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个性化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落实此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笔者认为,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一、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写作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智慧,将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要通过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新课标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体现。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素材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行运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2.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蓄积能量
热爱自己会使人成为积极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热爱生活能使人以健康、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心态融入生活;生活是创新的原料库,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3.带领学生品评艺术珍品,感悟创新之美
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建筑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经常品评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张扬其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
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当学生在生活、自然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书籍、电视、网络等虚拟生活中得到间接体验后,探索的成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与他人分享对此认识、理解和感悟以及创造的欲望。而写作可以将他们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求异性、反映生活的新颖性表达出来,使个性的自由挥洒、人性的自我创造在这一形式里得到张扬和认同。
二、激发情感,释放生命活力
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在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将学生的情感意愿放在首位,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写作目标建立一种天然联系,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诱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之写出富有境界的佳作。作文就要饱含生命意识,就要在字里行间体现生命的律动,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植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景,使其人格化、情感化。“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者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它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观则同于外,感则同于内。”作文不是生活的复印件,而是要在感悟思索中,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从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个“真我”的灵魂。
1.尊重个体感受,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教育家黄全愈于《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儿子初到美国学画画的情景,用中国人的教书标准去衡量,美国教师简直是在“放羊”。任由孩子信手涂鸦,随心所欲,不论画成什么样子,都竖起大拇指称“OK”。但美国人赞成这种方式,认为创新能力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因为这种教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尊重了每个孩子的主体意识,营造和保护了创造的氛围,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作文亦同画画,本无定法,成功的根本在于尊重学生意愿,爱护学生情感,让学生喜欢在写作中放飞思绪、自由翱翔。
2.讲究想象感悟,提升学生智慧灵性
宇宙、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各层面、各领域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是充满了想象与联想的。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需要想象和联想。脱俗的立意、新颖的见解更来自构建于想象与联想基础之上的异于同类的创新思维。范仲淹依靠对《洞庭晚秋图》的想象敷衍出名篇《岳阳楼记》;李白借想象表达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毛泽东借想象抒发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豪情。中学生阅历浅,完全凭自己的实际体验去驾驭文字组织文章确有难度。应引导他们借助对社会的观察、生活的感悟和阅读的思索去进行独特的粘合、夸张,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3.陶冶情操,营造学生精神家园
作文教学中,常常提到“文以情动人”“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等等。文章的思想是灵魂,感情可谓之为“灵气”。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空谈,没有灵气的文章是乏味的文字堆砌。仅满足于篇章、技巧,不融入对社会、人生的责任,不引发对生活的思考,不联系自我实际,是达不到“教作文,学做人”的教育目标的。著名作家韩少功说:“选择文学实际上是选择一种精神,选择一种生存方式,选择一种苏醒的灵魂。”作文用神采飞扬的语言传达着生活的平平仄仄,用心灵深处的感受展示着社会的赤橙黄绿。作文中的智慧和美扩大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充实了自我内心,增强了新世纪青年人应有的抱负和气势。
三、呼唤风格,感受创造魅力
丰富多彩的世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色彩斑斓的语言幻化出各具风采的文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涵养,使每个人在表现个人情感好恶上,运用写作手法上,都体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这就是所谓的风格。其实,“风格即人”。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都与人的个性相关,是由人的思想、气质、修养决定的。所以说,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一种个性力量的精髓,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折射。
1.健康的价值观是风格形成的底线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这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的影响。“敬其师,信其道”,教与学相融并存的关系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发展层面上的。“只见文本,不见人本”的写作训练脱离开人的价值取向,导致写虚假文,做虚伪人,为获取高分而编造“美丽的谎言”,甚至克隆、剽窃别人的精神产品来谋取功利。这与教师口是心非、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无关系。
2.高尚的情操是风格依存的内涵
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只有在那些人品纯正、德行正直的人身上,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性发挥出的作用。在传统美德中“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是文人墨客抒发才气的一种责任。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人格美的内涵,影响着学生对人生的领悟和体验。
3.学识与才情是风格魅力的展现
文学作品是指导人生的教科书,学写文章是先于别人感受社会热点,体察民间风情,了解人生百态。写作课堂上,不仅需要解读作品本身意义的生成过程,还要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中了解、检验自己存在的位置。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师的水准,教师能文善写,学生则跃跃欲试;教师知识广博,学生则视野开阔;教师语言传神,学生则情感丰富;教师教法独特,学生则学法灵活。课堂上的语言、思路、手段、节奏等技巧方法娴熟后,风格的魅力就会挥洒在作文教学的智慧中。在这样的氛围环境里,不论你是写初涉人生的体验,还是叙牛刀小试的回味,或是抒写内心深处的灵动,都会带来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弘扬个性的写作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新世纪初,课程改革高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旗帜,人的价值获得了充分的重视。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和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