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的构建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的构建_邓小平理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论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是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一个关系到要不要用它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个深层理论问题,因而对此必须作出科学的回答。

笔者认为,评判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标准有三条:一是看它是否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二是看它提出一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三是看它的主要论断与观点是否经得起实际的检验,能够成为人们有效地改造、保护和优化自然或社会的理论指导。

凡是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一切理论,不管是以专著的形式加以表述,还是以零散的讲话、文章加以表述,都堪称为科学理论体系。那么,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符合这三条呢?我们认为完全符合,因而它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和论证的主题,这就是关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它还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和突破口,这就是“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后一个问题,对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似乎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无庸置疑的问题,只要按原有的答案去做就行了。邓小平却不以为然。他依据中国与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共识和科学的解决——这是导致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1980年至1991年,邓小平先后有二十几次提出,必须着重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首先,邓小平根据《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个普遍真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

其次,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心须努力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

其三,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走向共同富裕,首要的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3〕但是仅仅坚持这个前提, 生产力还是不能自然而然地发展的。

邓小平认为,为了实现生产的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方针。诸如,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实行优先发展科学、教育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等。

其四,邓小平认为,发展经济最主要的是要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且根据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史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对相关的经济规律进行了探索和具体阐述。

(1)体制决定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规律。 商品经济体制特别是它的成熟形态——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创造的一项最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因为它是一种最能促进经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现代化的唯一的、最佳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因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深谙此中真谛。因此,从1979年起,他就领导我国人民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这就是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使经济恢复生机和活力的奥秘。可以说,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关键。舍此,遵循其他任何规律都无法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2)经济随着科技和教育的进步而发展的规律。 这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号召我们要重视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事业,确立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的战略方针,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3)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在表述这条规律时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4〕

(4)第一产业制约第二、 第三产业的规律和基础工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所谓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它是一种最原始的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即以吃喝问题最根本最重要,不解决好人民的吃喝问题,什么事情都无法办好,甚至无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谓“无农不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科技、工业如何发达,都要以农业的相应发展为基础;否则就发达不了。所谓基础工业,指的是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等生产、流通基础建设。它们是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相应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包括科技就无法正常运转。

(5)贡献与报酬挂钩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就是根据这条规律制订出来的。过去实行论资排辈以及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结果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调动劳动者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创造积极性,邓小平从刚开始拨乱反正的时候,就批判了过去那种忽视物质利益,仅靠思想觉悟、革命精神来“促生产”的“左”的做法,坚决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5〕但这个问题至今未解决好。 在分配上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弊端。

(6)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规律。因此, 要维护持久的社会、政治稳定,化解各种矛盾,避免发生动乱。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动乱中获得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相反,动乱总是导致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与倒退。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稳定互为前提的。二者的关系是枯荣与共的关系。邓小平对此认识得最透彻,因而一再强调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6〕

此外,还有产业结构优化律、生产力布局协调律、先富与共富辩证统一律、消费适度滞后律,等等。

其五,邓小平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把它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论述,使“特色理论”成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带有实质性的伟大贡献。因为只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才算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认识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整体把握,因而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大的失误。似乎可以认为,以往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失误,都与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紧密相关。因此,邓小平很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谈论社会主义本质先后有四次,一次比一次深化。

他于1992年1—2月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完整科学的界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几句相互联系的论断,层层递进, 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涵的全面完整的揭示,是对社会主义这个特殊运动形式的本质和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概括或理论升华,也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做的概括性的科学回答。因此,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已经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它是一个主要标志,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所研究的不仅仅是一般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并没有揭示出“特”在何处的问题。关于“特”在哪里?可以列出许多条,诸如“一国两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生产力比其他国家更为落后的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阶段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与分配方式的多元并存等等。但是,主要的特色则是表现在他主张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经济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调节约束机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面。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只揭示一般社会主义的共性,还没有揭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别于一般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应用有宏观调控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和伟大创举。

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普通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但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会导致“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但要创造出这个前提,如前文所述,非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所以,我认为,邓小平的理论体系完成的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我们说邓小平理论完成于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其根据就是这“两论”直到这次讲话才获得了较为完整的表述。

依据辩证法理论,任何事物都是由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构成的,都是这“二性”的矛盾统一体,都是由这“二性”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关系构成其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个性,这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就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事物的特殊矛盾及其基本运动规律。

它的基本运动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和国际性的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包括精神财富的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个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建成共产主义)。

正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或途径,它与社会主义紧密相关,所以邓小平在两次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讲话中,都同时讲了市场经济,并且先讲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然后才讲怎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细心的读者和研究者会从中发现,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只有……才能……”这样的必然联系。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固然重要,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但是这个本质还仅仅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目标。按邓小平理论,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就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生产力极大发展和增长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呢?这个问题,只是到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并把它化为政策实践之后,才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二、看一种理论是否成为一个理论体系,还要看它提出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是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从起点过渡到终点之间是否有一些中介范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具备“是”的条件,因而堪称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1.邓小平“特色理论”中的各个主要论断、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而不是一堆各自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大杂烩。这是它已成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标志。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论断与观点有以下17条:(1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2)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中国现在还很穷,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5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于它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快一些,人民生活提高得快一些上面;(6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7)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经济的发展;(8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9 )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改革不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0)加快发展生产力不开放不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1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个文明都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才算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生产力”;(15)“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6)“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问题关键在于党,党要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要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勤政廉政建设;(17)革命和建设都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要靠广大人民来完成。”

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17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其联系大致表现于:第一个论断是第二个论断的理论前提,它说明了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于是有了第三个论断,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论断;用第三个论断对照中国的社会主义,于是就合乎逻辑地得出远未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是一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其优越性尚未发挥出来的结论,这就是第四、第五两条论断的内容;从这两个论断中又合乎逻辑地得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的是“……需要……与落后”的矛盾的论断。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呢?由此又得出了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等一系列结论(第(7)条论断)。 那么怎样加快发展呢?由此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这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就是上文列举的第(8)至第(10)条论断;那么怎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呢?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组织形式,因此,必须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于是就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条市场经济论(上文列举的第(11)条)。第(12)条——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第(2)至第(11)条中得出的逻辑结论,是对这10条所做的一个理论小结。第(13)、(14)是对第(11)、(12)条的补充,因为仅仅讲通过建立市场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不讲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实行政策开放,不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不能实现“消灭阶级,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至此,从理论体系上看,似乎完成了。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使中国由“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从第(1)条至第(14)条所讲的理论, 还没有解决如何实践、由谁来实践“特色理论”这个至关重要的操作性问题。譬如,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才能使上述带有方针路线性质的理论得以顺利地付诸实践?由谁来领导、指导贯彻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理论”?建设的依靠力量是什么?这三个关系到“特色理论”能否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第(1)至(14 )条都未涉及到。而(15)条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即理论变实践问题; 第(16)条回答了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指出党只有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勤政建设,走自己的路,以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使这个事业获得成功;第(17)条回答了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的问题。至此,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工程。

2.邓小平“特色理论”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这是它成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标志。

所谓科学的逻辑,是指合乎马恩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那里开始”那种辩证逻辑,反映事物辩证矛盾运动规律的逻辑。其逻辑起点与终点必须是历史起点和终点的理论表现才是科学的。

因此,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看,应该认为“特色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既反“左”又防右的方针政策之后,社会上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以往“左”的失误,产生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及中国建国后经济和人民生活提高得不够快等等原因,统统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帐上,作为他们散布怀疑、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据”。而当时党内也有极少数人“不但不承认这种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支持”。〔9〕迫于这种情况, 邓小平及时召开“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着重提出了作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前提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著名论断〔10〕。这个论断也是邓小平二十几次谈论“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邓小平在谈论后一个问题时,总是首先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道路。譬如他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种结合体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者注),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11〕

以上引文表明,邓小平在谈论“什么叫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总是首先肯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必须”,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而他所以一再强调必须着重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马克思义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偏差,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导致实践的失误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可见,“什么……如何…”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这个论断派生出来的,而“必须……”的论断又是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为其立论的理论前提的。可见,“什么……”、“如何……”、“必须……”,都是由“只有……”派生出来的命题,因而它们不能作为“特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它们既不是引发邓小平建构“特色理论”的初始思路,也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作为逻辑起点的命题(判断)、概念、范畴应该是最始初、简单又蕴含着生发其他一切命题、概念、范畴的规定。对邓小平的理论体系而言,这个蕴含生发其他理论观点的逻辑起点只能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个最始初、最简单、最抽象的判断。

邓小平建构“特色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他对此作了严密的理论论证)—→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过去发生一系列失误,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或表现,原因不在坚持社会主义,而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偏差,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上面,如果长期体现不出这个优越性,社会主义总有一天会坚持不下去—→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封闭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1)实行经济体系改革, 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来与原有计划体制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要扩大开放,以便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加快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3)生产力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其主要规律是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规律以及两个文明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规律。因此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加快发展,顺利地搞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否则什么事都干不成,所以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因此,只有坚持发展、改革、稳定的方针,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使“发展中国”由理论、理想变为现实。

上述表明,“特色理论”的逻辑终点与起点相类似,相呼应——这也正是一种理论成为严密的逻辑体系的要求。起点与终点都是“发展中国”,但二者的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只是一个尚未实现的淡薄的规定,后者则是由许多具体规定综合而成的规定,具有丰富充实的内涵。

3.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解放思想、敢试敢闯与实事求是是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方法。“特色理论”正是这种相结合的产物。大家对此并无异议,这里可以提而不论。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它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点的真理性,已被18年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这是我们断言它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

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18年所取得的成绩、所创造的生产力,不仅超过了三中全会以前三十年的总和,而且超过了过去一百多年的总和,旨在指导中国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已大大地加速中国的发展进程;继续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基础,必将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并且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不断的优化和发展。

“特色理论”在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能动指导作用,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举世瞩目,凡不持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因此这里无需展开论述。

注释:

〔1〕〔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314、166、164页。

〔2〕〔3〕〔4〕〔6〕〔7〕〔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3、266、284—285、373、149页。

〔5〕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8〕《马恩全集》第3卷第3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的构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