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大众媒介
刘媛媛 余杨 辽宁传媒学院
摘要: 清末,清政府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阵阵思想浪潮。早期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思想,而维新运动将民族报业推向一个高峰。《辛丑条约》后的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出现白话报刊和口语传播。传播媒介在清末运动中对社会思潮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媒介的发展也被社会思潮推动前进。
关键词: 清末;社会思潮;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中期以来,论述传播媒介在多个领域变迁影响成为讨论热点。而国内传播学起步则时间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媒介变迁才引起普遍关注。伴随着史学复兴,利用报刊等历史材料,探究社会变革与媒介变迁的关系成为传播学探究新视角。本文从清末社会改革的思潮观察传播媒介的变迁,探究其特殊规律,浅析其受社会思潮影响出现的大众媒介变迁。
一、清末社会受西方影响出现的洋务思潮与早期报刊涌现
(一)洋务运动的发声需要媒介
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的双重压力使得清政府上下危机重重,此时洋务派开始进行改革。在改革时必然要经过舆论进行传播,因此洋务运动所适应的近代报刊随之兴起。
(二)与洋务运动相伴的早期报刊
中国国民在国内最早开办的近代报纸,是汉口艾小梅在1973年创办的《昭文新报》。根据参与《清史·报刊表》编撰的新闻史专家谷长岭提供的最新数据从1872年到1876年产生了第一批共13种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加上1877年至1894年的20 来种,[1]20 几年间陆续刊出者不足40 种。这些报刊大多时停时办,社会影响力有限,但它们的刊办,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这是爷爷希望的,也是爸爸们希望的。每一代人,比如爷爷年青的时候辍学,到寺庙里学武术想当和尚拯救国家。比如老爸一代,文革不上课打砸抢,想要改变世界,他们过了自己青春期那闹腾劲儿之后,都希望下一代能循规蹈矩。
我国奥数成绩举世第一,但是科学创造力却乏善可陈,研究表明,中美学生的差距不在于数学能力,而在于数学学习的方法,繁重的考试和复杂的题海战术让中国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正如哈佛大学校徽所写,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热情。数学教育最怕的就是追求不必要的复杂性,创造脱离实际的问题,一味翻新花样为了难倒学生,这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高数教学的另一个重大障碍,是缺乏数学的历史知识,没有数学文化和历史教育,学生就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应用环境和时代背景。
(三)早期商业报刊的坎坷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把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作为时代主题。为了贴近民众,启蒙人创立了白话报刊,使初识文字者皆可读。官方也通过这种更为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向民众传播官方意识。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借助报刊媒介成为开民智的重要工具。
随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民族报业也迅速迈入近代化。《时务报》作为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其创立了“时务文体”,维新派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支持维新运动的其他民间力量和进步人士也纷纷加入办报行列,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由此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到1898年四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有120 种,其中80%左右为国人自办。[3]
二、清末社会的维新变法与近代民族报纸的兴盛
(一)维新思潮打开上层进言渠道
清末社会启蒙运动涉及阶层广泛,其中也不乏不识字的文化水平低微人群,阅报社和讲报处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风气。底层中有思想的人民群众,也利用茶馆、说书,甚至朗读报纸扩大启蒙运动在底层的传播性。口语传播对报刊的再传播成为清末启蒙者的创新传播形式,是社会形式推动的又一媒介变革。
(二)报刊工具理念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可译性”指的就是在两种语言之间,通过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将源语表达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也能理解同样的事物。因为语言之间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这些共性就是可译性的基础。
三、革命思潮的启蒙与白话报刊的出现及口语传播兴盛
(一)启蒙运动引发传播形式的连锁反应
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使维新派不再寄希望于腐朽的清朝,转而以民众为改造目标,以“新民文体”开启了启蒙运动。在康有为的带领下,清末小说期刊迅速发展,将目标投向更广大社会阶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民众识字率极低,能买得起报刊并读懂的人并不多,启蒙者们只有转变表述方式,才能正确开启民智。而表述方式的转变,定会导致传播形式的连锁反应,必然会引发传播媒介的变革。
(二)白话报刊作为启蒙传播媒介向底层扩展
洋务派大力兴办报刊,体现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但内地兴办的商业报刊,大部分寿命短暂。19世纪末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情况并未有太多好转。洋务思潮带动思想启蒙,也只是上层官员,士绅阶层的觉醒,中下层民众依然处于懵懂状态,使报刊接受度有限。无法形成巨大的舆论攻势,因而缺乏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
(三)口语传播成为思想启蒙的创新传播形式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拒绝签署《马关条约》,但督察院以条约已签字“用宝”由拒绝代递上书,史称“公车上书”。由于已经认识到向上层进言渠道的阻塞,改良派在变法过程中,尤其重视近代报刊的作用。报刊成为维新派宣扬政治理想和参政议政的有力工具,从1896年8月到1898年两年间,国内创办维新报刊多达70余。[2]
四、结语
透过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媒介变化,可以看出传播媒介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社会思潮也可以推动传播媒介跨过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清末社会状况推动传播媒介发展,传播媒介的变化也展现出清末社会极速变化的变革浪潮。
参考文献:
[1]谷长岭.清代报刊的发展轨迹和总体状况[J].国际新闻界,2009(12).
[2]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3]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刘媛媛(1997-),女,汉族,辽宁绥中县人,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16 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广告学,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一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三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2]
余杨(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专业:广告学,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