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放体制及其演变:从反封锁到制度型开放 *
许德友 王梦菲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 广州 510053)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体制机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及其演变历程,将其概括为从1.0到7.0这七个发展阶段,即,反封锁下的集中统一式外贸体制、自主外交下的开放政策调整、主动开启一扇窗、坚定打开一扇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改革与开放协同配套、迈入制度型开放,并概要性分析了每个阶段开放体制的时代背景、体制模式、政策调整和实践成效。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经济形势,重新审视新中国对外开放体制历程和发展经验,对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新中国7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体制机制经历了两个特征鲜明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外部封锁和冷战对抗的国际背景下逐步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主动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并在此过程中成长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但若更深入和细致地洞察这70年的开放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制度设计,不仅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不同,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跃升和中国与世界互动模式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及其体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呈现出加速演进的特征。本文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体制走过的这些历程,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开放体制和政策细分为七个阶段——从开放体制1.0到7.0,以此考察和归纳7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朱熹平生为人撰作石刻文字颇多。在总数一百卷的《晦庵集》中,石刻文占七卷(卷八十八至卷九十四)。就文体形式而言,这些石刻文包括碑文、墓表、墓志铭、墓记、圹志等。碑文之中,又包括祀庙碑与神道碑两种。神道碑较多,而祀庙碑亦有《静江府虞帝庙碑》《旌忠愍节庙碑》《义灵庙碑》等。《旌忠愍节庙碑》撰成于“绍熙四年五月戊寅”,正文之后,附有一段朱熹本人的题记:
一、开放体制 1.0( 1949-1958):反封锁下的集中统一式外贸体制
新中国成立到中苏关系破裂前,这段时期是中国开放体制1.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我们被迫“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国家阵营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和封锁,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终结中国屈辱外交的旧时代,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三大对外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力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构建新型中国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展现出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别国建交的姿态。当时的外经贸及其体制和政策尚处于探索中,与外交政策和外部环境密不可分,外贸服务于外交,外贸从属于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受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对外经贸体制,由国家严格计划、控制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采取收购、拨交的方式。此外,国家实行外贸经营、管理一体化,并且统负盈亏。
综合来看,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是相适应的,有利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交,并对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和支持。1950年,中苏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承诺放弃《雅尔塔协定》中的一系列在华不平等利益,且为中方提供三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并与中国合作创建、经营石油开采、有色金属开发、航空航天以及造船等方面的公司。此外,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为中国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经济重建,中国领导人决定有区别的、多层次的与外国开展正常贸易往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贸易活动,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从1950年的26%增加到1953年的76%。需要特别指出的,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而言,中国选择开放的路径在当时是非常有限的,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大环境以及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敌对关系,决定了中国的开放只能一边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苏联的工业化差距又进一步决定了以农副产品和轻工产业换取工业装备和制成品的易货贸易格局,计划经济的制度模式也决定了国家经营外贸、管理进出口的外贸体制。
二、开放体制 2.0( 1959-1977):自主外交下的开放政策调整
中苏关系破裂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是开放体制2.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中苏关系恶化,外交政策开始转折和大调整,与西方国家交流和开放增多,外经贸体制更灵活和务实,贸易伙伴虽然仍大多局限于“第三世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开始增多,贸易对象更加多元。随着苏联霸权主义和企图控制中国的倾向日益明显,中苏关系在上世纪50年代末急速恶化,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对华资金、技术等援助,对华实行贸易限制和歧视政策,并不断侵犯中国主权,彻底宣告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在这种复杂条件下,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以中立的态度对待美苏大国争霸,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变,寻求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谈判建交,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往来。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盛行,肆意干预他国内政,中国外交政策作出了进一步战略性调整,中美关系的寒冰被打破,各国纷纷重新审视对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1971年中国顺利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起到促进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实现了从对抗走向对话的转变,并为之后的中美正式建交打下基础。同年,中日实现正常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第二世界国家也逐渐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也开始走出去,去获得和整合全球层面的资源、市场、技术和品牌,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范围、领域和层次,前所未有地扩大、拓展和提升,例如,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工贸易实现转型优化升级,一些国内企业攀升到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在此阶段,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探索发展空间扩宽渠道,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01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了4.56倍,利用外资增长1.92倍,GDP增长2.88倍,雄厚的经济体量又为强大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进出口大国。
三、开放体制 3.0( 1978-1991):主动开启一扇窗
“南方谈话”到加入WTO之前,这段时期是开放体制4.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资本大量引进来,产品大量卖出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被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此阶段通过全面配套改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过渡,基于市场推动的对外开放体制轮廓也逐渐清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规模吸引全球资本,外资驱动下的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大量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成立,除了资本和设备,外企还带来了先进技术、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国内正在起步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样本,也助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为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阶段虽然制定了“外资三法”,但当时的对外开放,不论是从开放的对象、地域上看,还是从开放的内容、领域上看,都是极为有限度的(窗,可以采光和透气,但进出还是不够方便)。例如,当时利用外资的来源,主要是港澳等华人资本;利用外资的区域,主要局限在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领域,大多是“三来一补”式的加工贸易和轻工业。特别是在上世纪80后期,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对开放和市场经济趋于保守,市场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停滞了下来,东南沿海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引进外资政策被戴上了“旧中国租界”的帽子,此时的对外开放发展和开放体制改革势头有所减缓。
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更准确地说,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良性态势在加入WTO后开始全面形成的,这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入WTO后,国内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不得不更注重学习运用国际市场规则,在借鉴和学习中建立起了更加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营商环境和各类市场更加开放,企业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有问题“找市场不找市长”逐渐成为共识,市场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而且,与之前预期和担心不同,国内一些长期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没有被外来的“狼”吃掉,反而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自己也成了“狼”,获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需求主要呈现以下特征:①注重食品的卫生质量以及商家的服务,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果商家服务态度恶劣,他们将不会回购该商家的产品。②注重配送员的配送效率,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等待的时间为20~40min,超过这个范围,会让他们失去耐心。③倾向于选择配送费较低的商铺,0~2元的配送费都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
四、开放体制 4.0( 1992-2000):坚定打开一扇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之前,这段时期是开放体制3.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资金请进来,产品卖出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开启。从具体的举措上看,创办经济特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它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历史起点,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此主动打开了一扇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开始与外部世界接触和接轨,古老的东方大国虽然仍比较贫穷和落后,但它已经决意向世界开放,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科技、管理、方法和制度。改革开放就是改革加开放,初期,改革多侧重于对内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多侧重于对外的国际化开放。这不仅是中国开放体制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在此阶段,我国逐渐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资经济渐成规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国有企业特别是竞争领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因为体制僵化、经营困难,而陷于破产边缘,这迫使国企加速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导向下,企业外贸经营权扩大,涉外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开放领域有所拓展,对外经济贸易体制较好地适应并促进了这个时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领域扩大,外资进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土地红利相结合,形成了巨大的产出能力和出口竞争的价格优势(开放红利),国家外汇储备显著增加,基于我国要素禀赋优势的开放模式渐成规模。
从对外开放的空间维度看,此时期的区域开放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拓展过程,从四个经济特区到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拓面。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也被提上了重要开放议程。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了典型的空间渐进性特征,如此带有明显区域试验和逐步复制推广的开放模式,在持续稳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也有效地把控了对外开放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并对后续对外开放及其模式选题提供了经验借鉴,例如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有类似的特征和价值。
五、开放体制 5.0( 2001-2012):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开放体制进入6.0时代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支持和加入,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2018年我国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2015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引进的外资规模,中国资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把来自中国的技术、标准、方案、运营管理带到东道国,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到新外资法出台之前,这段时期是开放体制的6.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产品、资本、技术、人才既大规模引进来,也大规模走出去,贸易的进出口、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更趋平衡,对外开放步入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时期。此阶段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对内各项改革及对外开放协同配套,同向共进。2013年我国开始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截止2018年,共分四批设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遍布全国的“1+3+7+1”的自贸试验区格局,并开始在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的使命就是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多集中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涉及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事中事后监管、通关便利化等领域,试点成功的改革举措在全国进行复制和推广,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五年多来,外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商事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通关便利等诸多开放新举措新体制,不断被复制和推广到全国,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中国基于复杂国际环境下的自主外交重大战略调整,为中国在国际上扩大生存空间、捍卫国家主权、加快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此阶段的开放体制仍然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但经贸对象更广泛,合作内容更丰富。中国与多个国家开展多元贸易往来,从西方国家引进化肥、化纤、石油化工、综合采煤机等大批物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截至1962年,中国先后与斯里兰卡签订用大米换橡胶的长期贸易协定、同加拿大签订长期小麦贸易协定、与日本增加签订2个民间贸易协定,中国外贸渠道进一步多样化。对美外交的政策调整,使得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1年的不足500万美元,1972年跃升至1亿美元。中美关系的缓和促使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多边贸易关系的构建,为新中国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提供有利条件。文革初期,受极左思想影响,中国对外经贸体制发展受到了严重遏制和冲击,对于各项外贸管理制度和条例采取“管、卡、压”方式和批判、否定的态度。文革中后期对外贸中极左思潮的干扰进行限制和纠正,积极恢复正常外经贸关系,使之较早地摆脱了混乱状态,逐步走上正轨。
由于此时国内的市场化改革也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开放的目标基本还停留在出口创汇的原有模式,开放的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在外贸领域的行政安排,但在政策的默许下,珠三角地区的外资外贸机制具有较大灵活性。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国家开始默认并承认微观主体的利益和激励机制,这大大调动了家庭、个人和工厂生产积极性,在外贸领域的放权让利也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加之香港由于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加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转移,珠三角地区的乡村承接和迎合这轮产业转移,快速进行工业化,此阶段以“三来一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六、开放体制 6.0( 2013-2018):改革与开放协同配套
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出的数据,可以为企业设计人员提供用户所需要的设计元素,例如分析用户群体的年龄、消费能力、消费兴趣等,推测用户最需求的金融服务[8]。为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甚至目前很多金融产品可以实现用户自行设计购买方案,十分便捷。灵芝系统就是相对于普适性的信用评价系统,采用更多的数据类型,对于特殊类型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独特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数据和结果,不但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也能以此为根据设计更加符合其消费倾向的金融产品,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加入WTO到党的十八大,这段时期是开放体制的5.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资本、技术、管理、品牌引进来,产品、资本、企业走出去。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改革和开放都迈进一个新的征程。加入WTO后中国积极主动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显著削减和清除非关税壁垒,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服务业市场,持续减少服务领域的限制措施。为了履行“入世”承诺,我国遵循国际规则和世贸组织要求,清理和废止了大量阻碍市场竞争和行业开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入世”促生了强大倒逼机制,加快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并步入法治化轨道。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融合发展,外部的推动式改革和内部的市场化改革共同促进了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大幅度优化。国内的外企、民企和国企快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巨大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
该试验选用了28个不同生态区红小豆品种,对数量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产量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在红小豆育种改良选择中可以以这些性状为主要选择性状特征,有利于筛选到优良株系。红小豆数量性状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正相关,株高与生育时期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荚粒数因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育期因子,最后为产量因子。这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6.68%。因此,在红小豆育种遗传改良选择中,首先要注重考虑单株荚数较多、单株粒数均匀、生育期适当株系,同时兼顾其他性状,这样才能选育出产量高的红小豆新品种。
七、开放体制 7.0( 2019以来):迈入制度型开放
2019年新的外资法出台以来可称之为开放体制7.0阶段,开放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并成为当今世界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扛旗者。对内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已经成为同一个议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迈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此阶段有两个明显标志性事件:一是中美经贸摩擦,二是全国人大立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美经贸摩擦是在全球经济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和美国遏制中国地位提升等多种因素下产生的,贸易战没有赢家,经贸摩擦促使双方坐下来谈判,谈判就会使双方相互妥协、改革,由于涉及到双方的重大利益关系调整,谈判一定是复杂、曲折和艰难的,有可能取得进展达成协议,也有可能无法达成共识谈判破裂,但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双方相互重新审视已有的合作关系,在不少领域也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开放体制的改革,因为外方的一些诉求,诸如扩大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监管透明等,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当然,在结构化改革、对等开放、执行一致等方面,美方诉求若不合理,与当前改革的方向、节奏或力度不一致,甚至干预和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国家主权,我们当然也会拒绝这些要求。
实验组子宫几率残留率以及子宫肌瘤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成功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 4。
2019年3月15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废止之前的“外资三法”。新的外商投资法把之前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制度创新以立法这种最权威的形式固化下来,响应和适应了新时期外商的诉求和全球化趋势,明确进一步加大对外商投资在华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对国外投资者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企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享受优惠待遇、政府采购活动,加大对外国投资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禁止强制性的技术转让,强化落实开放承诺,等等。新的外商投资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国家立法表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以此法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以及后续配套措施),中国开放体制的价值导向彻底从给外资提供优惠政策转向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开放模式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不仅包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进出口,更包括规则、标准、制度和主张的“进出口”,我国对外开放及其体制机制步入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体制实现了从半封闭、反封锁到全面开放、制度型开放的历史转变,适应并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7]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不会停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继续遵循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
②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http://www.xinhuanet.com/2019-04/26/c_1124420187.htm
参考文献:
[1]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01).
[2]刘书林.从反封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演进[J].理论与评论,2018(04).
[3]中国成立60年对外贸易取得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J].中国经贸,2009(10).
[4]郭树清.变革正未有穷期——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J].国际经济评论,2008(06).
[5]宋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更快?[J].国际经济评论,2018(06).
[6]新中国60年: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 贸易大国地位趋稳[J].国际商务财会,2009(10).
[7]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07/c64094-26161930.html,2014-12-07.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071(2019)03-0008-06
*[收稿日期] 2019-05-27
[作者简介] 许德友(1983-),男,山东临沂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王梦菲,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时 间)
标签:对外开放论文; 体制机制论文; 开放型经济论文; 新中国70年论文;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