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韩晶强

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韩晶强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情感教育,往往会被忽视。现今,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更偏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外在层面的关注,而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变化、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等内在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感教育;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或是一些学习的经历,我们发现造成一些学生对学校、教师、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于自己的班集体缺乏归属感,自豪感。他们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根源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缺乏情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胜枚举,关于家庭方面,笔者就不在赘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育中情感教育不可小觑。

一、案例介绍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教学是老师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全部,班级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我遇到一位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经验丰富,所以,在了解他对于班级管理方面的观点,使我深受触动,尤其是情感管理。就我的体会,以以下两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谈一谈体会。

(一)尊重下的情感教育

A老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待班级管理有自己的见解,因为A老师从五年级接管该班,对于学生也是新老师,所以老师除了认真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对学生的了解上,他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利用上操的楼道,午饭的时间,打扫卫生的时间,似乎是蜻蜓点水,随口一问,可是学生的性格或是问题也是在此暴露。

班里“戴口罩的男孩子”,他身体不好不能出去玩,还时常在空气不好的时候带上口罩,平时不爱参与班级的活动,上课也是干自己的事,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有时他的白口罩成了他的保护罩,空气不好戴口罩,不想说话也偷偷带上自己的口罩。老师关于他的性格很了解,同时主张每个孩子的个性老师是尊重的,但是,明显这位同学的认识上有偏差,他的高冷在班里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老师走过他身边随手翻到他补习班的练习册,看了几眼,似乎是随手的动作,但是,之后我发现老师给他分配了给附近同学讲题的任务,主要的原因是,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关于这部分知识他掌握的比较好,附近的学生他比较熟悉,不排斥,各自利用所长相互促进,在平时的练习课老师会关注大家的互助成果,慢慢大家的交流多了,彼此了解,男孩变得话多,同学也渐渐接受他的时而高冷。男孩的个性内向也许和他的身体不好有关,但是,老师选择渐渐渗透的关怀,不强迫,但是,找准时机,比如,在练习课上问题的讨论、质疑,实施鼓励,摸摸头,一个微笑都是践行情感教育。

高年级的孩子,随口的或是欠缺契机的表扬鼓励对他们来说,似乎有了抵抗力,他们更加在乎老师站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投来赞许的目光。老师对于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在发现问题时,不是急于纠正,而是针对问题,慢慢渗透,帮学生摆正方向。

(二)情感教育不仅仅只是柔风细雨

接下来我以两个案例来对比,B是新晋老师,刚刚入职两年,在班级管理中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刚入职被分配到一个有好几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的班里当班主任,她觉得应像“后妈”一样让学生适应自己,同时自己也得去适应他们。班里每天都出事,她成了“消防员”。一次,学生在校内出现问题,B老师没有和这些学生谈话,直接通知家长,但家长觉得没什么么大不了,以忙为借口,意思是让老师解决,家长的不配合让老师心灰意冷,索性交给学校来处理。这件事情似乎解决,回归平静,但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针对这样类似的问题。A老师在最初接班的时候,就直接和家长强调,明白家长工作忙,如果是不严重的事不会直接找家长,但是沟通是必要的,希望家长配合,同样,学生的任何问题也可以找老师来沟通。老师在就学校的事情都是认真考虑,在合理的范围通知家长,学生的表现或是任务完成大多采取表扬,不配合的家长看其他同学任务完成的很好自然会形成压力,对于和家长的沟通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但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是一味的客气,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行不通,无形中在家长间建立压力也是利于顺利的开展教育活动。

在学生出现问题,首先是了解情况,除了和该同学,还有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比如,学生打架,双方一般都是互相推诿。老师掌握情况后,采取小事化大,讲事情的严重性,之后,让学生自己冷静或是考虑问题,等学生想好了,单独进行沟通,讲事实摆道理是必须的,但是,态度强硬,直接指出问题更重要。在沟通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更加关注的是沟通的效果,针对问题的出现,教师首先要冷静,不打无准备的仗,看清事实,做出策略。对高年级的学生严厉,威胁,只是起一时之用,关键是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把错误当回事,老师是方向性的引导。如何是他们从心底里意识自己的错误,并且明白到底错在哪里才是关键。老师更多的是陪伴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成长,在没有老师或是家长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学生或是在长大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做到审时度势,把握方向。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错误却不改正。这个说法好像有些老生常谈,可是,真正的实施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宽严相济才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反思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许多教师都会面对类似的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案例中的B老师对学生并非没有“投入情感”,但是这种情感里更多的是“管束者”的情感色彩,而较少的是“沟通者”的情感成分。缺乏沟通的管束,往往会“说”而不“理”,“管”而不“服”。在目前小学班级管理中,部分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过分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采用“管、卡、压”的管理手段,而能根据小学生特点和遵循班级管理规律,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较少,特别是由于未能充分采用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性管理,也没有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与学生沟通不足,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低效。

而要与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爱心,还需要细心和耐心,而有了爱心,才可能真正做到细心和耐心,也才可能把握最佳的教育契机。老师其实首先“转变”的正是自己。而正是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仅纠正了学生的行为偏差,也改善了师生的关系。“虽然这些学生并不优秀,并不完美,但也在完善着我的情感与人格。”能够持这样一种职业心态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够以这样一种心对待教师职业,实在是对教育工作的一种彻悟,实在是教育工作的一种至上“境界”。

结束语:

如何更好的实践班级管理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必修课,其实,在老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除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之外,更多的就设计班管理,一个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班风,班级日常的工作也会井井有条,所以,老师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仿佛是有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大家会拧成一股绳,又仿佛是一个指向标,指引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小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实践[A].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

[2]马清俊.谈谈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策分析[A].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傅佳青.高校辅导员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对策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02-104+116.

作者简介:韩晶强(1994.08-),女,天津人,学历:研究生,专业:小学教育,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韩晶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韩晶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