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垫高固定蹬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啸[1](2020)在《基于“动静结合”对比青年行WavefleX弹性固定与单纯髓核摘除临床疗效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动静结合”理论对比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联合WavefleX系统与单纯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两方案对腰椎术后应力、稳定性、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行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联合WavefleX系统手术患者与单纯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患者各20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获取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指标(DSH、HIF及ROM),对比两方案临床疗效;构建两方案有限元模型,获取5种载荷下责任节段(L4/5)、上位节段(L3/4)椎间盘及关节突软骨应力,输出内固定应力云图,对比两模型生物力学特点。结果:弹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髓核摘除组,术后1月VAS及ODI两组相接近,末次随访优于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DSH、HIF大于髓核摘除组,ROM小于髓核摘除组;5种载荷下,弹性固定模型责任节段椎间盘应力、关节突软骨应力、椎间盘形变量均小于髓核摘除模型,上位节段椎间盘应力两者相接近,WavefleX系统弹性结构处有明显应力集中。结论:WavefleX弹性固定手术方案能取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可维持固定节段稳定性,减缓椎间盘及关节突退变,并可提供一定活动度,但相对单纯髓核摘除方案,其手术损伤更大,并存在内固定断裂风险。
刘美晨[2](2020)在《身痛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量表评定的方法探究身痛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的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结合手术治疗以及单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从而比较出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孔镜术后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范围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骨科病房住院患者,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及辨证分型标准,纳入符合标准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将病人分为中药结合手术治疗组以及单纯手术治疗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统计患者进行治疗前、术后14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进行对比。填写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统计数据,并比较数值变化从而评价两组病人的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疗效差异。从而探究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较好的康复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36例(男17例,女19例),试验组17例,对照组19例。年龄57(18-83)岁。收集数据后,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统计,研究结果如下:1.JOA评分:通过比较治疗前及术后14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JOA评分发现,两组在术后14天的JOA评分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JOA评分提高较明显(P<0.05);两组在术后1月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1),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JOA的评分提高较明显(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但两组JOA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JOA评分治疗改善率:使用JOA评分治疗改善率计算公式:治疗改善率=([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29-治疗前得分]*100%),根据数据结果可得术后14天试验组的JOA评分治疗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JOA评分治疗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JOA评分治疗改善率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JOA疗效判定:通过JOA治疗改善率得出末次随访JOA疗效判定,经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后表明两组JOA疗效判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0)。4.ODI评分:两组在术后14天的ODI评分数据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月的ODI评分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术后3月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ODI的评分降低较明显(P<0.05)。结论:通过目前对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两种方法的疗效对比,可以得知:应用身痛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与单纯应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气滞血瘀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取得显着疗效。应用口服身痛逐瘀汤中药治疗对于短期内缓解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具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临床疗效无明显疗效差异。
施巧云[3](2020)在《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传统针刺手法傍针刺坐骨点穴与普通针刺方法关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论证傍针刺坐骨点穴治疗本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按照本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选入60例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份期间就诊于我市中医院针灸1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傍针刺坐骨点穴治疗,主穴选用坐骨点穴,配穴按照辨经论治的选穴原则,坐骨神经痛以大腿后侧疼痛明显的患者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证选用委中穴、承山穴;坐骨神经痛以小腿后外侧疼痛明显的患者属于足少阳胆经证选用阳陵泉穴、悬钟穴。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方法治疗,选穴主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穴、阿是穴;配穴:同治疗组。治疗前后予以每位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对比差异,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进行临床疗效的测评,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就诊时VAS疼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具有更好疗效。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就诊时ODI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ODI指数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更好疗效。4.临床有效率比较:通过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腰骶部及下肢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结论傍针刺坐骨点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佳疗效,且选穴精简、独具创新,值得推广。
朱盼[4](2019)在《“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在通过观察“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估,进而为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诊疗思路。方法:选取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三科住院部符合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选穴治疗,主穴:肝俞、肾俞、太溪、大肠俞、腰阳关、命门;治疗组选取“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选穴治疗,在对照组主穴基础上,加上天枢、水分、水道、气海、关元。其中治疗组的腹部穴位速刺不留针,背部穴位同对照组,留针半小时,一周5次(1个疗程),共3个疗程。通过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降低程度、腰椎JOA评分及其疗效评估判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1.3个疗程后,两组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均有所下降,“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与普通选穴降低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方面均有效果(P=0.000<0.05);且比较两组在疼痛方面的差值分别为4.22±1.04、3.27±1.13,“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降低腰痛程度更加显着(P=0.002<0.05)。2.两组在腰椎综合评分3项方面,治疗后分值均有明显的提高,说明“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与对照组对提高患者的腰椎综合功能均有明显的效果(P<0.05);但是组间腰椎综合评分3项比较后,“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治疗后的效果更好(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于腰椎综合评分3项指标均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但是对日常生活活动影响及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方面比提高临床体征的效果更好一些。3.3个疗程后及随访中发现,“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治疗后的显效率为69.0%,复发率为3.84%,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1.4%,复发率为12.00%。结论:“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及对照组治疗均疗效显着,极大程度地缓解了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提高了患者的腰部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质量。但是通过“腹背阴阳配穴法”思路选穴在降低疼痛及提高患者的腰椎JOA评分3项方面效果更加明显,且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应用“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远期疗效更好,便于推广使用。
赵贤坤[5](2019)在《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地评价“拔伸按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神经根卡压所致持续性麻木的有效性,以期为LDH的治疗探索出一种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的推拿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72例受试者通过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伸按压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评估受试对象麻木VAS评分、水平法定量感觉检查QST评分(包括棉签实验、针刺实验)、下腰痛量表(JOA)评分,在治疗4周后评估治疗改善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内、组间差异,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治疗前基线值比较:试验前两组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在麻木VAS评分、棉签实验、JO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实验中试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麻木VAS评分、针刺实验、棉签实验、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后,麻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针刺实验、棉签实验、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麻木VAS评分、棉签实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针刺实验、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改善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论是常规推拿手法还是在常规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拔伸按压法”,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加用“拔伸按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持续性麻木的缓解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从某种程度上讲,“拔伸按压法”被认为是在特定适用群体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使用。
王焕勇[6](2018)在《牵引推拿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牵引、推拿及加垫压腰法等治疗38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检查及JOA、VAS评分,判断疗效。结果:38例患者中,痊愈19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有效率89.47%。结论:牵引推拿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
刘焱[7](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常见和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虽能改善症状,但仍存在不足。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LDH俨然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补肾活血方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功能等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于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附属靖江市中医院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状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随访期间,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填写相应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量表,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54.50±11.92)岁,平均病程(4.15±5.23)年,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5例、18例、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4.20±13.7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4例、17例、9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JOA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ODI指数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0%、86.7%,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3.3%、90%。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患侧肢体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后第三天缓解,随访6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加味补肾活血方有利于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
张俊[8](2017)在《牵引下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电脑三维快速牵引下行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探究现代三维牵引技术配合中医整复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理,证明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结合在诊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预防保健领域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64例门诊和住院部中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在电脑三维牵引下行腰椎斜扳法治疗,对照组32例予以常规腰椎斜扳法治疗,治疗两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根据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JOA评估指标得分情况对两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症状进行系统疗效评价,并对比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在椎管内的影像学变化,试验期间通过详细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检验其安全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统计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总有效率都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均不明显;3.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电脑三维牵引下腰椎斜扳法与常规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临床疗效,而电脑三维牵引下腰椎斜扳法疗效优于常规腰椎斜扳法;2.两组方法在影像学检查中提示突出的椎间盘存在少许还纳或不继续突出,但仍不能明显改变突出物处于椎管的位置;3.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运用腰椎牵引配合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行之有效、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光晓琴[9](2017)在《自拟强腰止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自拟强腰止痛方与双藤筋骨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腰痛的疗效差异,探索临床治疗腰痛的有效方法,为腰痛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九门诊室和太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一剂自拟强腰止痛方,分早、晚两次,对照组则每日口服双藤筋骨片,分早、中、晚三次,每次五片;两组均设定30日为一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JOA下腰痛分值、VAS疼痛分值、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等指标,统计数据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将完成临床观察后所得的研究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如下:1.在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剔除1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如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和病程长短等),具有可比性。2.JOA下腰痛的分值: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为14.62±1.27分,对照组评分为14.45±1.38分,无显着性差异。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为22.26±1.78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评分为19.84±1.65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下腰痛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VAS评分: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为6.58±0.54分,对照组评分6.82±0.48分,无显着性差异。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2.65±0.64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评分3.24±O.23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无一例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比如下:治疗组服用自拟强腰止痛方一个疗程后总有效达到85.71%,其中治愈6例,好转14例,有效4例,无效4例;对照组服用双腾筋骨片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是53.57%,其中治愈3例,好转9例,有效3例,无效13例。结论:自拟强腰止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确切疗效,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宋红梅,谢娜,张坤木,李长辉,陈彦,王和鸣[10](2015)在《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整脊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评定表(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脊手法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
二、垫高固定蹬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垫高固定蹬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动静结合”对比青年行WavefleX弹性固定与单纯髓核摘除临床疗效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手术方法 |
1.7 术后处理 |
1.8 手术结果 |
1.9 观察指标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术中评价 |
2.3 量分评价 |
2.4 影像评价 |
第二部分 有限元分析 |
1. 实验基础 |
1.1 时间与地点 |
1.2 实验材料 |
1.2.1 实验硬件 |
1.2.2 实验软件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构建模型 |
2.2 构建内固定 |
2.3 装配模型 |
2.4 模型赋值、网格划分 |
2.5 建立坐标系、施加条件 |
2.6 验证模型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椎间盘应力 |
3.2 椎间盘形变量 |
3.3 关节突软骨应力 |
3.4 WavefleX内固定应力云图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身痛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的研究进展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 |
2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发展 |
3 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可能的发病原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身痛逐瘀汤加减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 身痛逐瘀汤的成方及应用 |
2 身痛逐瘀汤化裁对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身痛逐瘀汤联合其他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 一般情况 |
2 分组情况 |
3 诊断标准 |
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手术方法 |
3 术后治疗 |
4 中药治疗 |
5 观察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术前两组相关评分比较 |
3 JOA评分结果 |
4 ODI评分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 |
2 身痛逐瘀汤的治疗 |
3 本次研究方法的分析 |
4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 |
5 本次临床观察的心得体会 |
结语 |
结论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JOA评分 |
附录2 ODI评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经络辨证 |
1.4 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临床特点 |
2.2 发病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病理分型 |
2.5 西医治疗现状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设计 |
3.2 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
3.5 观察指标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针刺镇痛作用机理 |
2 傍针刺方法选择依据 |
3 针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
4 研究结果的分析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结论 |
1 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VAS疼痛评分量表 |
表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 |
综述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附录 B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病例的选择 |
1.4 剔除、脱落、终止和撤出病例的处理 |
1.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样本含量 |
2.3 分组前准备 |
2.4 试验对照设计 |
2.5 盲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治疗方案 |
3.1 健康教育 |
3.2 操作规范 |
3.3 分组治疗方案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疗效评价指标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4.4 依从性评价 |
4.5 安全性评价 |
5.统计方法 |
5.1 统计软件 |
5.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和缺失值处理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5.4 质量控制和保证 |
研究结果 |
1.入选病例完成情况 |
2.基线分析(PPS) |
2.1 人口学资料(PPS) |
2.2 病情资料(PPS) |
3.治疗结果(PPS) |
3.1 两组治疗前后麻木VAS评分比较(PPS) |
3.2 两组治疗前后QST比较(PPS) |
3.3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PPS) |
3.4 治疗改善率(PPS) |
4.依从性分析(FAS,PPS) |
5.安全性分析(SS)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椎间盘的生理特点 |
1.4 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基础 |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麻木的产生机制 |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 |
1.8 现代医学治疗方式 |
2.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病因及病机 |
2.3 中医推拿治疗 |
3.关于本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3.1 统计指标的选择 |
3.2 基线比较结果(PPS) |
3.3 试验结果分析(PPS) |
3.4 安全性分析(SS) |
3.5 依从性分析(FAS、PPS) |
4.彭教授“拔伸按压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
4.1 推拿手法的一般治疗作用 |
4.2 对伸进后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
4.2.1 降低前柱椎间盘内压 |
4.2.2 松解粘连 |
4.2.3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
4.2.4 改善神经根的营养状态 |
5.“拔伸按压法”的优势 |
5.1 更有助于腰骶神经后根功能的恢复 |
5.2 更有助于神经根新的位置关系的建立和适应 |
5.3 手法灵活,适时调整 |
5.4 相对安全,易于接受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中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病例筛选表 |
附件二 疗效指标观察表 |
附件三 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及过程 |
1.3 中药治疗 |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随访方法 |
1.7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手术及随访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
2.4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3. 讨论 |
3.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 |
3.2 术中用药和手术结束标准 |
3.3 补肾活血方的应用 |
3.4 对LDH术后临床表现的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
1. 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
2. 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 |
2.1 自身因素 |
2.2 术前因素 |
2.3 术中因素 |
2.4 术后因素 |
2.5 其他因素 |
3. 术后残余症状的西医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硬膜外注射治疗 |
3.3 再次手术治疗 |
3.4 其他治疗 |
4.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
4.1 中医药治疗方法 |
4.2 其他治疗方法 |
4.3 补肾活血法在术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
5. 结论 |
6. 展望 |
第三部分 加味补肾活血方对LDH术后残余症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分组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随访方法及评价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腰痛组、下肢痛组VAS评分结果 |
2.3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JOA评分结果 |
2.4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ODI评分结果 |
2.5 腰痛组、下肢痛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比 |
3 讨论 |
3.1 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
3.2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
3.3 本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古文献记载及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原则 |
1.4 中医治疗方法及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临床表现 |
2.5 诊断与鉴别 |
2.6 治疗 |
2.7 保守治疗的现状 |
2.8 手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部分术中图片 |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牵引下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当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进展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类与病理分型 |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治疗方法 |
1.6 小结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研究 |
2.1 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
2.2 腰痛病的中医分型 |
2.3 腰痛病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
2.4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电脑三维牵引治疗LIDP的原理 |
2 骨科整复手法治疗LIDP的机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 JOA腰痛评分表 |
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
(9)自拟强腰止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垫高固定蹬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静结合”对比青年行WavefleX弹性固定与单纯髓核摘除临床疗效及有限元分析[D]. 王啸.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身痛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刘美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施巧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D]. 赵贤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牵引推拿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临床观察[J]. 王焕勇. 健康之路, 2018(10)
- [7]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8]牵引下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张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7(02)
- [9]自拟强腰止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光晓琴. 山西中医学院, 2017(01)
- [10]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宋红梅,谢娜,张坤木,李长辉,陈彦,王和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