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势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9550(2000)03—0035—06

在人类庆祝新的千年来临之际,究竟世界经济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在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前,有必要对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形势作简要的回眸。1997年以来,由于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一个低潮,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前景相当悲观。不少人预言要发生世界经济衰退甚至大萧条。 当时最乐观的看法, 如IMF 在1998年10 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言, 也只是说东亚经济将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亚洲国家经济在1999年第一季度就开始复苏,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也在好转。笔者认为,对世界经济前景的判断和预测,贵在尽可能客观。这就需要坚持“两分法”,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分析,方可作出预言。尽管目前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形势在好转,但如果一些结构性因素不解决,世界经济将难以出现真正的、可持续的和较快速的发展。

一、近期世界经济走势

(一)1999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平稳。无论是生产还是金融和贸易领域,都开始摆脱前两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走上复苏的轨道。主要表现为:首先,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加快。最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IMF等国际机构对经济增长率的估计都在上调,这与1998 年的情况相反。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于1999年11月18日公布的报告表明,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比半年前提高0.7 个百分点。 另据IMF 预测, 1999年世界GDP增长率从1998年的2.5%上升到3%。其次, 全球金融市场相对稳定。1999年全球股市和汇市虽仍然波动不稳,但与1998年的剧烈动荡情况相比,其幅度小得多。1998年8月西方股市曾出现近20 %的暴跌,而1999年月度股市跌幅少有超过10%。美欧综合股指还不断创新高。1999年美国三项综合股指都有重大突破:道—琼斯指数于4 月中旬破万点大关,标准普尔500种股指7月中旬超过1400 点, 纳斯达克指数11月初突破3000点。到12月中旬,这三项股指分别比1998年底上涨18%、60%和15%。亚洲股市大幅度反弹,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等股指已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东亚国家的货币汇率也大多出现回升并比较稳定,多数国家的货币汇率比1998年底上升10~20%,其中印尼盾的升幅高达100%。拉美金融市场在经历1999年年初的动荡后, 下半年已基本趋于稳定。再次,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也在提高。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复苏,全球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止跌回升,国际贸易活动趋于活跃。据OECD估计,1999年世界贸易量增长将近5%, 高于1998年的4%。最后,世界直接投资大幅度扩大。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几乎增长40%,达6440亿美元,预计1999年世界直接投资将创新纪录(达7000亿美元)。

(二)各类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不平衡。

首先,从发达国家看,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欧盟经济略有改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到1999年底,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达105个月。 据美国政府和OECD估计,1999年美国GDP增长率将保持在4%左右。美国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失业率从1998年底的4.4%降到1999年11月的4.1%。此外,美财政盈余增加,从1998年的692亿美元增加到1999 年的1227亿美元。然而,美国外贸失衡加剧,1999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2500亿美元)就超过1998年全年(2480亿美元),全年贸易逆差将再创新纪录。另外,由于股市特别是科技股和网络股飙升过快,人们担忧股市过热。尽管日本经济增长低于美国,但已比1997年有所改善。日本1999年上半年GDP增长由负转正,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2%和1%。据OECD 估计,1999年日本GDP增长率将从1998年的负2.8%提高到1.4%。 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刺激,消费者信心增强和支出增多,住宅投资增加,对亚洲国家出口扩大。然而,1999年第三季度GDP 增长率又出现负1%,日本企划厅认为这主要是公共工程开支急剧减少所致。 日本这种“进两步,退一步”的情况表明其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欧盟1999年经济增长略低于1997年,但下半年经济运行好于上半年,许多国家的就业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据OECD的估计,欧盟1999年GDP增长率达2.1%(低于1998年的2.8%);失业率从1997年的10.5%降到1999年的9.4%。这主要是欧洲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999年4月欧洲央行降息0.5个百分点)、内需增加、出口状况改善的结果。欧元起动后对美元汇率一路走低,其原因除科索沃战争外,也与美国经济好于欧元区经济形势有关。

其次,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看,亚洲国家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其他国家出现稳定或复苏的初步迹象。亚洲国家特别是受危机冲击最深的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的经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恢复。上述4国1999年头3个季度GDP都恢复了正增长, 其中韩国增长最快,初步估计1999年韩国GDP增长将达9%。印尼在第三季度也出现了正增长。据世界银行《2000年全球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报告,受危机冲击的5国GDP增长率由1998年的负7.9%转为1999年的4.5%。另据亚洲开发银行年底发表的报告,199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GDP 增长将从上一年的2.3%提高到5.7%。亚洲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长和初级产品价格止跌回升;而放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恢复投资商的信心,财政政策的刺激也有利于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另外,美国股市上升、经济增长和资金回流(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净流入的私人国际资本从1998年的86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93 亿美元)也有助于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然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形势与亚洲相比,没有多大的起色。拉美国家由于继续受金融动荡的影响,1999年经济增长(IMF 估计只有0.1%)将低于1998年(3.2%),其中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大国可能出现负增长。俄罗斯正在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据IMF估计, 俄罗斯1999年GDP增长率将从上一年的负4.6%转为0%; 其他东欧国家增长约为1%。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形势比前几年逊色, 据世界银行估计,1998年和1999年这个地区增长率约2.5%, 低于1996年的4.7%。

(三)展望200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最近有关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预测表明,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略高于1999年。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运行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首先,美欧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仍有调控的余地,使经济能在通胀被控制的同时保持增长;最近美欧减息就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支撑持续的经济增长。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不同程度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结构调整,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并注重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再次,国际社会在改革国际金融体制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并重视减免重债国的债务负担和减轻贫困现象。此外,各国内需趋旺,同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趋于稳定,有利于世界贸易增长。据世贸组织预计,2000年世界贸易额将增长6%,接近20世纪90 年代的平均增长率。

然而,世界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一,美国股市除自身有较严重的泡沫外,还并发着低储蓄率、高债务、高贸易逆差等问题。如果股市出大问题,这些隐患也就浮现并恶化,内需会大减,不仅可能导致美经济增长急剧减速,也将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其二,日本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刺激而非内需带动,财政赤字和政府长期债务的膨胀、日元进一步升值还将阻碍其经济的复苏。其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性调整仍未到位,表现为:产业结构雷同,投资重复导致生产过剩;产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不良债权的清理尚未结束,银行业亏损又增加,目前受危机打击的5个国家的呆账占GDP比重仍为20%。经济增长主要是周期因素和财政刺激的作用,远不是结构性调整的结果。一些国家因经济复苏就放慢调整和改革步伐,这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其四,最近美欧国家提高利率将会加重拉美国家和俄罗斯债务负担,从而影响它们的经济复苏。其五,西方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美国与俄罗斯、日本和巴西等国就钢材进口发生冲突,美国与欧盟就香蕉、牛肉及飞机等贸易争执不休,美国与日本就削减关税谈判久拖不决。这些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世界经贸的正常发展,还会对世贸组织即将进行的“千年回合”谈判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之,2000年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将继续保持1999年年初以来的平稳增长势头,世界GDP增长率略高于1999年(IMF估计,2000 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5%),发达国家几乎与1999年持平(OECD估计,2000 年为2.9%),其中美国GDP增长将可能趋缓(OECD估计,将从1999年的 3.8%降到2000年的3.1%)。但IMF和OECD也认为:如果美国股市出现暴跌,美国经济发生“硬着陆”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据IMF1999年10 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悲观预测方案,如果美国股市暴跌造成内需和经济“硬着陆”,今后三年美国GDP增长分别为1.9%、1.5%和0.8%;同期,世界GDP增长率分别为1.2%、0.8%和0.6%。OECD指出,如果美国股市持续暴跌,美国的内需和经济增长都可能降到只有2.6%。因此, 我们应密切关注美国经济特别是股市的走向,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势。

二、中长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并恢复较快的增长,美国经济的继续增长,欧盟经济增长的加快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在今后5~10年里, 世界经济整体将可能在比较平稳的轨道上运行。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预测,21世纪头几年世界GDP仍将保持2000年的增长势头(3.5%)。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估计,2002~2008年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可达到5%, 几乎相当于发达国家增长率的2倍。同期,各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高于20世纪90 年代末(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为6.3%,拉美国家为4.2%,撒哈拉以南非洲为3.6%,东欧和中亚地区为4%,中东和北非为3.7%), 但仍可能低于金融危机前几年的增长率。

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发展,而美国经济走势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开支和股市走向。目前,关于美国股市泡沫有多严重和是否将要破灭等问题,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目前美国股市超值20%的估计是可信的。据美国金融专家MARK ZANDI的估计,1991~1998年,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扬355,上涨的80%与公司利润增长、低利率和人口趋势相关,因此股市超值20%。至于股市泡沫是否要破灭和牛市变为熊市,不少人认为在可见的将来这种可能性较小。尽管目前有不少制约因素,如油价上升、美元疲软及利润增长放慢等都不利于股市牛市的持续。但作为最关键的因素通货膨胀仍在控制中。据计,1950~1998年,美国股市出现15次熊市,其中12次是由通胀率和利率上升引起的。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及世界经济中的通胀问题还不会恶化。目前,美国能源和食物以外的核心价格的增幅不大,工资也未明显上涨。从国际上看,OECD国家通胀率低于3%,为近40年最低水平; 一般估计几年内油价不会出现大涨,因为油价已从1998年底每桶10美元升至1999年底的25美元,这样的价位基本上反映了能源供求状况。因此,在不出现高通胀而引起利率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股市出现熊市的可能性较小。另外,据人口规律和历史经验,由于二战后“生育高峰”一代(占全美人口约56%)现处于收入、消费的高峰期,他们大多把买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在退休(2008年)前不会大规模从股市撤出,因而股市在2008年以前不可能出现持续的暴跌或长期的熊市。此外,股市监管机制较健全,美联储调控手段较成熟。因此,今后股市将继续在波动中运行,但不至于出现股市大崩盘。即使出现20%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温和的。据英国国家经济研究所的“全球宏观数量经济模型”,如果美国股价下降20%,下一年的GDP增长将下降1.3个百分点。看来,美国经济出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因而今后一段时期美国经济增长将趋缓。

在这种条件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增长不平衡、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将有所改观。尽管美国仍保持全球经济、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第一位的地位,但随着欧日复苏和结构调整的到位,三者的经济增长率和实力差距会缩小。据世界银行和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0~1998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3.1%, 日本和欧元区分别为1.3 %和1.6%。而另据OECD的预测,2002~2006年,美国增长率为2.4%, 日本为2%,欧元区为2.6%。由于世界经济将由多个火车头(美、欧、日加上东亚发展中国家)拉动,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发展将比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有美国一个火车头)更加稳定。另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很高,但随着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将比过去高。

(二)信息技术推动世界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世界正从以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规模生产和规模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向以无形的(即知识和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定制”生产和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其主要动因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近10年来,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改变。这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其渗透力极强,对经济各方面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非农业部门的生产附加值约60%直接来自信息技术生产和使用部门);信息技术生产部门仅占GDP的8%,1995~199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3;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据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顿的研究,1995~1999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率比1972~1995年高出2/3,这主要归因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降低成本从而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还加速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改变了经济周期规律。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有的专家认为:目前信息技术的能量仅释放出来1/3,它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世纪之交,信息技术、新材料、遗传技术、环保和能源技术等将进一步发展。但只有少数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未来30年,遗传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具有这样的潜力。而在未来10年,信息技术将继续是经济和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力。最近,西方发达国家又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步伐,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许多人相信,经过近25年的发展和传播,信息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目前美国出现电脑网、电视网和电信网“三网合一”的趋势,实现网络合并后,人们可在手机上接收电子邮件,在电脑和电视机上接收语言邮件,在电脑上看电视,在电视上浏览因特网,从有线电视下载所需的电影片等。人们通过信息网络可连接任何事物,因此,信息技术将不仅改变着生产经营方式,也将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引人瞩目的是,全球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据估计,目前电子商务每年正以几倍甚至十倍的速度在递增,到2003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增加到近1.5万亿美元。“因特网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的主角。 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爆炸性增长,人们日益关注建设一整套更快、更深入向知识社会转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这一全球设施(包括适当的隐私保障、支付系统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一旦建立起来,将有利于市场竞争和知识传播,从而加速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将在调整中稳步、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问题是如何认识和适应其发展并如何从中趋利避害。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但其发展决不是直线的。它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既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使然,也是各国政府的政策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的结果。全球化是一个波浪式运动的漫长过程,有时发展得快些,有时发展得慢些,甚至有时在某种情况下出现低潮和曲折。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的,但不等于完全经济自由化,不等于放弃国家的干预,不等于无国界。尽管经济全球化已迅猛发展,但远未出现一个全球化经济,国家经济仍占据着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还有所作为。就发达国家来说,约90%的消费品是国内生产的,90%的产品是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筹资的主要来源是国内储蓄;世界股市也远未一体化,因为能在本国以外股市上市的公司不多。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贸易、金融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全球化不能等同于完全自由化,它必须在良好的管理体制下运行。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参与国家有利有弊,但利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不言而喻的,而问题在于它给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不均衡的机遇和挑战。一般说来,实力较强的国家如发达国家所得的利益相对大,而实力较弱的国家如发展中国家所得利益就相对小。无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力的加强,发展中国家驾御全球化经济的能力将提高,因而获得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大。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进行全面的结构性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体制的改革、公司制度的改革、政府改革及发展模式的调整等,并加强对金融活动特别是短期资金的监管。这些调整和改革既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也是为适应全球化发展作准备的。同时,为配合它们的结构性调整,国际社会提出一些弥补性方案,以减轻全球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伤害和冲击。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有助于缓解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影响,让全球经济具有“人类面孔”;二是向穷国提供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支持及经济援助,以提高穷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的能力;三是对高负债的穷国减免债务,并帮助它们减少贫困程度。所有这些表明,全球化正在调整中继续以稳健的步伐发展。当然,要使全球化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四)国际金融、贸易体制改革将取得一定的进展。近年来,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的呼声高涨,经过辩论已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方案。比较全面的改革方案在1999年6 月科隆八国首脑会议上出台,主要包括如下措施:加强和改革国际金融机制和安排;增加透明度和实施国际公认的标准;加强工业化国家的金融管理;加强新兴市场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进危机的防范和管理,并吸收私营部门参与;推进保护穷人的社会政策。西方国家提出的改革方案比较全面和具体,如果能付诸实施,对防范金融危机将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改革方案有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改革的实质问题上没有多大变化。改革是在不改变现有国际金融货币体制基本框架前提下进行的,在稳定金融市场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进一步发挥以IMF 为核心的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1999年12月召开的柏林会议建立了“20国集团”机制,以协商和解决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这就是说,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事务的参与范围,比过去由西方七个大国“包揽”的机制有某种程度的改进。今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加强,它们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更大。

关于改革国际贸易体制问题,人们寄希望于2000年开始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这次“千年回合谈判”将主要涉及投资政策、竞争政策、环境政策及政府采购等问题。新一轮谈判将制定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然而,由于各国利益的差别,各方在制定新规则方面将存在着分歧。发达国家想利用制定新规则来进一步打开其他国家的农业、服务业等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在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有同等的权利参与贸易规则制定过程的同时,指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应尊重发展中国家政策目标和参与意愿,采取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式。1999年11月底召开的世贸组织西雅图部长会议未能就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议题达成协议,这主要是在涉及切身利益时美欧矛盾难以调和。也预示着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过程将是艰难的、马拉松式的过程。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和贸易改革进程,发言权有所增加,将有助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然而,无论是国际金融改革还是世贸组织新规则的制定,将继续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而且新规则可能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因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势在必行,但也将是个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

(五)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并将对生产和消费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解决全球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作的理性选择。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当前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是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天气变化、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等。这些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反过来又必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可能使海洋水面升高,威胁着岛国经济发展,并使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受损。另外,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增加1倍,发展中国家的GDP将减少2%, 工业化国家GDP也将减少1~1.5%。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性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发达国家应负更多的责任。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滥用资源,大量使用能源使大气层温室气体增多。因而,发达国家应为解决环境问题承担主要的费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随着都市化、工业化的进展日益严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文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里约声明》承认经济社会发展与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头等大事,并指出建立从富国向穷国转移资金机制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缺乏资金和技术,不仅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还会使之更加恶化,因为贫困国家为求温饱会无限制地利用资源。再次,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战略不仅在全球达成共识而且已付诸实施。在国际多边方面,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以来,各国政府已签订了130多项环保协议。这些协议的实施, 已在包括减少地中海的水污染及加强南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在国家层次,自1992年里约地球首脑会议以来,各国已相继制定出自己的《行动议程》。最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将产生新的、资源消耗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财富创造方式将具有生态特性。这样的政策可能促进无形的、“绿色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提高传统形式的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效益。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与环保相关的新技术的开发与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技术改变经济和社会生活,使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环保的特色,推动新的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必然是消耗能源和资源低的产业。另一方面,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例如,以经济刺激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也许非常高效,如石油危机时期的情况所表明的那样,但调整的成本通常是十分昂贵的。这亟须国际社会建立某种机制来协调和解决。

总之,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其主要特点不一定是高增长,但可能是稳定的、可持续的、优质和高效的。面对世界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制定合适的应对政策,要处理好高速增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增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我国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但不应由此就放松挖掘内需的努力。此外,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要抓住各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在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特别要加大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们的挑战是提高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其质量和售后服务,从而提高其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收稿日期:1999—12—29]

标签:;  ;  ;  ;  ;  ;  ;  ;  ;  ;  ;  ;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