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灿明
鹤岗市精神病防治院 150800
摘要:目的:对心理疏导联合药物应用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功能评定量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自知力因子评分和BPRS总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AS评分和SSPI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2.0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应用在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等各项水平,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精神分裂;中青年;心理疏导;药物治疗;效果评价
为了探讨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治疗方法,本文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对其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功能评定量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18~68岁,平均(37.32±2.46)岁,病程1~6年,平均(2.58±1.35)年。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年龄20~28岁,病程1~6年;对照组年龄18~66岁,病程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利培酮片,根据患者个体的身体状况起始量控制在0.25~0.5 mg/次,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增加药量至1.0~2.0 mg/次,2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治疗,疗程为12个月。心理疏导治疗由专业的心理指导医护人员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2.2.1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般在心理发展以及态度方面比较难以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沟通中要始终保持温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家属也能做好患者的监护工作[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 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 通过宣传页、书籍以及视频资料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的讲解,让他们对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预后等全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促进他们对于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疾病在发病前的一般症状、症状活跃期、恢复期以及康复期等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的时期,这对于医生能够及时的发现疾病早期症状并对其进行处理,避免患者进入症状活跃期有着积极作用[2]。
1.2.2.3 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 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全程参与,一方面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的精神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配合[3]。
1.2.2.4 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往往具有不正常的行为以及言论,这些对于患者的亲属以及周围的人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再加上社会舆论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恐惧、误解以及偏见,这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产生极端心理,给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精神分裂症患者承受着来自自身心理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需要通过倾诉等方式获得疏解,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心声的倾听,充分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愿望以及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患者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疾病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内心中真正地接纳自己,对疾病和人生有客观正确的认识[4]。医护人员还可以选择一些患此种疾病已经康复的患者资料和事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自信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知力因子以及BP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自知力因子及BPR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自知力因子和BPRS总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GAS评分及SSP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AS评分、SS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AS评分、SSPI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2.0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生的概率比较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在智力、思维意志行为以及感知等方面存在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抑郁、焦虑、悲观、消极等,精神活动与内心体验不协调[8-11]。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具有病情严重、易复发的特点,其治疗理念是鼓励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到社会中来,因此,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辅以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12]。现在有很多精神病医院对患者采用全封闭式治疗,将患者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这不仅使患者失去了与外界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家庭功能,这是不可能使治疗获得成功的[13-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药物联合心理疏导治疗疗程结束后的BPRS评分、GAS评分以及SSPI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总评价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应用在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等各项水平,具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淑华,欧阳慕榕.系统性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0,4(4):481-482.
[2]邱兵珍,许爱芳,傅廷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43例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0,31(3):564-565.
[3]杨玲,李茹,郭平.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2(1):1054-1055.
论文作者:汝灿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均有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