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年[1]2000年在《ATM网络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够同时确保各种不同类型用户业务的服务质量(QoS)是ATM网络优于其它通信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出于对提供QoS确保的重要性所达成的共识,十几年来,学术界与工业界对ATM网络的QoS保证体系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国际电联电信部(ITU-T)和ATM论坛(ATM Forum)两大机构已制订出了一系列规范与建议,形成了ATM网络QoS体系的基本构架。但是,ATM交换机内的缓冲器管理、针对虚连接的信元丢弃以及信元调度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实现相关的方面而没有相应的规范与建议,然而,由于这三个问题均属于QoS动态控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们一直是ATM网络QoS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作为QoS管理的基础,尽管ITU-T在其I.610建议中较为全面地定义了ATM层的操作与维护(OAM)功能,但其中有些功能对于ATM层的管理仍是不够完善的,另有一些必要的功能甚至并未予以考虑。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对ATM网络QoS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具体地,针对现有的缓冲器管理、信元丢弃、信元调度机制以及ATM层OAM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的机制在性能上是有效的,其结构也都是简单的,因而适用于ATM这样的高速网络环境。全文共分以下七章: 第一章阐明了QoS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缓冲器管理、信元丢弃、信元调度及ATM层OAM功能的研究现状及各自尚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基于“缓冲器模块化按需分配”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缓冲器管理机制:“附加缓存块按需分配”机制。在引入“附加缓存块”的概念并描述了对其按需分配的机理后,分别研究了该机制下的“M/D/1/K(+K)”和“∑_NMMBP(2)/D/1/K(+K)”两种排队模型,导出了这两个排队系统的信元丢失率表达式,并通过理论和仿真分别对这两个系统的信元丢失率性能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从“减小因丢弃信元而导致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一新的研究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针对虚连接的信元丢弃策略:“最小转发强度”策略。在定义了“信元转发强度”的概念后,描述了“最小转发强度”丢弃策略,分别导出了该策略下的信元丢失率及网络资源利用率的表达式,并分别对信元丢失率和网络资源利用率性能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 第四章研究了改善“最小转发强度”策略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发强度”概念的信元丢弃模糊模型。在给出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后,提出了能大大简化去模糊化操作的所谓“对称模糊集合”概念,给出了一种适于“转发强度”概念的信元公平丢弃新准则,定义了相应的公平性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构造了通过模糊逻辑计n 摘 要算信元丢弃优先级的信元丢弃机制,并对其网络资源损失量及丢弃公平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 第五章从“以简洁的方式支持公平性”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元公平调度机制:基于“公平基”的调度厂‘公平基”和“调度表”两个概念的引入使该机制避兔了复杂的信元时间标签计算与排序操作,从而显著降低了其计算复杂度。在给出“公平基”和“调度表”的概念后,描述了这种新的调度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公平性、时延及复杂度三方面的性能,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它在公平性和时延两方面的性能,最后,还提出了一种旨在进一步改善其公平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的调度表动态构造方法。 围绕用OAM功能支持QOS管理,第六章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现有OAM性能管理功能的新机制:“时延/丢失瓶颈”监视机制,对F4、FS OAM信元的功能与格式作了扩展,然后,详细描述了其工作过程;p)为了保证OAM功能实现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对OAM性能监视信息的保护机制,它基子所谓“超级OAM信元”概念,在“请求”工作模式下可以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保护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OAM功能的Q。S管理构架。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 QOS研究的新动态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评述。
毛珊[2]2004年在《支持QoS的ATM交换缓冲管理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ATM技术是ITU-T定义的作为B-ISDN的交换技术,具有快速分组交换和统计复用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支持多种业务(如语音、图像、数据等)。ATM网络优于其它通信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够同时确保不同类型用户业务的服务质量(QoS)。ATM交换机内的缓冲器管理机制、信元丢失策略以及信元调度问题均属于OoS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们一直是ATM网络QoS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为了用更简洁、有效的机制支持对OoS的确保,本文开展了对ATM交换中能够支持多类型业务、公平并且容易实现的缓冲管理算法和信元丢弃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了ATM交换中缓冲管理机制和信元丢弃策略。通过对离散排队模型的分析,研究了输入缓冲、输出缓冲和共享缓冲的性能,从信元丢失率、吞吐量、时延和缓冲器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研究了几种不同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针对几种支持多优先级信元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在均匀业务流和非均匀业务流下分别用计算机进行了算法仿真,从信元丢失率、时延、缓冲器利用率、公平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在继承部分共享和压出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分别在均匀业务流和非均匀业务流下,对该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部分共享方案、压出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 最后用VHDL语言在MAX+PLUSⅡ环境下仿真实现了提出的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
冯涛[3]1998年在《ATM网络的业务源模型和流量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解、建议和指导性的思路。众所周知,ATM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这限制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业务源模型、流量管理、统计复用、协议互通、网络管理等,都不断有新的技术和观点涌现。因此,对未解决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和实现方法,以及在各种方法间提供平衡性的选择法则,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ATM实用化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在这些问题中,有关业务源模型的理论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对大量网络业务的精确分析表明,自相似(或分形,或大范围相关)模型可能比传统的泊松-马尔可夫过程更为精确和实际。这样,现有各种基于传统模型的流量管理、拥塞控制、统计复用策略都将需要重新设计或做较大的改动。因为这一模型的带宽估计和排队分析对业务突发度的估计过于乐观,而且多个自相似源的叠加将加重而不是减轻突发的程度,这对于ATM网络的统计复用理论基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和比较了业务源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类,即可变比特率(VBR,主要是视频)业务的各种模型,然后总结了当前在自相似模型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数学模型,排队分析,Hurst参数计算和仿真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Norros有效带宽公式对统计复用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流量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另外,我们对在中国科技网上截取的流量序列实例进行了自相似性分析和模拟。这些工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关于流量管理的研究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虽然ATM论坛摒弃了基于信用的控制而采用了基于速率的控制方法,但是争论仍然存在。在ATM上要达到象LAN那样的流量和拥塞控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是ATM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各种流量管理策略的优缺点,提出了针对不同环境和应用,应该采取混合流量管理和拥塞控制策略的思想。我们还对其中一些策略的GFC信令的定义和RM信元的功能等做了细致和深入的讨论和说明。我们还讨论了针对无连接(CL)服务的流量控制结合动态带宽分配的策略,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对于ATM的研究而言,对多种方案的选择比较和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其刚[4]2005年在《基于流量预测的下一代网络动态QoS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持综合业务应用的下一代网络(NGN)的出现,要求在IP承载网上提供包括传统电信业务在内的多业务应用。NGN承载层与业务应用层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协商的致命缺点使传统实时应用业务、保证型业务难以在NGN环境下获得传统电信业务所要求的QoS保证,这桎梏了NGN的大规模发展与应用。本文针对该问题,对承载层IP QoS控制与业务层接纳控制问建立有效协商机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掌握NGN业务的IP流量特征,本文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网络流量模型,并利用实测NGN流量数据对网络流量的重要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传统流量模型未能揭示NGN流量的本质特征,在NGN流量分析应用中具有严格局限性;自相似及混沌动学模型由于反映了NGN流量的本质变化,在NGN流量分析中可作为网络流量分析与建模的重要工具与方法;验证了NGN流量数据具有周期性、自相似性与混沌特性。 基于小波信号分解与神经网络信号预测的相关原理,将小波神经网络引入NGN流量预测中,根据该预测模型的特点与实际应用的需要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得出采用小波信号分解,并以分解流量信号训练BP网络将避免由于流量“混沌”特性而导致的网络振荡;采用具有尺度变化能力的小波信号取代神经网络的Sigmoid转移函数,可使神经网络对NGN流量信号具有更好的逼近效果与精度:以低频分量作为训练样本与预测数据的改进预测模型对预测效率具有有效改善。 基于NGN网络流量的混沌特性,提出对其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提取其Lyapunov指数,并基于Lyapunov指数进行短期流量预测的混沌动力学预测模型。得出基于混沌动力学预测模型进行NGN流量预测时,需要的数据量少,且能有效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预测方法算法复杂度低,计算量小,但该预测方法仅在短期预测前提下具有高效性,当预测时间变长时其预测精度下降。 基于IP QoS对NGN综合业务的重要影响,仿真分析了IntServ、DiffServ、DiffServ+MPLS三种QoS方案,分析了各自的性能特征与适用范围。
高玉邦[5]1999年在《分组交换网络多媒体传输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的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网络中,一般没有明确的服务质量的概念,网络传输的基本服务就是最大努力服务,它无法给实时多媒体应用的传输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本文从控制机制的模型、包调度算法、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许可控制机制等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控制机制的建模。我们建立了一个可适应的QoS控制机制模型,并详细给出了模型实体的组成及磋商过程。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链路的建立和资源预留的初始化工作是面向接收者的,并采用软状态等机制实现同步。面向接收者初始化使得系统的性能不受规模的伸缩、参入者的频繁加入或离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异质的问题,这是面向发送者机制所无法做到的。 2.包调度算法。首先我们分析了各种不同调度算法,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虚拟时钟调度算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度机制,但同时也发现它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性。我们在虚拟时钟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调度算法-IVC,IVC改进了系统虚时钟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周期性修正,并采用分级式的调度策略,使调度算法的复杂度由O(n)降低为O(log_2N)。为了仿真分析改进的调度算法,我们采用NetSim~Q仿真软件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VC不但能够获得满意的公平性调度,而且还能得到低于静态虚拟时钟调度算法下的延迟性能,且计算方法简单而又高效,这也同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3.资源管理机制。为了在满足QoS需求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网络资源利用率,我们对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所需的QoS进行折衷考虑,在IVC静态资源分配的基础上,提出动态资源调整的设计方案-DAR IVC。首先,DAR IVC对延迟和包丢失率都很关心,它能够提
赵雪[6]2004年在《ATM网络拥塞控制的智能PID方法研究》文中提出ATM(Asynchronous Transform Mode)——异步传输模式网络技术,是当前宽带网络(如ADSL、VDSL等)的核心技术,自1994年以来已从实验室研究大量走向实际应用。它结合了电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优点,能承载语音、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但是,随着网络业务量的增加,ATM网络的拥塞控制越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ATM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能提供几类服务以满足不同服务质量的要求,这包括:恒定比特率(CBR)、未定比特率(UBR)、可用比特率(ABR)以及可变的比特率(VBR)服务。这些服务中,CBR和VBR属于“受保护”的服务,它们被网络中的交换机赋予更高的优先权,优先获得链路带宽的分配。ABR则是利用CBR和VBR连接剩余的带宽来承载“尽力传输”的业务;此外,ABR服务主要用于支持数据应用,在网络信息传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ABR业务的拥塞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ABR业务采用基于速率反馈的拥塞控制机制,主要有两种实现方案:二进制速率反馈和显示速率反馈方案。在高速网络中,实现方案的简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交换机的性能,所以广大交换机厂商纷纷采用了相对简单的二进制速率反馈方案。但是,传统的二进制ABR业务拥塞控制机制大多基于启发式法则而没有正式的理论支持,所以这些方法存在两个不足,一是队列长度和源端允许信元速率呈现振荡性;二是在具有大的带宽时延乘积的网络中,控制效果不佳。本文摒弃了以往二进制ABR拥塞控制中采用的直觉分析方法,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该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首先,基于流体流理论建立了单瓶颈节点的二进制ABR流的网络模型。在对该模型线性化后,本文对二进制ABR拥塞控制广泛采用的显示前向拥塞指示(EFCI)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二进制EFCI算法导致系统振荡的主要原因在于判定和解除拥塞状态时引入了非线性环节,而非二进制机制的内在属性。因此从理论上讲,二进制反馈机制的简洁性应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采用上述模型,分别基于线性PID、模糊PID、神经PID、专家PID摘要及遗传算法PID技术,研究了二进制ABR流的拥塞控制问题。线性PID控制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系统振荡,使得系统的稳态/动态性能有所改善,同时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继普通PID控制之后,设计了三种改进的PID控制器,即积分分离PID、变速积分PID及微分先行PID控制器,这类改进的PID控制器进一步改善了系统性能,但其效果不明显。 将模糊逻辑与PID技术相结合,研究设计了直接控制量模糊PID控制器、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及模糊免疫PID控制器,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二进制ABR流的拥塞控制。仿真表明这类控制器不仅具有传统PID控制器的优良特性,而且由于模糊逻辑的加入,当系统受到可变比特流的干扰或系统参数变化时,控制器翔玉能很好地完成控制任务。一 将神经网络与PID技术相结合,研究设计了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并根据控制经验将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动态前向网络范畴的新型神经元PID控制器,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二进制ABR流的拥塞控制。这类控制器通过自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有效的抑制了系统振荡,实现了零超调、零误差,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相对于其它拥塞控制机制,这类控制机制的综合性能更加突出。 将专家知识及遗传算法与PID技术相结合,研究设计了专家PD控制器和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并将其应用于二进制ABR流的拥塞控制。仿真表明这两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但是其控制效果仍有待改善。 最后,本文分析比较了各类拥塞控制方法,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同时对ABR拥塞控制及智能Pro控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鑫[7]2004年在《ATM网络中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个信息社会,用户和网络经营者都希望建立一个既能传送低速信号,也能传送高速信号,既能适应语音信号的误码特性,也能适应图像信号的时延特性的单一的网络。以ATM技术为基础的B-ISDN能把这些对带宽、实时性、传输质量要求各不相同的网络服务用一个统一的多媒体网络来实现,做到真正的一线通。ATM技术的目标是支持广范围的服务和应用。为此ATM论坛业务量管理规范定义了四类服务,从而音频、视频和数据业务可以共享同一网络。在这些服务中,ABR和UBR服务可以有效地支持数据业务。ATM网络中业务量管理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网络和端系统拥塞以便获得网络性能目标。另一个作用是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如链路带宽、交换机缓冲区等可计算的资源。许多业务量控制机制已经被定义,利用这些机制,网络可以满足用户提出的服务质量要求。作为这些机制之一,面向ABR服务的流量控制机制可以用来自适应地分配可提供的链路带宽给所有竞争用户。本文首先讨论了已有流量控制机制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安装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NIST ATM网络仿真软件做仿真实验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机制在ABR、TCP和自相似业务背景下的性能,指出几种机制的优缺点。为以后根据传输的业务类型正确选用一种流量控制机制,提供实验参考依据。另外基于传统控制理论,本文针对EFCI和ER算法分别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改善后的性能加以了验证。总之,本论文一方面研究了ATM网络中面向ABR服务的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机制的性能和改进算法,解决了机制的稳定性、鲁棒性、公平性等问题;另一方面研究了各种业务背景下典型流量控制机制的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受东南大学自然科学预研项目资金资助。
黄天云[8]2002年在《IP和ATM网络中的视频存储、传输控制及终端表示》文中研究指明宽带网技术的发展,导致视频存储、传输控制及终端表示新的挑战。如何在宽带IP和ATM网络上有效地传输MPEG视频,才能有效地保证视频传输的服务质量参数QoS(如延迟、延迟变化等),以及用户终端表示的表现质量参数QoP,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此,在本论文中,作者对宽带IP和ATM网络中的MPEG视频存储、传输控制及终端表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就大规模视频服务器的存储体系结构、性能指标要求、数据布局和准入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并行磁盘阵列、可满足用户多QoS要求的、大规模视频服务器存储体系结构及调度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不同视频的时延和磁盘利用率要求,采用不同的分段等级来对视频数据进行存储。因此比已有的方案如:平衡放置、周期放置等提供更好的灵活性、更高的可扩展性。◆ 详细分析了MPEG VBR单视频流统计特性,并建立了其流量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拟合视频序列的边际分布函数和自相关函数(一阶和二阶统计特性),这是传统的网络流量模型不具备的。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网络性能分析和视频流流量模拟。◆ 对多聚合视频流,建立了基于平稳自相似随机过程的流量模型。与传统的自相似网络流量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可以同时有效地表征视频流的自相似特性、长时依赖和流间突发性,并且将现有的各种自相似流量模型统一到一致的框架下。◆ 推广了令牌桶+漏桶流量控制算法,提出了在InteServ模型的可保证服务GS下,基于UDP的MPEG视频流令牌桶整形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地保证实时视频流的传输延迟和延迟变化在可控的QoS参数范围内。◆ 基于闭环流量控制原理,提出了基于线性预测加短时自适应调整的MPEG视频流量控制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各视频流连接对网络资源的不同要求,动态自适应进行实时调整。与已有方案相比,该算法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且视频流连接可取得更短的队列长度和更小的排队延迟。◆ 将MPEG2的分层视频编码和MPEG4的面向对象视频编码相结合,建立了ATM网络中面向对象的分层视频编码及多优先级实时传输方案,如:ATM适配层映射、ATM流量管理和ATM缓冲管理算法等。◆ 讨论为支持网络多媒体应用,图像、视频内容在用户终端如何表示的抽象概念模型,在较高层次上对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表示进行综述。讨论基于内容的索引和检索的原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AUSS滤波的图像可视化检索方法。与传统的模板匹配和区域分割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图像扭曲,也能在较大尺度和视角变化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图像的特征提取和检索;而且可以取得更高的检索率。
可向民[9]2002年在《IP虚拟交换机实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nternet的快速发展及其新应用(如语音、视频等)的引入,促进了对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未来的集成服务分组网需要支持具有不同服务质量需求和控制机制的多样性应用,包括从目前Internet提供的尽力传送服务,到严格的延迟和速率保障服务以及复杂的增值服务。此外,应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需要动态适应的网络服务。 网络服务主要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提供支持和保障,传统的路由器只能提供单一的尽力传送(BE)服务,且功能封闭固定,已不能适应新的应用需求。因此,研究能够支持动态自适应多服务转发的下一代路由器是目前网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可编程机制动态适应应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并在单一物理基础设施之上同时支持多类交换服务,是未来网络路由器发展的趋势。 资源的分配和有效使用是实现应用网络流多服务转发或交换服务的关键。为了支持适应应用的多类虚拟转发服务,必须研究新的资源分割和控制机制。 本文在详细研究主动和可编程网络技术以及分析各类QoS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分割机制的IP虚拟交换机IPVSW(IP Virtual Switches)结构,它将多种类型的软交换服务映射到一个物理IP路由器之上,提供与多类应用网络流相适应的、灵活的分组处理和转发控制。IPVSW由逻辑上分离的三个层面和两个可编程接口构成,形成了层次式的动态多服务转发和控制机制。 在对IPVSW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本文研究了IPVSW实现的重要关键技术:路由器资源分割机制,提出了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资源虚拟分割(VP:Virtual Partition)算法,使IPVSW的动态虚拟多服务转发得到了更为有效地实现。本文对这一虚拟分割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设计和描述了相应的实现算法,并将其应用于IPVSW的原型实验系统中。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创性地提出了层次式IP虚拟交换机IPVSW的体系结构。IPVSW由IP硬交换、IP软交换和监控管理三个层面以及IP硬交换—软交换和IP软交换—监控管理两个可编程接口构成,它能够根据网络应用环境支持动态适应的多类网络流转发服务,包括资源对应用负载的自适应以及适应于应用环境的服务部署。 2.针对IPVSW结构,构建了基于抽象虚拟资源层的虚拟转发资源闭包Vsw(Virtual switchlets)和完成特定转发服务的扩展软交换机SSw(SoftSwitches)。Vsw是路由器局部转发资源的抽象表达,具备独立的分组转发能力,它有利于特定转发服务的控制使用。SSw控制使用Vsw完成特定转发服务,SSw面向应用网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流的控制能够使转发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并优化相应应用网络流的转发。 3.针对IPVSW的虚拟多服务实现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服务资源虚拟分割机制,并从理论上和实现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设计了基于服务曲线模型的算法,将其实现于IPVSW的原型系统中。虚拟分割机制对资源进行虚拟分割,形成可伸缩的虚拟资源区间,它能够为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的隔离使用保护和一定的服务质量保障,并能够提供服务间的受控资源共享,使网络资源得到了灵活而有效的利用。 4.根据新一代IPVSW虚拟转发结构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机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IPVSW的部分原型系统,对IPVSW的基本实现思想及其控制机制进行了功能验证,包括虚拟分割机制的服务曲线算法。原型系统的控制界面使用CORBA标准,建立于 FreeBSD内核之上,并采用T ALTQ软件包。 5.初步研究和分析了IPVSW设计和实现中的其它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针对多类虚拟转发服务实现的调度算法,分类策略,基于软交换机服务的准入控制机制以及有效的大间隔软交换服务及其资源调整周期的实现方法等。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造的层次式IPVSW模型以及资源虚拟分割机制,能够灵活地支持动态多类转发服务,有效地实现IP包的转发功能与控制分离,为未来的高性能路由器研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IPVSW控制和实现机制复杂以及人力、实验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起步,而要实现IP虚拟交换机还需要解决很多难题,有待我们的不懈努力。
张进[10]2004年在《UMTS数据业务QoS保证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种数据业务,由于用户对业务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系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实时业务对网络和系统性能的要求最为苛刻。IETF提出两种QoS的解决方案,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采用资源预留方法为业务提供较为精确的QoS保证;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实施简单,扩展性更好。比较两种服务模型的特点后,本文详细探讨了UMTS系统数据业务的QoS保证机制,在接入网络采用IntServ模型,核心网部分采用DiffServ模型,并结合ATM网络自身的特点实现了端到端QoS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深入分析为保证商定的QoS协议各层所需要提供的功能,阐述了QoS的协商、QoS的修改、以及用户切换网络后QoS的重协商过程。最后对系统信令流程和各种数据业务的QoS特性进行测试得出结论。同时对UMTS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总结,指出未来对QoS改进的措施,对今后网络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ATM网络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D]. 程东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0
[2]. 支持QoS的ATM交换缓冲管理算法研究与实现[D]. 毛珊. 湖南大学. 2004
[3]. ATM网络的业务源模型和流量管理[D]. 冯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98
[4]. 基于流量预测的下一代网络动态QoS研究[D]. 赵其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5]. 分组交换网络多媒体传输服务质量的研究[D]. 高玉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99
[6]. ATM网络拥塞控制的智能PID方法研究[D]. 赵雪. 东华大学. 2004
[7]. ATM网络中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机制的研究[D]. 刘鑫. 东南大学. 2004
[8]. IP和ATM网络中的视频存储、传输控制及终端表示[D]. 黄天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02
[9]. IP虚拟交换机实现技术的研究[D]. 可向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10]. UMTS数据业务QoS保证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张进.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atm论文; qos论文; 拥塞控制论文; 虚拟网络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虚拟技术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预测控制论文; 虚拟仿真论文; 网络传输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atm网络论文; 流量控制论文; atm交换机论文; qos参数论文; 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