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主干路;道路横断面;功能;影响因素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开发进度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需要不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载体,其设计能否满足社会和交通增长的需求,对城市居民的出行和城市运行的效率将产生深远影响。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关键,其布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道路的交通安全、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城市景观。城市主干路在路网中起到骨架作用,是联系城市各区及对外交通枢纽联系的主要通道。本文根据作者的设计经验,对城市主干路标准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总结。
1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
道路横断面主要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其总宽度为道路横断面的路幅宽度。各组成要素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通行需求及地下管线、道路绿化和附属设施的布设需求。
1.1 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上供各种机动车行驶的部分,统称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行车道宽度包括几条车道的宽度,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
1.2 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主要是提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行驶。非机动车道属于慢速行驶的交通工具,主要布置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单独布置,道路断面为三幅路或者四幅路;另一种是与机动车道共板,可通过标线或隔离护栏与机动车道划分;第三种为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设置,即“人非共板”,以不同的铺装材质或隔离带划分。
1.3 人行道
人行道主要供行人通行,同时也是树池、各类杆件立杆的场地,其地下空间埋设各种市政管线。
1.4 分车带
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及功能,可分为中央分隔带及两侧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分隔带应采用立缘石围砌,分隔带内种植植物即为绿化分隔带。
1.5 设施带
设施带应满足设置护栏、标志牌、信号灯、路灯及其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设施带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应避免各种设施间以及与树木的互相干扰。
2城市主干路根据功能分类以及横断面布置的特点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规定:“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应以交通功能为主;且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但在实际城市建设中,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城市主干路两侧往往开口较多,不仅承担了交通功能,同时承担了较多的服务周边用地的功能。
根据道路承担的主要功能,城市主干路可分为交通性主干路和生活性主干路。
2.1 交通性主干路
在城市路网中起到骨架作用,以交通功能为主,机动车流量较高,非机动车及行人流量相对较小。
交通性的主干路建议设置为四幅路,用中央分隔带隔离对向行驶的车辆,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在红线宽度允许的条件下,中央分隔带宽度建议布置为大于等于5米,主要考虑在交叉口进口道压缩3米作为左转专用车道后,剩余2米分隔带可保证基本的绿化效果,且兼顾二次过街功能。此外,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有利于交叉口处车辆调头。
城市主干路典型横断面(四幅路)
若不设置中分带,而是设置隔离护栏或双黄线,交叉口处需对隔离护栏或双黄线进行偏移以展宽左转车道,影响直行车辆舒适度,且需增设二次过街岛。
交通性主干路应设置较宽的机动车道,以满足机动车的快速行驶;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宽度可适当压缩,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
2.2 生活性主干路
主要为相邻组团之间的中距离运输服务,是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城市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同时道路两侧设置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单位、小区出入口,为城市居民出行服务。其功能定位兼具交通性和生活性。
生活性主干路一部分为城市规划中定义的城市主干路,还有部分是原次干路提升改造后升级为的城市主干路,其特点是:车速较低、小客车比例高、大型车比例小;其机动车道宽度可依据规范取较小值,特别是对于提升改造的道路,两侧红线受限时,内侧车道宽度可取3.25m。
对于生活性主干路,除了应满足机动车交通功能外,其重要的功能为服务周边居民出行,因此,应着重考虑行人的路权,建议设置较宽的人行道给予行人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对于中小城市的生活性主干路,往往非机动车较多,应适当增加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并加强安全设施设计。
3 城市主干路横断面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是道路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引领道路设计的前提条件。
城市道路是为城市用地服务的,道路周边的用地是产生交通量的源头,从宏观上决定了区域的交通出行结构及交通方式的选择。因此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对于道路横断面的布置方案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我国城市用地分为8大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不同性质的用地对于道路空间形态、各组成要素的宽度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如道路两侧分布有较多的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人流较为密集,应适当加宽人行道的宽度,为市民提供舒适宽敞的步行空间;如道路两侧分布有较多的工业用地,需综合考虑货运交通、客运交通(通勤车)、非机动车以及步行者之间的关系,主干路断面形式宜选用四幅路,合理设置中分带、侧分带,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保证机动车道的最小宽度,同时满足行人、自行车过街的需求。
3.2 与道路等级、交通功能相匹配
交通功能是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是影响横断面布置的主要因素,交通功能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三部分。
交通量预测是确定道路交通功能和断面形式的基础,首先应进行现状调查和规划资料收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规划,对道路本身及周边路网在未来规划年限所分配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进而确定道路的技术标准及断面分配形式。
根据预测的路段交通量,考虑其使用功能、工程位置及沿线基本设施的影响,可进行道路服务水平及通行能力计算,并计算出单向车道数,从而确定机动车道的宽度;对于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功能,应结合两侧用地性质,并参考规范,确定其宽度;对于机非分隔带,结合设置公交停靠站的宽度要求,合理确定其宽度。当道路红线受到限制时,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加宽机动车道而压缩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需保证慢行出行方式的弱势群体使用道路的权利和舒适度。
3.3 满足道路规划管线的布置需求
城市道路不仅需满足交通功能,同时还是各种地下市政管线的走廊。而城市主干路等级较高,其布设的市政管线也往往较多,是地下管线的主要敷设通道。
城市道路工程地下管线主要包括雨水、污水、给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此外,为整合城市地下空间,便于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下布设有综合管廊。道路标准横断面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满足各种地下管线的布置需求。
市政管线尽量布置在人行道下,不仅可以减小管线埋深,同时可避免长期车辆荷载对管线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运营期管线维护、更换、检修时,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也较小。但城市主干路往往管线众多,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对于各种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有相关规定,且种植乔木的绿化带下布设管线有所限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管线敷设在人行道下,往往将雨、污水管道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下。
对于地下设置综合管廊的道路,机非隔离带或设施带的宽度应满足综合管廊通风孔和投料孔宽度的布置需求。
由于道路和地下管线存在着投资、运营主体的差异,可能存在分期建设情况,因此,标准横断面布置应考虑为远期建设的管线预留位置。
3.4 充分考虑道路绿化和城市景观
城市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重要空间。道路景观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改变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城市主干路绿化效果图
绿化带的宽度应符合国家及地方规范规定的道路绿地率的要求,对于一些景观要求较高的城市主干路,应保证足够的绿化带宽度。一般情况道路绿地率为15%~30%,对于景观标准较高的道路,绿地率可达到30%~40%。
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至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以上规定主要考虑红线宽度越大的城市道路,车流量往往越大,造成车辆尾气、噪音污染严重,需要采用更多的绿化加以隔离和防护;而红线宽度较小的道路,受宽度的限制,主要满足交通功能,但同时应保证基本的绿化面积。而城市主干路往往红线宽度较大,车流量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设置较宽的中央及两侧绿化带,提高车辆及行人通行的舒适度,同时提升道路和城市的景观效果。
由于城市主干路往往交通污染严重,宜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的绿化形式,可提高隔离防护作用,因此建议主干路上分车绿化带的宽度不宜小于2.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带一般需要种植乔木作为行道树提供遮阴作用,而种植和养护乔木的最小宽度为1.5m,因此人非之间绿化带一般不得小于1.5m。
3.5 其他特殊情况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规划定位为公交主通道的城市主干路,应考虑机动车道增加公共交通专用车道或BRT车道。或根据城市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采用近远期结合设计,设置较宽的绿化带,为远期拓宽车道预留条件。若城市主干路走廊带规划有轻轨或中(小)运量公交,则依据需要设置较宽的中央分隔带,为远期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空间。
对于旧路改造提升项目,往往存在两侧红线用地限制、拆迁困难等因素,在保证基本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宽度。若旧路病害少,状况良好,旧路利用价值高,可考虑提高旧路的利用率,如原道路为单幅路或三幅路,改造后的主干路仍采用三幅路的断面形式,中央设置护栏进行隔离。
4 结语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大动脉。对城市主干路横断面的研究,对道路的交通安全、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乃至城市的土地利用、文化景观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城市主干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功能和通行需求、地下管线布置以及道路绿化景观等;此外,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车辆和行人通行的直观感受,提高道路使用者的舒适度,向市民提供一个和谐、友好的带状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
本文结合了笔者近几年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及心得,对城市主干路横断面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可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版)[S].
[2] 潘春梅.城市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 陈彩华,向祖全,陈海列.浅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与综合管线布置的关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4(4):55-57.
[4] 曾伟,王志华,代茂华,宇文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新理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5(5):5-9.
[5] 邵勇,王学勇,李娟等.完整街道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J].城市交通,2015,13(1):25-33.
论文作者:刘明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主干论文; 横断面论文; 城市论文; 机动车道论文; 道路论文; 宽度论文; 管线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