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试词的再思考--对自我命题背景下高考写作问题与应对策略的思考_人文素养论文

对应试词的再思考--对自我命题背景下高考写作问题与应对策略的思考_人文素养论文

字斟句酌再思考 以变应变巧应对——自行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题和应对策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斟句酌论文,应变论文,命题论文,作文题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解读考题:字斟句酌再思考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形式上没有任何创新。让考生们颇费心思的是作文题的内容和表述方式。

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浙江大学某研究课题的一则调查材料(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这部分材料的内容构成是:事实+看法→推论。调查得到的事实是:“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这则“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如何,自有国人评断,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对这一事实的“看法”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文素养”作了简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看法”的侧重点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不是阐发“人文素养”的内涵,以致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大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在“事实”和“看法”基础上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推论很容易导致考生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兜圈子。

考题的第二部分是写作的要求。和其他话题作文一样,这一部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但是,由于很少有学生能真正领会“人文素养”这一看似熟悉的词语,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认识上有难度,这使得这一话题在客观上因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种作文题的“重心”在于以辩证眼光写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面对这样一个抽象空泛的话题,还要注重事理间辩证的内在关系的表述或阐发,这已经注定了这篇作文要写好有相当的难度。与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相比,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易察觉,最初的感觉是什么都可以写,却又觉得写什么都很难写好。这恐怕是连命题者最初都没有料想到的。

考题的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共有五条,看起来够全够细,实际上却有些繁而杂。第一条前半句“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显得有些多余,除非这个考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话题作文;后半句“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是2003年全国卷的翻版(去年全国卷的提法是“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提法上较为幼稚。第二条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从前面两部分提供的材料和对话题的要求以及第二部分的“推论”来看,“立意自定”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了。第三条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把诗歌排除在应试作文样式之外有没有必要,恐怕值得讨论:考生如果在诗歌方面确实有才华,自然会征服阅卷者;考生如果想借诗歌这种样式投机取巧,那么我们要相信阅卷教师还是具备判别优劣的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绝大部分考生不会随便拿高考赌一把。其实在第二部分中,已有“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的详细交待,此处算是不厌其烦地重申。第四条“不少于800字”,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从高考实际情况看,今年字数不足的作文明显增加。第五条是“不得抄袭”,这是不是一句废话?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什么时候允许抄袭过,反要在这么神圣严肃的考试中特别重申一下呢?

综观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其在命题上有三大特点。

1.“人文素养”是个“热”话题、“熟”话题、“大”话题。

“热”——“人文素养”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重大,涉及的领域极广,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是百谈不厌的热门话题;

“熟”——“人文素养”是人们谈论了多年的话题,也是今后要不断谈论下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人文素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外延极为宽泛的话题,它其实可以涵盖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的所有内涵,比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等。因此,也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集大成。

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来看,高考作文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绝对是十分积极和非常有意义的。但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他们对理解和把握题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少考生由于不能领会什么是人文素养,更不能领会“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致于作文的题目出现了不少明显的偏离话题现象和大量“贴金”式的作文。

2.求“稳”的目的已经达到。今年浙江省实行自主命题,实现平稳过渡的意义极为重大。但话题空泛,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倾向明显,表现在学生考试作文中为套话、空话太多,削弱了作文应着重突出语文性的特点,不利于今后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3.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这种作文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以辩证眼光分析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虽然,在“注意”中指出了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又把学生的思路限定在“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中,这样真正提供给考生的自由空间就非常狭小了。

二、重视功底:以变应变巧应对

不论作文考题成败功过如何,每年仍有一批佼佼者脱颖而出。是什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不败金身”?诀窍就在于他们都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杰出的考场悟性、超强的以变应变能力。

能力来自于悟性,悟性体现为一种睿智,睿智的基础是才识,才识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这些是优秀考生的“才”。但是,一个人仅仅拥有这些“才”还是不够的,因为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理解考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敏锐地认识世界、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加工改造,使其为我所用,表达“我”的独到见解,甚至使其闪现哲理的光华,这是“识”。这一切,构成了写作的功底。夯实功底,才能在考场上以变应变,自如应对。阅卷过程中,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并最终获得高分的作文无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才华。试看一篇题为《楼台倒影中》的满分作文:

……

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酒茶。我们的到来,丝毫改变不了这里的生活,依然有致,依然安谧。口技老人在巷道深深、庭院深深中将历史留下的继续传诵,岁月年华,年华岁月在这里凝结了,信手打开窗子,而风又将它关上——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忘了自己是用怎样的神态看着鬓发斑白的老人将木门打开,自然地向门前泼水,这样简单,这样有文化的气息注定是这里生活的底色。每当日落之后,天与地之间弥漫着蓝色的暮光,这里的人就会搬出椅子,一个接着一个讲那些沧海桑田的故事,虽然故事里的人早已远去,虽然故事里的繁华早已落尽,但故事留了下来,但历史留了下来,但一种文化素养留了下来,时至今日,感动着每一个走过的人。

楼台倒影中,做了个润湿的梦。梦里,是柔婉的吴歌,是宁静的水乡。这样的时候,闭上眼,接收着城市繁扰中感受不到的文化素养,什么都不想,却什么都能想。

没有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繁华,没有匆匆而过的身影。这里有着自然和谐,有着质朴纯真,有着千万年历史的遗留。但它不滞后,不排斥外地年轻人的出门而作,老人们的洒水谈客,都在一天的最后,在团圆桌上得到了最好的融合。人文素养的熏陶和社会时代的发展之间的不矛盾性,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可是,我们终究要离去,离开这个我们只是偶尔来到,只是与它擦肩而过的地方。

楼台倒影中,谁,默默无语却一站千年?

尽管,身影早已干枯……

“楼台倒影”是什么?是悠悠历史文化的象征,是饱蘸人文素养的铁证。正如文中所写:“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酒茶。”

这里有着自然和谐,有着质朴纯真,有着柔婉宁静,有着……一幅淡然古朴静雅的水墨风情画,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本文作者手中那杆纯熟自如的文笔,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凝重如山。

结尾三段,有感于物是人非,无憾于悲观消极。因为有“楼台倒影”——人文的化身——“默默无语却一站千年”。点睛之语,让人们在苍凉的情境中萌生一种情不自禁的自豪感。人文素养之魅力与社会发展竟如此地如影随形。

这是一篇借助散文笔法写的佳作,字里行间掩藏不住深刻脱俗的见解,这就是为该文增辉的闪光源。这位考生的非凡才识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它的力量足以倾倒“判官”,征服读者。

当然,才华也罢,功底也好,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得到,任何作文复习速成秘诀、考场作文万能技巧之类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投机心理不可取,弄巧成拙反误己。作文复习贵在踏实勤奋、有条不紊,贵在知识积累、方法自如,贵在考场上以变应变、妙笔生花。

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可以采用分阶段定点定项的办法,对标点、文字、词语、句段、修辞、逻辑,对标题、开头、结尾,对审题、选材、提炼、构思、布局,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都应全面兼顾,认真复习。每个阶段都要有侧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不着皮毛。

有无真情实感是考场作文能否征服阅卷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中学生“真情”的主体,是以客观为依托、经主观升华了的东西。中学生的真情应该是纯朴的而不是花哨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当然真情不排斥虚构,但虚构要遵循生活的“法则”。属于主观心理的东西离不开生活客体的依托,任何反映到作文中的生活客体可以是虚构的,但不能怪异,更不能以标新立异为目的。

好文章还要让人看到思想的火花。教师平时指导学生作文训练,决不是死板的背范文,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套用,更不是可耻的抄袭。立意要新,主旨要深。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或前人虽已有言再换角度而言,前人虽已有发今反其意而发。主题立意必须积极、进取、向上,要写出自信、写出个性,绝不消极、颓废。

作文不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是比喻、排比、比拟等;要学会引经据典,引用名诗名言。散文要学会创设意境,写出想像力和创造力;记叙文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显示文采,并力求做到以情动人;议论文要注意辩证思考,文笔可以带点杂文味儿。不论何种文体都要讲求句式工整、畅达,深入浅出,最好要有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还要高度注意语势的高潮设置,换句话说,文章要有动情点或煽情性,这是作文的一种艺术。

“以变应变”是考场必备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法仅对平时作文宏观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考场应试的时候,必须学会以变应变。作文考试是所有考试中答案最无定规的一种,但是评价一篇作文好坏的标准却非常明确,简言之:切中题意,自然真挚,深入浅出,新意盎然,慧思哲语,文笔自如。而这一切,都只有在灵活应对考题的“变数”中才能实现。

标签:;  ;  ;  ;  

对应试词的再思考--对自我命题背景下高考写作问题与应对策略的思考_人文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