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艰难
文/化定兴
一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不证自明的事,其实是人们经过长时间努力换来的,比方说平等。
改进的中点钳位型三电平逆变器非连续脉宽调制策略//姜卫东,李来保,王金平,翟飞,李劲松//(24):127
1655年,荷兰使节哥页与开泽来到了北京。这两位使节事事顺从要求,他们俯伏在皇帝面前,他们在皇帝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
本研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事情慢慢发生了变化。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一行来到中国,礼仪问题成了当时最大的矛盾。当时接待的官员三番五次给马戛尔尼讲解中国的礼仪,并要求他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但被马戛尔尼拒绝了。他说:“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
一般而言,自我价值感主要界定于社会人际、社会心理、社会道德、社会家庭、个人人际、个人心理、个人道德等方面,根据自我观、法治观、群体观等价值感进行划分,评析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大致可以了解到,自我观除了与个人取向中的自我人际价值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其他自我价值感均与价值观存在负相关关系。
从近代历史看,西方人到中国后,逼迫中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们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平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专制制度下民众间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之所以对传统有猛烈批判,这是其中原因之一。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有些人尽管把平等时常挂在嘴边,但并不服膺其价值理念,更不会去践行。除了部分人依然受传统影响,坚持男尊女卑这类思想外,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作了明白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经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可以说,目前国民的平等意识在不断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平等意味着人格的平等,并且要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即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大家也明白,只有人人平等了,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带来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鞭笞。半是势力的压力,半是理的悟通,两者作用之下官场文牍和私人著述中由夷到洋的词汇变换,反映了西人西事在中国的升值。”历史学家蒋廷黻则说:“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 等待遇。”
一方面,有人错误地理解平等之价值,觉得人与人本来就存在差异,无论天赋还是能力都不尽相同,那么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谓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梦话。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一个人尽管很努力,但为的只是成为“人上人”,进而具有了某种可以看不起人的优越感,同时减少被人看不起的耻辱感。可是,在长长的鄙视链里,谁又是常胜将军呢?所以鲁迅才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废去‘老爷’的称号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关于Beats1的运行模式研究,不仅需要分析其优势,还应分析其不足,以便形成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认识,探索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途径。 例如: 目前电台产业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中老年人,而使用苹果公司产品的主要是青年群体,如何进一步吸引青年群体对音乐的电台模式的兴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音乐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Beats1如何适应产品的快速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这些都是笔者下一步研究中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另一方面,一些人喜欢“以史为鉴”,也有自己的一套实践哲学,因此从内心不相信有机会平等或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事。既然处处不平等,那就只能“争先恐后”寻求权力的庇佑。这一点,恐怕更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