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说课回归到“听”和“说”的本质
——以Go for it八上Unit 6第一课时为例
杨国燕
摘 要: 听说课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目前大多听说课看似热闹,形式多样,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听”和“说”。本文以一个课时为载体,通过对其前后两次不同课堂设计及效果的观察与对比,分析和反思了听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和明晰了听说课中“听”和“说”的本质。
关键词: 听说课;目标语言;“听”和“说”;本质
一、 背景介绍
Go for it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与过去的教材相比,Go for it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但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编排的结构,淡化“听”或只偏重“说”。然而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态度、教学水平是否适应新教材至关重要。
根据教材的单元编写结构,教材有三次听力输入。前两次是在Section A中,第三次是在Section B中出现。三次听力输入内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螺旋拓展。第一次听力输入要求学生简单处理信息并进行模仿性的口语输出。第二次听力输入是对第一次听力内容的拓展,听后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处理,然后进行控制性的口语输出。第三次听力输入是对单元话题的进一步拓展,并融入新的词汇和结构,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处理,然后进行不同形式的口头、笔头输出,尤其是在模仿性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创造性口语输出。第二次和第三次听力活动都体现了听力教学的过程性,即采用听前、听中和听后的设计方式。但是目前有的初中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编写和编排不是特别明白,听说课看似热热闹闹,事实上没有掌握其本质。
二、 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五级听力技能要达到的目标为: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的话题,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标准》对五级说的技能要达到的目标为: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等。Go for it教材的听说教学设计与《标准》的要求是吻合的。《标准》还指出,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同时要利用现有教具,让学生模仿。录音机、多媒体是学生听力的工具,也是练习口语的好帮手。学生在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模仿录音带及多媒体画面中人物的语音语调,大声朗读对话及课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掌握正确语音语调。
在本文中,“听”和“说”的本质指的是在听说课中,紧紧围绕“听”与“说”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言。通过“听”达到语言的正确输入,在模仿“听”的基础上,学生能紧紧围绕目标语言进行语言“说”的输出。同时,注重语音语调培养,围绕单元语音重点训练语音。
三、 探究过程
现以Go for it八上Unit 6“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对同一内容前后两次课堂设计和教学的对比,探讨听说课中“听”和“说”的本质。本课时授课对象是嵊州某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该班学生英语基础处于同年级中较高水平,听课老师是嵊州市全体八年级英语老师,这是一节新课标“听说课”的展示研究课。
(一) 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 中,每个单元由三部分组成,Section A, Section B 和Self-check,其中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a—2c通常都是听说课型。通过听说,学生学习新的词汇、理解语法结构,并为后面的reading和writing等语言输出做好准备与铺垫。
本次研究的课时是Go for it八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初步感知本单元内容,通过新词汇和句型学习,能初步学会运用本课时目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programmer, computer programmer, cook, doctor, engineer, violinist, driver, pilot, pianist, scientist, grow up, finish college
2. Talk about their dream jobs and future intentions with each other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 What do you want to be? — I want to be a/an... —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 I’m going to...
(二) 两次授课前后对课堂设计的思考
在第一次课堂设计时,笔者认为这是一节展示性公开课,只有富有创意、新意的课堂,才能给听课老师带去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通过第一次试讲,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明显感觉到课堂过程偏离听说课本质,偏离目标语言,且时间远远超出预计。
第二次上课前,在听课专家的指导下,笔者着手进行修改,最后再次试教以及进行了最后的授课。课堂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一步步扎实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听课专家和老师给予了肯定。课后,授课老师对本课时的整个磨课过程进行了反思,通过对前后两次设计对比,及反思平常的听说课堂,发现当我们的教学设计与课时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其实就是偏离了听说课“听”与“说”的本质。
(三) 两次课堂设计对比分析及思考
1. 课堂导入设计对比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第一次设计时教师选择了这样的开场白:让学生用一句话“I am a/an...girl/boy”描述自己,教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紧跟着从I am a...teacher导入职业名词,教师希望通过回忆激活学生的旧有词汇,于是给了一系列描述职业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猜测。
课后通过计时发现,仅这一步预热与导入阶段教师花了近6分钟的时间,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授课老师做了以下修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循环播放各类职业的图片,伴随着美妙的“let it go”背景音乐,学生注意力集中,有学生跟着音乐哼歌,整个氛围轻松而愉悦,铃声响起后,教师问学生What jobs can you see?再呈现Bill Gates的图片导入新课。
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电脑设施配置不够高级,软件硬件更新不快,机器严重老化,在借阅过程中经常出错,甚至导致借阅系统混乱,越是借阅高峰期越容易出错,还有报警设备也时好时坏,该响的时候不响,不该响的时候乱叫,使借阅室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再就是借阅室格局单调,进门就是书架,满眼都是书,缺乏人文气氛,使人产生一种拥堵疲惫的感觉,享受不到知识带来的愉悦感。
图1 第二次课上激活学生旧知
【分析与思考】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设计的自我介绍比较耗时而且偏离了教学目标,之后读句子猜职业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非听说能力,偏离了听说课的本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职业图片飞快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词汇,而教师只板书部分词汇,如a cook, an engineer,保障了课堂的高效。再从Bill Gates的图片自然而然进入本课时内容,整个过程清爽而不拖沓。
2. 新知呈现授课对比
本课时学生要讨论的是dream jobs,因此,授课老师想了许多关于梦想的点子,刚好遇到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于是很想将这个素材运用到课堂中去,扩大学生知识面,也增加课堂亮点。教师准备了马云在美国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并逐一说出4句话,让学生猜测这是谁,接着播放视频,希望学生能听出“Everybody should have a dream. What if that dream comes true?”紧跟着教师询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y?”但第一次课后老师发现课外听力的难度明显高于大多数学生的听力水平,且学生聊梦想职业时将关注点更多放在了why上,偏离目标语言。所以在第二次课上,老师毅然决然舍去了此视频,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标语言上。
【分析与思考】在新知呈现阶段,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听和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选择将课外听说内容放到第三课时的听说课上。同时,在语言操练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应紧紧围绕目标语言,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3. 语言输入对比
在听说课中,教师通常借助图片、实物等帮助新词汇输入,但是遇到句子,教师一般通过直接口语、动作提示及板书让学生感知句子意思。在本课时中,教师便是利用这个方法直接导入了新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及它的回答“I want to be a/an...”但是面对第二个新句型“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教师明显遇到了瓶颈。课后专家点评:“听说课,应该是先听,再说。学生知识的第一次输入应该是借助‘听’输入,而不是教师自说自话。”于是,第二次教学设计做了改变。以下为第二次课堂实录片段:
高血压、肺气肿、肺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疾病均可能诱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患者发病后必须及时采取治疗,否则病情加剧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图2 第二次课上语言输入
T: Tina and her friends are also talking about their dream jobs. Can you guess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分析与思考】面对语音,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单元同样有不一样的突出点,这个课时的语音重点是弱读,老师就应该强化这个语音重点。在第二次课上,老师让学生反复听,强调了“want to be” 弱读。当听到“I want a job that’s fun”时,学生一直听成“I want to job that’s fun.”揭晓答案后教师再一次播放,学生深刻理解了want a连读,真正达到了语音教学的渗透,为学生听说长效发展垫定了基础。
T: Tina wants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but how can she make her dream come true. Let’s listen. (教师逐句播放)
...
Ss: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学生听出来了)
S2: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T and Ss: How are you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T: How are you going to...
T: Now you see, what does “that” mean here?
Ss: How are you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学生回答完后发现有点不对)
T: What does “that” mean here?
Ss1: A computer programmer.
总之,要实现贫困地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避免过度的“一元与单项”性流动,除了从国家、学校和个人的角度出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外,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探索最新的引人用人留人制度,并严格恪守诚信,积极促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从根源上稳住教师队伍,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堆料装置行走机构采用自行式驱动系统,对于场地不平的堆场建议采用履带式行走系统,行走机构在驾驶室通过操纵杆控制,操作自如。
4. 听力素材使用对比
她的个子够高,长腿轻轻一抬,就跨过栏杆,脚尖踩在狭窄的岩架上,另一条腿也跨了过去。她面向我们,在裤子上擦了擦手,然后紧紧抓住栏杆,因为太用力关节都发白了。接着,她一只脚挪离岩架,腿缓缓地悬在半空,另一只脚随后也离开岩架,全身悬空。透过栏杆的横杆,我能看到克里斯蒂娜的脸,她神情坚定,双唇紧闭。
面对听力材料,模仿语音语调一直是老师们常用的做法,第一次课上,授课老师也是要求学生一句句模仿发音。但是面对“每个单元语音的处理有何差异”这个问题时,授课老师还是出现了困惑,翻阅教科书并对听力素材反复听和朗读后,授课老师进行了如图修改。
图3 第二次课上文本的处理
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设施,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利工程的质量取决于工程能否防得住洪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效果如何。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保护水资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断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与思考】听说课应严格围绕“听”和“说”,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得和感知语言,对难词、难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析到位。而在第一次课上,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等教师将全部新句呈现完之后,再进入听力文本,这已经脱离了听力本身。而在第二次课上,学生一直未翻开书,通过原汁原味语言的输入,学生印象深刻。
5. 语言输出对比
一是开展了农村水利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研究。围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编制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3年项目立项指南;指导27个省编写了2013年度项目实施方案;总结了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指导意见(草稿)》。坚持把农村水利重大课题研究作为重要支撑点,先后承担了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8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完成了水利部重大课题“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2012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学生学习了如何询问他人dream jobs及如何实现后,在设计output环节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路人梦想职业”的活动。第一次课上,由于前面教学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加上记者采访所需要使用的语言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输出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 遇到记者需要的台词时,学生对着投影片一阵朗读,在公开课场合下,其实未必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二、 对话中仅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be?和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展开对话,而对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和Where are you going to move/work?避而不谈。于是,在第二次课上,授课老师对活动做了修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非形式的新颖上。以下为前后两次设计对比:
图4 第一次课上语言输出活动
图5 第二次课上语言输出活动
【分析与思考】从实际教学效果看,第一次课上学生比较畏畏缩缩,扮演“记者”的同学压力很大。第二次课上,学生能马上进入对话角色。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只有遇到学生有话说的活动才是有效的设计,一味追求新颖性容易出现本末倒置。
四、 探究结论
通过对同一课时前后两次课堂的观察,反思平常的教学,笔者认为听说课应紧紧围绕“听”和“说”的本质,尤其要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改变传统模式,攻克跨部门管理的难点,是医院这套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所在。医院信息中心建立了高值耗材供应系统,连接物资供应处和智能耗材柜;建立了无菌物品追溯系统连接供应室和智能耗材柜;而医嘱系统、耗材领取系统、收费系统则分别将医师、护士、财务与智能高值耗材柜相连接。这样,智能耗材柜就打通了物资供应处、供应室、临床医护以及财务各相关部门,将所有信息整合于此,形成了全流程与闭环管理。
(一) 语言输入是“听而得知”
Hamer(1983)提出“输入、练习、输出之间平衡”。他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作为新单元开始的第一课时,学生要接收新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点,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录音,在情境和模仿中习得语言。如果教师提前处理听力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然后才让学生听录音,那么学生不是通过“听”习得语言,而是“做”出来的。生活中的实际语言交流情境是,听者需要对上下文做出判断,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才能将语言内化成自己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事先将听力材料听一遍甚至几遍,对难点做出预判。这在《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2014)》(以下简称《建议》)第6条中也有明确规定。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次播放该部分听力内容,揭晓答案后再次听进行检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联用技术对10种酚类物质进行分离与测定,在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下,10种酚类物质在25min内达到完全基线分离。本方法检测速度快,精密度高,可靠性好,操作步骤简单,样品处理方法简单,对于果醋、果酒的检测很有实用价值。
银行要减少资产减值失,应从客户源头出发,切实提高对客户实质风险的识别,审慎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密切关注贷款质量,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的增加和拨备成本增加。在体系机制方面,(1)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2)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分散机制(4)风险补偿机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工作,处理好风险。风险结束后,进行风险成本信息的反馈,信息反馈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成本,机制之间密切联系,更好地完成银行的费用控制。
(二) 操练的语言是“目标语言”
听说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前提下,能熟练运用语言,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开口。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喜欢说自己会的内容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而对较难内容绕道而行。比如在本课时中,学生聊到dream jobs时,喜欢说说理由,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话。在最后语言输出过程中,亦是如此,而对Where are you going to work?及When are you going to start?这些目标语言避而不聊。因此在第二次活动设计时笔者想到了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将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同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本课时的目标语言到底是什么,观察学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李冬梅老师在解读《建议》时也着重提到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应规范化,操练前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操练本课时目标语言才能获得相应得分,而非随心所欲给分。”
(三) 活动设计是“实用为主”
从两次课的设计目的来看,笔者所设计的每个活动都有对应的教学目的,都是希望为课时目标服务的,比如马云的一段采访视频,笔者认为内容比较新颖,能够帮助扩大学生知识面;在输出环节,教师让学生做一个采访对话,并用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课堂实践表明,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要与学生实际水平及本课时教学目标相联系才是有效的。否则,只有浪费时间或游离在目标语言之外。课堂看似新颖热闹,实则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训练目标语言,将“说”有效地落实到教学中,学生有话可说,体现情景操练的真实性、直接性。
(四) 语音教学应有“单元重点”
初中阶段,特别是七、八年级,教师在处理听说课上特别注重语音教学,比如对音素、音节、单词的发音与拼读等单项的语音教学,也有单词彼此间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处理每单元语音教学时,需对听力文本进行详细解读,比如此单元的语音重点是弱读,教师应注意到语音教学重难点,并非所有的模仿录音都是千篇一律地跟读。将每一次的语音重点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语音学习方面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为学生语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太阳是一颗巨大的火球,无时无刻不在向地球提供着光和热,这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但是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都是远距离观察的结果,是比较粗略和间接的,因此仍旧有许多未解之谜。不近其身,难得其解。近距离接触太阳,以此来研究这颗火热的恒星,于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宇宙探索科学项目。
五、 结束语
英语听说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单元的起始课程,上好听说课是成功完成一个单元任务的基础和保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需要扎实落实在每一个课时教学上,教师需要知晓并真正实践“听是语言的输入,说是语言的输出,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让听说课真正回归到“听”和“说”的本质。
爷爷奶奶照看孙女,因索要“带孙费”,与儿子儿媳对簿公堂,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日前经过审理认为,爷爷奶奶帮儿子媳妇带孙子非法定义务,因此索要“带孙费”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Dubin F & Olshtain, E. Course Desig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吕英明.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要领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广西教育,2013(5):42-43.
[4]毛玉芳.从同课异构角度分析有效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J].课堂内外,2013(10):147-149.
作者简介: 杨国燕,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