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农八师150医院妇产科 832056
摘要:文章主要对于子宫破裂伴随失血性休克急救以及护理的措施来进行梳理和阐述希望对于更好的对于因子宫破裂而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来进行抢救和护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子宫破裂;护理;休克;急救
子宫破裂是产科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它对于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严重的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来进行干预,成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采用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是保障产妇预后的重要手段。文章结合在治疗过程当中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报告:
1.病例资料
该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4周岁,患者停经40周,经B超检查发现“死胎”。于是患者于2014年9月11日到我院要求引产。患者入院之后,经过相关的检查完成之后,在当天的下午对于患者进行了羊膜腔内的药物注射引产,患者于当天晚上的20点13分娩出了一枚死婴,胎儿重量2380g,后因患者胎盘的娩出困难,半小时之后,对于患者的进行徒手的胎盘剥离,患者引导出血超过350ml,于此同时对于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患者面色较为苍白,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而且四肢冰冷,但是患者意识让然较为清醒,随即对于患者进行吸氧辅助,并进行止血合剂的应用和静脉通道建立以及快速的液体补充。次日凌晨4点14分,患者的表情继续加重,患者的脉搏摸不到,患者的表情淡漠,呼吸急促并且测不到血压,经过腹部的触诊患者回馈反跳痛、腹痛,B超检查则发现患者的盆腔具有积液,随后提请上级的医院来进行帮助诊断为子宫破裂。随机采用两根静脉通道的加压输液,输入聚明胶肽500ml,晶体液3500ml并同时输入了2个单位的红细胞悬浊液,随后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开始趋于平稳。5点47分,患者开始在全麻的状况下进行剖腹的探查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共吸出积血3000ml,并且探查到患者的子宫后壁之上具有1条长度为10cm左右的裂口,经观察断定为宫颈裂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的子宫来进行修补,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特采用两组医生同时进行缝合的的方式来对于患者的宫颈裂伤和后穹窿来进行修复,手术过程当中患者输入6个单位的红细胞悬浊液,2000ml的晶体液并且还输入了3个单位的血浆以及静脉推注了40mg的奥美拉唑,并且还采用了6g磷霉素入壶静点和100ml的甲硝唑静点。9点50分患者的手术结束,随后将产妇推回病房。患者手术后进行了为期1周的抗炎和抗休克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2.讨论
2.1护理体会
2.1.1首先要迅速的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且及时的进行血液的配用。在发病早期要及时的进行晶体液的输入,随后在进行碳酸氢钠、血液以及胶体液的输入。
2.1.2积极的做好手术之前的准备:备皮、导尿并且进行术前相关的注射。
2.1.3对于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子宫破裂本身是一种病情发展加快、出血量较大而且在短时间就容易出现休克的病症,因此更加需要实施的对于患者的血压、呼吸、意识、脉搏以及皮肤的变化来进行观察并且及时的发现异常和告知医生进行及时的处理。
2.1.4对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来进行观察。并且以此来作为患者输液的基本标准,及时的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进行观察,并且对于各种的输液并发症来进行尽早的纠正。
2.1.5根据需要及时的对于患者进行升压药物治疗、酸中毒的纠正以及抗生素的治疗。
总之,子宫破裂出血要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尽快进行手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2.2 预防措施
2.2.1 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防止生育过多、过密,加强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胎位。
2.2.2 行剖宫产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应坚持避孕2 年,对二次怀孕应在2 年以上。
2.2.3 切忌滥用宫缩剂,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方法。
2.2.4 临产时,严密观察产程,对宫缩过强、急产、胎先露下降受阻等情况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2.5 及早发现和处理先兆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突出了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为了呵护人类健康,捍卫生命安全,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医护水平。通过出院指导,使患者能更好地康复,减少再患异位妊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祝玲.妇产科手册[M].3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张文,付改玲.子宫肌瘤内翻失血性休克1 例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03.
[3]李淑迦.护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4]戴紫英.催产素静滴致子宫破裂1 例护理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1998,10:14.
论文作者:王晶,付桂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患者论文; 子宫论文; 发现论文; 静脉论文; 悬浊液论文; 产妇论文; 晶体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