.915
1076.456
.000 .685
1978~19891.83062.564 .000 1.013
1978~19870.883196.961.000 1.521
1990~20033.6452419.812
.000 1.763
Coefficients
1978~2003 1978~1989 1978~1987 1990~2003
(Constant) 3.968 4.269 4.198
3.906
LNWZZBL
.481
.840 .679.311
LNRLZBL -.209 -.414 -.046.104
CYJG .674
.279 .341.515
ZHIDU .056
.281 .026.079
LABOR .728
.574 .367.585
在分析中,我们分别对1978~2003年数据进行了整体和分段回归,从Sum of Square数值、F值、Durbin-Watson系数,可以看出分段分析(1978~1987,1990~2003)结果优于整体分析,剔除异常年份(1988~1990)分析结果优于不剔除分析,这与我国的整体宏观经济运行非常吻合。
3.我国经济增长方程及因素贡献率
表2 1978~1987年各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78~1987年GDP年均增长率10.14%)
弹性系数归一化 对GDP贡献对GDP贡献率%
物质资本
.679 0.4967081
5.036620337 49.67081
劳动力 .367 0.2684711
2.722297001 26.84711
人力资本 -.046-0.0336503
-0.341214338-3.36503
产业结构
.341 0.249451425.2943672324.94514
制度环境
.026 0.01901980.1928602781.901975
合计 1.367
1.000 10.14 100%
第一阶段:1978~1987年经济增长方程为:
LnGDP=4.198+0.679LnWZZBL-0.046LnRLZBL+0.367LnLABOR+0.341CYJC+0.026ZHIDU
表3 1990~2003年各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率10.0998%)
弹性系数
归一化
对GDP贡献
对GDP贡献率%
物质资本
.3110.1951071.97054219.5107
劳动力 .1040.0652450.6589616.5245
人力资本
.5150.3230873.26311432.3087
产业结构
.0790.0495610.5005564.9561
制度环境
.5850.3670013.70663736.7001
合计
1.594 1.000 10.0998 100.000
第二阶段:1990~2003年经济增长方程为:
LnGDP=3.906+0.311LnWZZBL+0.104LnRLZBL+0.585LnLABOR+0.515CYJG+0.079ZHIDU
四、实证分析结论的解释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规律性认识
总体上看,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是变化的,经济增长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相应变化。
从我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1978~1990)看,实证分析的结论基本与我们的经济发展相吻合,剔除1988~1990年份的通货紧缩,第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以资本(贡献49.7%)和劳动力(贡献26.8%)高投入、高消耗型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产生了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束缚的冲动,非农产业、乡镇产业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初期的制度效应能量得到骤然释放;同时由于我国的这部分效应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对经济增长贡献也比较大,达到了将近25%。不过这一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增长质量不高。至于人力资本的贡献为负值(-3.4%),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力资本增长减速(入学率等)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滞后所致,此外,也可能与我们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关系,这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精确研究和加以解释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1991~2003,为便于数据处理我们从1990年开始计算)看,在这一阶段,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合计贡献25%,其中劳动力仅贡献6%),90年代后,由于第二产业产出比重的升幅过大和第三产业的相对产出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变化显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放慢,使得产业结构的影响贡献率下降(贡献仅为5%),而人力资本(贡献32%)和制度创新(贡献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迅速。当然,由于人力资本的外溢作用,这里的人力资本贡献可能包括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迁移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力资本贡献不小,但这部分人力资本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而迁移流动并没有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它只是改变了资源的配置方式,因此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进入1990年以后,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加入WTO和建立市场经济需要,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长显著,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之一。相关研究(李京文,1998)认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的贡献1990年以来平均为36%;世界银行(1998)测算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43%中大部分是由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所决定的,上述我们的回归结论也与李京文等的研究以及该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比较吻合。此外,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实证的角度看,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不能将任何一个因素绝对化和片面化,因此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也并非表明哪个要素重要,哪个不重要,而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系数的变化中,看出弹性的大小、提高的空间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把握经济增长的规律。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以概括为“资本高投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制度释放”,主要还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因此总体上讲,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靠资本的高投入、能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的,同时还附带了环境的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最终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历史性的转折点,必须下大决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五、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些建议
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其规律性探讨,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极端重要性。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切实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地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2.注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际间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水平是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典型代表。尽管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产值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14.6%,但第三产业比重仅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3年的33.2%,而在1990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3%,中等收入国家为51%,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7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空间的巨大。即使在第二产业内部,由于目前我国的工业部门仅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距离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调整的空间也很大。因此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3.加快科技进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经济经过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增速放慢的迹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科技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为我国今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澎湃的动力,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快科技进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便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加快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我们的制度创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的制度创新可以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市场环境,完善要素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政府机构,整治腐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主要方面进一步加以提升。通过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标签:经济增长理论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