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难点及对策论文_黄慧

浅议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难点及对策论文_黄慧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730020

摘要:随着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为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广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且制定了一些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地位。在实际执行该制度时,许多地区落实不到位,设计定位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使相关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关键词:排污许可证制度;难点;对策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污染情况,控制污染物总量,对相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类型、性质、去向进行严格的管理。我国实现排污许可证制度时间短,很多环境问题的管理规定和法律制度先于排污许可证制度,2008年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纳入法律范围,明确了其法律地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建立覆盖面比较广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因此需要加大执行力度,真正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一、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本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相继出台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细则,自上而下的进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实现浓度与排放总量的双重控制。2008年重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地位,相关制度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但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不够,可执行性不强。近年来,国家细化了排污许可证的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对重点污染行业加强管理,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难点

(一)政策设计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关于排污许可证的配套法律规定尚未出台,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程序、核定方法、种类、条件等尺度要求存在差异,没有实现排污行业和企业的全面覆盖。对一些非重点排污企业监督的力度不足。排污许可证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涉及到企业污染排放管理的具体内容[1]。

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地区没有制定合理的配套管理方法,重点工作内容依然是主要污染物和重点污染源,上下级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没有履行监管的义务,地方环保部门缺少有效的权利配置。对企业的要求不够细致,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在监管过程中采用多套不同标准的数据,缺少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考察,统计的差距比较大,导致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技术支撑不足

我国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多年没有调整,部分行业确实监管的合理标准,只能依据其他行业的标准进行管理,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全面公平的开展。排污许可与环境改善目标缺少联系,企业往往依据申报的材料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缺少对环境改善目标的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各地区污染源和环境情况不同,依靠排放标准控制排放量的模式无法阻止排放量的增长。现有的执法技术水平不足,也影响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推广。同时,排污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尺度不一致,缺少专业的管理执法知识,相关部门也缺少必要的培训。排污许可证申报材料主要为纸质材料,缺少对电子材料的应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配套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的污染源监测水平不高,缺少数据支持,监测范围较小,频率低,数据量小,不同地区的检测数据没有实现共享。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排污许可证的推广,队伍专业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保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的策略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科学化管理

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具体条例,明确其法律地位。细化要求和制度,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的申请、监管、执行等环节,国家层面上统一管理规定,以此来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实现排污许可证的全面覆盖。建立新型的污染源管理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交易权、污染总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支撑的管理系统。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前提条件,以排污总量控制和特定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作为主要内容,加强环境执法,排污收费等工作,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落实[3]。

(二)整合数据,统一采集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污染许可证与减排之间的有效衔接,建立综合的信息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对比,实现数据的统一与信息共享。细化各类数据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偏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应用水平。保证数据资料的统一和真实,为解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4]。

(三)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出台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核算指导、排污许可证实施指导等技术性指导文件,加强对排污许可证推广过程中的指导,实现申请和发放的规范操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明确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步骤。对相关的企业实行信息化的管理,建立抽查制度,利用信息系统,加强监管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5]。

结束语: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制度,相关部门应当合理设计制度体系,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覆盖率,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吴悦颖,雷宇,叶维丽,宋晓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框架研究[J].环境保护,2016,44(Z1):10-16.

[2]宋国君,赵英煚.我国固定源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可行性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02):9-13.

[3]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防治欧洲考察团,吴险峰,李阳,王淑兰.欧盟污染物总量控制历程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框架——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防治欧洲考察报告之二[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05):8-10.

[4]卢瑛莹,王高亭,冯晓飞.浙江省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14,42(14):30-32.

[5]纪志博,王文杰,刘孝富,田石强,许超,刘柏音,陈运帷,邱文婷,罗镭.排污许可证发展趋势及我国排污许可设计思路[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6,6(04):323-330.

论文作者:黄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议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难点及对策论文_黄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