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中小城市的空间尺度较小,从出行距离和空间尺度来看,往往具备较高的自行车出行需求。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机动车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慢行交通,致使部分城市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基于对恩平市的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从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城市规模与出行距离的适应性、休闲旅游城市的打造和自然条件四个方面,探讨恩平市中心城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适应性,进而得出恩平市中心城区的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建议。
关键词:自行车交通;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休闲旅游
1 引言
恩平市作为珠三角区域的县级市,市域面积1698km2,常住人口50万人,其中恩平中心城区面积350km2,包括恩城街道、圣堂镇和东成镇的行政辖区范围。近年来恩平市机动车保有量以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其中小汽车年均增长17%,摩托车年均增长7.7%。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致使中心城区新平路、东门路、沿江路、锦电双桥等重要道路高峰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居民出行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共享单车风靡全国,恩平市作为县级城市也面临共享单车快速发展的可能性,有必要对自行车交通发展条件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自行车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恩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现状
恩平市中心城区现状自行车道规模较小,未能形成系统的网络,且以通勤功能为主、休闲功能缺失。中心城区内现有自行车道总里程30km,仅占道路总里程的7.2%;自行车道均沿新平路、西门路-东门路等10条干道零散分布,缺乏沿山水、景观节点设置的自行车休闲道。
相对于私人机动化出行,现状自行车系统的竞争力不强。居民全方式出行中,自行车出行占比仅9%,且其出行距离一般小于6km。其中,优势出行距离内(4km)自行车出行占比约12%;有效竞争距离内(4-6km)自行车出行占比约11%,大量居民采用摩托车或小汽车进行中短距离出行。
3 恩平市发展自行车交通的适应性分析
3.1 转变交通发展模式需要自行车交通
恩平市现状私人机动化出行比例近60%,其中摩托车交通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近50%;而绿色交通出行占比不到40%,其中步行约25%、自行车约9%、公交仅1%。恩平市私人机动化交通迅猛发展,在“车本位”思想下大势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慢行空间,严重制约绿色可持续的交通发展之路。
至2035年,恩平市小汽车和摩托车保有量预计将分别增长为现状的4倍和2倍,机动车交通将大幅增长。恩平现状道路宽度普遍较窄,路网容量无法满足私人机动化交通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即便未来路网完全按规划建设完成,也仍然无法满足机动车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恩平市亟需转变交通发展模式,走绿色交通发展之路,提高公交、自行车和慢行等绿色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3.2 城市规模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
根据相关研究,步行的优势出行距离通常在2km以下;自行车优势出行距离在4km以下;常规公交车优势出行距离在3.5km以上;摩托车优势出行距离在2km~6km范围内;其它机动车的优势出行半径较大,但受到道路及交通状况的影响。
恩平市中心城区东西宽9km,南北纵深8km,大部分区域在6km的出行距离范围内。根据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为3.9km,其中4km以内出行占比达到6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体来讲,中心城区居民出行距离与城市规模相适应,以中短距离出行为主,绝大部分在6km以内,其中4km以内出行距离占比超60%。从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出行距离与城市规模适应性上看,摩托车和自行车均极具优势,但摩托车具有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通行权力不明确、安全性差等缺点,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不鼓励摩托车交通发展。
此外,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的圣堂镇、东成镇之间的间距大于10km,远远大于自行车的优势出行距离,宜采用机动车交通进行联络。
因此,恩平市中心城区核心区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且由于通勤出行占比超80%,可为居民通勤出行提供便利,但核心区与外围的圣堂镇、东成镇之间宜通过机动化交通进行联络。
3.3 打造休闲旅游城市需要自行车交通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攀升,以自主式和深度化体验为特征的现代休闲旅游备受青睐。而自行车骑行作为一种几乎全民普及的交通方式,既可亲近自然、又可锻炼身体,成为现代休闲旅游的重要手段之一。
恩平市中心城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大多呈串珠式分布于锦江河沿岸或较近范围内,发展自行车交通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成片开发和休闲旅游城市的打造。锦江河作为恩平市的母亲河,蜿蜒曲折穿城而过,水系和岸线形态良好,视野开阔,自然风貌令人赏心悦目,是休闲骑行亲近自然的最佳去处;锦江河沿线西门湿地公园、鳌峰山风景区、建安湿地公园、恩平博物馆、冯如广场、熙春塔、歇马举人村等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节点错落有致地分布,体现了恩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气息,沿岸景观节点与锦江河的完美融合,有利于沿岸自行车休闲交通系统的打造;凤凰生态乐园、响水龙潭和青南湖旅游度假区与锦江相距不足4km,经支流与锦江相连成系,骑行旅游是实现城市现代游与城郊休闲游完美融合的最佳手段。
3.4 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无机械动力,骑行舒适性随地形坡度递增而递减,坡度成为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关键因素。锦江作为恩平市的母亲河,自西北至东北蜿蜒曲折贯穿中心城区,是恩平旧城区的发祥地。中心城区的人口主要集中于锦江宽谷,该区域地势平坦,高差、坡度较小,能较好地满足非机动车道纵坡不大于2.5%的规范要求,有利于骑行活动。
自行车无保护外罩,骑行者与大气直接接触,气候条件成为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强力制约因素。恩平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7℃。因此,恩平市温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
4 恩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建议
综合各方面因素,恩平市中心城区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且发展自行车交通有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休闲旅游城市的打造。基于恩平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小与居民出行距离短的实际情况,恩平市中心城区不宜跟风大城市大规模发展公共交通,而应采取区域差异化交通发展策略。
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圣堂镇、东成镇的交通衔接,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中长距离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在核心区范围内,应重视自行车交通发展,通过打造安全、高效、连续的自行车通勤网络,与小汽车、摩托车形成有效竞争,使自行车成为居民通勤出行的重要方式;并打造舒适、便利的自行车休闲网络,使之有效联络景观休闲节点,使自行车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出行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 石飞,王炜,陆建.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 规划师,2004(6):76-77.
[2] 赵志宏,项乔君,王炜,陈学武. 摩托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1):111-113.
[3] 张鎏. 特色旅游小镇自行车休闲系统规划——以宁波鄞州区现代电车小镇为例[J]. 交通与运输,2016:232-237.
论文作者:林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交通论文; 恩平市论文; 恩平论文; 自行车论文; 城区论文; 距离论文; 锦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