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应树立的几种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目前我国论文,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入21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教育能否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否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智力支持,观念的变革至为重要。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要求,促使我们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必须立足现实,对我国的教育作出冷静的反思,开辟新视角,开拓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开发新思路,从而为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成熟的理论架构,这是教育理论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观念的变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因此,全面检讨并更新我们的教育观,便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在新的世纪里,我国教育改革应当树立以下新的基本观念。
一、树立终身教育和学习观,为学习社会的构建打造思想基础
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思想标志着教育思想的一场革命。它一经诞生,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很快被奉为各国国民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终身教育观念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这一观念落实为成功的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基于穷国办大教育这一基本国情,要在21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是一项最最基本的工作。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打破了一次教育享用终生的陈旧观念,倡导将教育覆盖到社会全员和人的一生,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虽然,终身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美好远景,至今没有在哪个国家得以圆满实现,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自诞生至今却一直处于丰富完善和发展之中。关于学习社会的理论,就是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的直接结果。学习社会的理论远远突破了教育的概念,强调以教育为主导的学习的终身化和全员化,而且突出强调了集体、团队和全社会学习意识、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强调立法和政府意识,强调教育和学习是个人、集体、社会、国家一切行为的基础、前提和永恒的支持体系。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树立终身教育和学习观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它强调的终身性和全员性对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一,它将促使我们充分关注国民教育在地域上的平衡发展,避免国民教育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其二,有效促使教育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妇女等的教育和学习;其三,促使教育更加关注人文教育的充实和发展;其四,促使教育和学习由个体行为向集体、团队意识和行为转变。立足我国实际,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而言,上述四个方面的作用无疑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终身教育观念将全方位指导我国教育从观念到实践革除积弊、弥补不足,真正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应该说,从术语的传入到形成对理念的基本认同,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已20余年,不是什么新东西了,但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角度而言,终身教育观念在全社会的树立进而上升为全民意识标志着一场观念的变革,它昭示着一切陈旧观念的革除,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开始迈出新的步伐,昭示着学习社会的美好蓝图真正开始从脚下奠基。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树立终身教育观不仅需要理论家的倡导,而且需要社会全员的认同;不仅需要理性的呼唤,而且需要实践的全方位配套;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而且呼唤群体、社会、政府的意识和行为。应当说,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二、树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智力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的生存和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平衡有序的过程,人类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对生存环境的保护,主张人口的增长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保持平衡,同时,主张通过有序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类科学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人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必须,不仅是团队、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而且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希望;教育不仅是伴随个人终身、接纳社会全员的活动,而且是伴随人类始终、覆盖全体人类的活动。可持续的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柱。于是,人生再也无法被分割为接受教育和从事工作两个阶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终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学习成为生活、工作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便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步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稳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其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于是,我们在探索构建21世纪的宏观发展战略时,也就永远无法漠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含是每个人的充分的协调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教育。人的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中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于对资源锐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的担忧;期望于人类生存、生活素质和水平的大幅提高;最终瞩目于对教育——全员的、终身的、不拘一格的、内容丰富的教育的呼唤。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素质的可持续提高、能力的可持续强化、认识的可持续深入、知识的可持续积累。从这个过程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持续的教育过程。贯穿人的一生、覆盖社会全员的教育,成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的关键。它不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不再是联系一时一事的措施,而是一项长久的发展战略;它不再是独立封闭的活动,而是深入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每一个环节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体系。
三、树立教育的经济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提供理论铺垫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视为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只讲投入、不讲产出;重精神教化,轻能力养成;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这一传统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被彻底动摇。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观开始成为教育价值观的主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们用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费用,被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被视为最主要的部分。于是,教育再也不是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而是一种产业投资方式。
得承认,面对穷国办大教育这一现实和国家永远难以包办国民教育这一困境,推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是一条切实的出路。而树立教育的经济观,认同教育的经济属性和具有的生产力的特质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我们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必须作出客观的分析: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是潜在的生产力。当教育也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生存生产方式,当知识的市场化乃至商品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时,教育的经济属性就突显出来,其产业化运作就成为必然。应当说,目前倡导教育的经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这一理念打破了教育的纯消费观,树立了教育的投资和经济意识,从而肯定了教育所具有的生产力属性;直接促进教育直面并逐步迈向市场,凸显其产业本质。另一方面,它在客观上适应“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教育在规模膨胀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投入的产出效益;使办学者更为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避免教育投入的浪费;此外,它直接促进教育内部结构层次的市场化调整,以及不同类教育专业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使教育更加注意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而这,无疑是教育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四、树立教育的创新观,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指导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来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倡导创新已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以规模求效益逐渐向质量求效益和创新求效益转变。新世纪我国经济科技正着手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大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教育作为生产力的再生产,客观上便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摒弃传统模式,致力于使人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打破精英教育那高楼深院般的“围墙”,积极开展“创造教育”;摒弃知识灌输,重视创造能力的开发;打破传统的流水线式的‘克隆’标准件的育人模式,倡导学习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等,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客观上,教育的创新不单体现为观念的创新,更体现为办学方式、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传授方法,以及教师整体素质的创新和提高。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今天,创新应当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它需要我们重新检讨传统的教育理论、模式、体制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更积极主动地促进教育从观念到体制和手段的变革,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培养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五、树立教育的人权观,为教育社会化、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提供理论支持
自从接受教育和从事学习被视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后,教育的人权观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教育的人权观体现了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的精神,突出强调了不分民族、种族、职业,不分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在接受教育和从事学习的机会上应当均等,从而把教育服务的视野从相对集中于传统的学龄期社会成员转向社会全员。
在我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它和生存权、发展权一起,构成了我国公民人权的基本内涵。但是,由于穷国办大教育以及政府无力包办而又总是试图包办国民教育的原因,长期以来,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仍然难以跳过精英教育的樊篱,至使不少人受教育的权力未能圆满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平等还停留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为真正实现实践意义上的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我们必须树立教育的基本人权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构建覆盖社会全员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教育权利。
我们倡导教育人权观和教育平等的观念,既基于对教育现状的反思,期望于对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学习化社会的追求,又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它要求教育体系空间的全方位开放,膨胀性扩展教育容量,接纳社会全员;另一方面,它要求教育手段的全方位更新,尤其要建设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教育和学习提供无障碍的大环境,以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人权。应当说,这是对教育本质功能认识上的一种升华。
六、树立教育现代化的观念,使教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潮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学者是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发展政治学等角度提出现代化问题的。教育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指现代工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深刻变化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较低的社会,走向注重利用科学技术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从不发达、欠发达阶段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指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封建专制相适应的古代教育,转变为与社会化大生产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的过程;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努力摆脱教育的落后状况,努力达到与当时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近或相当水平的教育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远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终身性、先进性、民族性等特点。因此,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应当根据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全面性、阶段性和应有的特色。
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主要应包括六个方面:(1)教育思想现代化;(2)教育体系现代化;(3)办学条件现代化;(4)师资队伍现代化;(5)教育管理现代化;(6)教育质量现代化。
七、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为国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服务
从教育角度谈到“素质”一词,初见于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而“素质教育”一词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最先提出来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为较完善的教育理念。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素质教育作出了完整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八、树立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促进人们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21世纪是一个学习社会,也是一个倡导沟通、呼唤配合、走向协作的世纪,而合作学习理论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该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2)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3)教育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和谐,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4)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活动,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每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上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主要有四点:(1)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2)教育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根本;(3)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以学生参与研究过程为基本形式。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打破以编班授课和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自己发现世界的规律和奥秘。研究性学习重在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过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并不过分关注其获得了多少见解和创新成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将不断涌现,国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将不断传入。我国教育改革只有拿出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取其所长,用以指导教育改革的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少走弯路。
标签: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